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第一副春聯,寫的是什麼內容?

作者丨楊澄

繪者丨盛錫珊

俗話說:“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一個地方有一個地方的風俗,老北京自然也有老北京的風俗。

年節是人們日常生活的節點和亮點。一年到頭,奔波勞碌,唯有到了節慶才能從蓄滿了濃郁的人情和持久的歡樂中,品到人生的美好和幸福。

北京人最講究過年、過節,這裡邊還真有不少說道。

舊時的北京,節慶不斷,一年當中,隔三岔五就會有一個應時當令的祭祀、遊樂的活動,過的是節,遵的是禮,找的是樂。

比如清明節(公曆四月五日前後)、端午節(農曆五月初五)、乞巧節(農曆七月初七)、中元節(農曆七月十五)、中秋節(農曆八月十五)、重陽節(農曆九月初九)、冬至節(農曆冬月中旬)、臘八節(農曆臘月初八)、春節(農曆正月初一),等等。

記得小時候,愛唱一個歌謠,把十二個月的節都說了個遍,也反映了那時北京的時尚:

正月正,大街小巷掛紅燈;

二月二,家家擺席接女兒;

三月三,蟠桃宮裡去遊玩;

四月四,男女老幼遊塔寺(指白塔寺);

五月五,白糖粽子送姑母;

六月六,陰天下雨煮白肉;

七月七,坐在院中看織女;

八月八,穿雙球鞋逛白塔(指北海);

九月九,大夥喝杯重陽酒;

十月十,窮人著急沒飯吃;

冬月中,公園北海去溜冰(指中山公園和北海);

臘月臘,調豬調羊過年啦!

中國的第一副春聯,寫的是什麼內容?

《舊京月色》,楊澄著,盛錫珊繪,北京出版社2020年1月版

一年節慶,以春節最為隆盛。

它幾乎佔了整個臘月、正月兩個月:臘月準備,正月高潮,直到二月二“龍抬頭”才偃旗息鼓,前前後後足有倆多月。春節過大年,禮數最多,規模最大,時間也最長,成了全民族辭舊迎新的盛大典禮。

現在六十歲開外的人都有兒時盼過年的共識。因為那時候國弱家貧,物資匱乏,肉蛋奶不用說,就連花生瓜子也是稀罕之物,只有到了春節才肯賞光,或者還有更幸運的事光臨:可以裁件新衣服,換頂新帽子,到廠甸買串兒大糖葫蘆!

記得有首兒歌唱道:

糖瓜祭灶,新年來到;

姑娘要花,小子要炮,

老頭兒要頂新氈帽!

把那種欣喜、急切的心情唱得清清楚楚。

春聯習俗最早起源於五代後蜀宮中

從二十六到除夕,過年的節奏加快。

這幾天灶君回宮,人間無人主宰,百無禁忌,叫作“亂歲”。人們多用這幾天談婚論嫁,以為大吉大利。

這幾天還要把一年的藥方湊在一起燒掉,叫作“丟百病”。

除夕這一天,還要把門神、春聯、掛千(又作掛錢)、窗花貼好。京城街巷呈現出:

掛門錢紙颺春風,福字門神處處同;

香墨春聯都代寫,依然十里杏花紅。

(《都門竹枝詞》)

中國人看重門,自然更看重門神。

過年講究永珍更新,從那兒開始新呢?

首先是門。過去大門都是左右兩扇,正好貼兩位門神,兩邊的門框再鑲上一對春聯,這樣字畫搭配,高雅美觀、煥然一新!

貼門神的歷史很久。中國有部古老的奇書《山海經》,裡面記載:

在浩蕩無垠的東海,有座度朔山,山上有棵彎彎曲曲的大桃樹,佔地三千里,伸向東北方的樹枝底下有座鬼門,大小鬼都從此門出入。鬼門兩側有神荼、鬱壘兩位神將把守。若發現為非作歹的惡鬼,二神將就用葦索捆綁,扔到虎池喂虎。

後人就把連惡鬼都懼怕的神荼、鬱壘的畫像貼在門上,並懸掛桃符驅邪避鬼。

《荊楚歲時記》載:

