《重新定義九型人格》:人格不可變,那麼我們要如何去塑造性格?

很多人喜歡星座占卜,從網上相關影片點選率就能看出來,有些可能只是娛樂一下,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很多人試圖透過這種方式來了解自己。

當然,透過測試來了解自己的方式還有很多,包括霍蘭德職業興趣測試,MBTI測試,九型人格測試等等。

說到底,我們每個人心中,都希望自己可以更透徹地瞭解自己,挖掘出“真我”,透過強化合適的方面,改變不合適的方面,以此掌控自己的人生,讓自己的人生更順暢。

《重新定義九型人格》:人格不可變,那麼我們要如何去塑造性格?

但是,真的所有的東西都可以改變嗎?

比如說,九型人格中,人格的型別可以改變麼?心知己創始人徐一博認為,答案是否定的。

看到這裡,有人可能會發出疑問,既然不可以改變,那研究這些還有必要麼這一次,徐一博的答案是肯定的,有必要研究,因為雖然人格不可以改變,但是人格型別的狀態和表達方式可以透過努力得到調整。當這些調整後,不合適的或許就變成合適了。

一。衝動論識別人格

徐一博在《重新定義九型人格》中提到,從心理學層面來說,性格不等於人格,人格是性格的核心,人格在出生幼年時期就已經奠定,無法改變,但是性格卻是一直在不停地變化的,只不過,不管怎麼變,內在的東西還是那樣。

《重新定義九型人格》:人格不可變,那麼我們要如何去塑造性格?

打個比方,人格是材質,而性格則是把材質加工成了不同的成品。比如,同樣是木頭,可以是一張桌子,可以是一把椅子,也可以是一件工藝擺件。

由此,可變和不可變就容易理解了。不可變的是本質,可變的外在直觀感受到的層面。

和以往的九型人格研究書籍不同的是,《重新定義九型人格》認為,衝動論是最能識別人格本質的方法。

即可以透過某種具備特徵的情境,分析在這種情境下的情緒衝動,歸類為某種模式化行為,以此判定此時的人格屬性。

衝動論的方法可以讓人客觀,全面去看待一個人,清晰明白一個人在面對不同情境的反應狀態。

《重新定義九型人格》:人格不可變,那麼我們要如何去塑造性格?

二。人格識別過程

既然衝動論如此有效,那麼,我們要如何識別找到人格衝動呢?與很多學科類似,這一點也需要我們去自我覺察。

首先需要察覺自己每天情緒發生衝動時刻,自己覺察這個衝動是屬於日常衝動還是模式衝動,如果是模式衝動,那是屬於人格衝動還是系的衝動呢?在進行這些步驟後,我們每天的人格衝動就已經被認為彙總到了一個小框子裡面,因此,我們也就自然而又直到了自己的人格衝動到底發生了什麼方向,會對自己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能剛開始會覺察不到自己的情緒,不要緊,慢慢練習就行。當然,也可能會出現不知道如何分辨衝動型別,我們可以從小到大,從各個領域中去尋找情緒起伏最大的著手,從這裡去分辨,當時間久了以後,自然也就能夠熟能生巧了。

《重新定義九型人格》:人格不可變,那麼我們要如何去塑造性格?

三。改善人格,成就人生

說到底,不管研究九型人格也好,還是研究用衝動論識別人格也罷,最終的目的就是希望可以改善自己的人格,讓自己擺脫受到塑造的“本能”帶來的負面影響。

《重新定義九型人格》一書中提到,人呈現出來的性格是人格和表達相互作用而成。可以說,人格過程和表達過程是兩個不同的心理過程。

人格過程模式是:在某一情境中,個體核心的渴望出現,產生最原始的情緒和非語言資訊。

表達過程是:在某一情境中,個體核心的渴望出現,產生最原始的情緒和非語言資訊。但是,隨著年齡增長,社會經驗的累積,個體不再直白表達自己的衝動,而是會因為表達習慣,甚至是生後習慣,進行了一番調節,之後才會進行表達。

《重新定義九型人格》:人格不可變,那麼我們要如何去塑造性格?

而表達過程呈現出來的最終結果才是我們最常見到的個體表達模式。

回到最開始的問題,徐一博認為人格不可以改變,但是可以改善,到這裡,相信大家都已經明白為什麼會有這麼一個說法。人格過程是不可以改變的,但是我們可以透過改變表達過程來改善個體呈現出的整體效果。

因此,要想了解自己的真正人格,就要抽絲剝繭,明白自己的內在核心,瞭解自己的心理運作模式,只有這樣,才能瞭解真相,才能在尊重自己,讓自己舒適的基礎上,更改合適的表達方式,在適當的地方調整,讓外界也感到和諧。

《重新定義九型人格》:人格不可變,那麼我們要如何去塑造性格?

不管前面是鮮花掌聲還是萬丈深淵,只要我們足夠了解自己,就永遠不怕那些未知的東西。因為了解,所以有方向,因為了解,所以懂得如何更好地走向自己想要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