正月一日……繪二神,貼戶左右。左神荼,右鬱壘,俗謂之門神。

這是最早的門神,亦有隻寫名字,不畫像的。今多不用。

後來比較常見的兩位門神爺,是大唐名將秦叔寶和尉遲恭二位。據說,大唐貞觀年間,宮中入夜常有鬼怪作祟,唐太宗李世民不堪其擾,難以安息,就調來秦叔寶、尉遲恭一白一黑兩位愛將,徹夜把守宮門。鬼怪懼其威嚴,一鬨而散。自此,宮中平靜如常。

民間仿照此例,畫白盔、白甲、淨面飄髯的秦叔寶和黑盔、黑甲、鐵面短鋼髯的尉遲恭神像貼門左右,以為神佑。

中國的第一副春聯,寫的是什麼內容?

海王村公園(廠甸)

還有把捉鬼的唐終南進士鍾馗畫像貼在門上的,只是左右一樣,成了“對判兒”,紅袍黑靴,虯髭赤面,仗劍驅邪,頗有威勢,也很好看。

除此之外,還有貼麒麟送子的、和合二仙的。

清代宮廷門神依照宮殿的職能、等級定製,分八類:

一將軍(分金、紅、綠、滿雲金、滿雲紅、滿雲綠六種將軍),二福神(有綠加官、白加官兩種),三勇士,四童子,五麒麟,六娃娃,七神判(分滿雲硃砂判官和福在眼前判官),八福祿壽三星。

這一大批門神,打破了老一套,各種門神形象靈動,裝飾性很強,很值得借鑑。

春聯古稱桃符。傳說,桃木辟邪,把吉祥話寫在桃木片上,掛在門框上,禳災祈福,也好看。

這個習俗最早起源於五代後蜀宮中。蜀後主孟昶寫在桃符上的:

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

這是中國的第一副春聯。

後來,改在紅紙上用毛筆寫黑字或金字,書法酣暢,對仗工整,愈發美觀。紫禁城的宮殿是朱漆金頂,所以,春聯是白紙藍字。

掛千(掛錢)是把“抬頭見喜”“福在眼前”一類的吉祥話,刻在紅、黃、金色配圖案的剪紙上,呈長方形,底邊有穗,貼在房簷、影壁上,隨風飄蕩,喜氣洋洋。據說,掛千可以把外來的邪風晦氣擋回去。

此外,在新糊的高麗紙窗或玻璃窗上,還要貼美麗、喜慶的窗花,寄託希望,憧憬未來。中國人尚紅,這時的街巷院落四處飄紅,人們心情歡悅,除夕在暮靄中,一步步降臨了。

有道是:

雪亮玻璃窗洞圓,香花爆竹霸王鞭;

太平鼓打咚咚響,紅線穿成壓歲錢。

拜年拜的是神佛、祖先、長輩親人、故舊友人

拜年,首先要拜的是神佛、祖先,其次是長輩親人,再次是故舊友人。

我記得佈置完院、門的春聯、掛千以後,就是佈置堂屋的神位了。

事先到大柵欄把口路西的正興南紙店,請一張諸天神聖的“百分圖”,全開的宣紙套色刻印諸天神聖,畫幅中上方的主要佛尊均用金箔敷面,金光熠熠,分外奪目!

中國的第一副春聯,寫的是什麼內容?

年貨攤兒

神像供在堂屋北牆的正中央。像前的大條案上擺放從前門大街正明齋請來的一堂一號蜜供。一堂五座,狀若佛塔,紅紙剪花,從塔頂垂罩蜜供,紅黃搭配煞是好看。條案前的八仙桌供乾果、饅頭、素菜(香油炸過的山藥塊、豆腐塊、粉條段),上插通心草剪畫的“八仙”人、紅絨福字、金元寶。

桌椅全用暗八仙的繡花紅緞帷子披罩,桌上白銅五供香菸繚繞,紅燭常照,香火晝夜接續。

供神同時,還要開啟祖宗牌位的木外罩,亮出寫有祖宗名諱的木牌,再掛上祖宗的“影像”。

敬神祭祖,這是一年中,全家最紅火、最喜慶的幾天。

臘月三十日是一年的最後一天,名“除夕”。除,本義是宮殿的臺階,衍生義有度過的意思,所以臘月又叫“除月”,三十這天叫“除夕”。這天的晚上要隆重地進行三件事。

第一件是吃團圓飯。

一年到頭,家裡家外都不容易,年前都要趕回來,親人團聚,圍坐一桌,互訴衷腸,吃一頓“團圓飯”。席間敬酒佈菜,互道辛苦,敬老撫幼,其樂融融。別看一頓團圓飯,卻是維繫一家和睦團圓、銘記親情責任的重要手段。這頓飯豐盛、難忘,是用心準備十幾天的最後成果。俗話說:“寧可窮一年,不可窮一天。”

第二件是守歲。

吃完團圓飯,按輩分分撥給長輩拜年。長輩坐在八仙桌兩側,兒孫跪地磕頭,口唸祝福長壽之類的頌語。長輩說些勉勵的話,禮畢給“壓歲錢”,維繫長幼有序、百善孝當先的社會秩序。

吃完團圓飯,家中女眷收拾收拾趕包素餡餃子,用香菇、木耳、粉絲、胡蘿蔔、炸貨、香菜做餡,拌以香油,包成餃子。為了釀造幸運氣氛,女主人暗把一個小銀毫包進去,宣告誰吃著誰一年有福,惹得眾人心緒不寧。

中國的第一副春聯,寫的是什麼內容?

守歲

明太監劉若愚著《明宮史》裡記載:

正月初一日五更起,焚香放紙炮……飲椒柏酒,吃水點心,即扁食也。或暗包銀錢一二於內,得之者以卜一歲之吉。

它證明,北京人正月初一吃餃子的習俗,起碼有四五百年的歷史了。

習俗還有“三十晚上坐一宿”。

人們不睡覺,各自消遣,靜待新舊交替的“更交子時”的到來。子時(23時、24時、1時)一到,鐘聲、炮竹聲響徹夜空。

據說,此時天宮諸神會集九天,俯視人間百態,準備下界賜福懲惡。人們謹言慎行,在院子裡燃松枝,香菸繚繞,去災禍,名為“祟”。踩踏鋪在地上的芝麻秸,噼啪作響,名曰“踩歲”。“歲”“祟”同音,企盼在新的一年,把邪祟災禍踩在腳下,驅出家門,討個大吉大利。“踩歲”的另一個說法是踩過舊歲,走進新年,而今邁步從頭越,贏得永珍更新、吉祥如意。

交更時刻,家裡的主婦忙著下鍋煮餃子,順應“更交子時”之“交子”(餃子)二字。

在我國北方,餃子是喜慶食品,就連結婚大典上也有吃“子孫餃子”的重要環節。在包括春節在內的許多節日裡,餃子都是應節的主餐。

民間流傳“好吃不如餃子,舒服不如倒著”,體驗再三,千真萬確!

“餃子就酒,越喝越有。”絕妙搭配,絕對理想!

所以,在初一凌晨接神的供桌上,三碗素餡餃子,是主要的供品,想必諸神也承認“好吃不過餃子”!

第三件是接神。

時間是除夕的下半夜,大年初一的凌晨。

接神大禮開始了,香案擺在院中(印象中,父親的商店無院,香案只能擺在北布巷子不寬的街中),家長主祭,按《皇曆》上標明的方向,一一上香,迎接天地諸神,及新請來的灶王禡。眾人跪地磕頭,焚化千張、元寶一類祭品。禮成後,按輩分再向家長(掌櫃的)拜年,長者說一些勖勉的話。這時東方發白,人們準備在大年初一的早晨,開始外出拜年了。

正月頭三天的食譜,都與財神有關

大年初一,一年之始,名為元旦。

民國後,以冬去春來之際,把初一定名“春節”。元旦就成了公曆年1月1日的專用詞了。

大年初一去拜年的習俗,由來久矣。

元人歐陽玄《漁家傲》詞中描寫:

繡轂雕鞍來往鬧,閒馳驟,拜年直過燒燈後。

可見街上的繁忙。

過去,男主外,女主內,所以,初一拜年是男人的事。

按北京的老規矩,年初一是本家同宗拜年,年初二是姥姥舅舅家拜年,年初三以後是給老師、同學、朋友、同事拜年。親人間拜年,帶上點心匣子、乾鮮果品等,不奢華,講心意;給上級、朋友、生意上的好夥伴拜年,是借拜年籠絡感情,表達謝意,織造良好的人際關係。

中國的第一副春聯,寫的是什麼內容?

火判兒

初一到初五,家裡不接待女客,婦女在家也不出門,有挺多的規矩:

不說不吉利的話;不動刀(兇器);不打碎盤碗,如果不小心摔了,趕緊說“歲歲(碎碎)平安”;不掃地,不倒泔水(怕把“財”掃出去);不動針線、剪子(怕眼睛長“針眼”,惹口舌);不看病、吃藥,希冀一年不得病。這些“老令”看起來有些迂腐,其實它是把希望物化為禁規,提醒人們謹慎小心,防患未然,取得心理上的滿足。

正月初二,祭財神

忙碌一年,彼此見面,張嘴的第一句話,就是“恭喜發財!”因此,忙完了大年初一之後,不能耽誤的一件大事、急事、非辦不可的事,就是祭拜財神!

北京的俗曲唱道:

新正初二日,

大祭財神,

點上香燭把酒斟,

供上了公雞、豬頭、活鯉魚。

一家老幼行禮畢,

鞭炮一響驚天地。

民諺:“初一餃子,初二面,初三的合子往家轉。”

據說,這三天的食譜,都與財神有關:初一吃餃子是為財神爺催生;初二吃麵是為財神爺降生挑壽;初三吃合子是請財神爺保佑主人往家裡掙錢。看來,過年請財神爺光顧家門,是眾望所歸了。

那麼,迎了半天,財神是誰呢?

不是固定一位,而且有文武之分,共三位。

文財神叫比干,是殷紂王的丞相,因為他正直無私,敢於直言,被紂王挖了心,歷代民眾一直都很欽佩這位無心宰相的正直無畏。

武財神有兩位:一位是三國時的五虎上將之一的關羽,他是忠義的化身,買賣家都以為他誠信可託,義薄雲天。在顯眼的位置上設神龕、點香燭,祈求日夜保佑。另一位是趙公明,據說秦時避亂,他在終南山得道,被道教封為“正一玄壇元帥”,有趙公元帥之稱。此公黑麵密髯、頭戴鐵冠、手揮鐵鞭、身騎黑虎,威風八面。傳說他有驅雷役電、除瘟禳疫的本事。他秉性公正,主持公道,助人求財。

這三位財神甭管是文是武,都是正直無畏的化身,人們明白,求財取利不能昧著良心唯利是圖,選財神也必須要選個居心公正、有真本事的。

財神雖熱,可老北京的財神廟卻不多。

據查,乾隆年間在北京成百上千的廟宇中,僅有十座財神廟,大多供的是趙公元帥。其中,城南的五顯財神廟最有名,這裡從大年初二到十六日舉行的廟會鼎沸京城。去五顯財神廟進香,同逛廠甸、白雲觀會神仙一樣,是老北京過春節必不可少的一個節目。

中國的第一副春聯,寫的是什麼內容?

白雲觀廟會

五顯財神廟在廣安門外六里橋西南。

早年間,為了搶燒頭股香,趕早發財,很多信眾藉著“吉星高照”的吉言,頂著星星月亮,從四九城擁到廣安門,等著開城門。

門一開,萬眾奔湧直奔財神廟。待衝進廟門,地小人多,你爭我搶,來不及進入大殿,就忙著把成股的香投進院內的香池。哪敢跪在地上磕頭,生怕被後面擁上來的人踩死,只能擠到殿前朝裡一望,算是“心到神知”。有的人擠不進廟院,只好把香燒在門口,悻悻而返。

有些不是本寺的僧、道,也趁機趕來,攔路化緣,“借花獻佛”。

更有趣的是,廟院西配殿設有“借元寶處”,發財心切的人可以在這裡用現金買紙糊的金元寶、銀元寶,拿回家供在案頭,名為向財神爺“借用”的。等來年發了,再加倍返還。

這裡的財神如此神通廣大,供的是哪一位呢?

說來蹊蹺。原來正殿當中端坐的財神既非比干、關羽,也不是趙公元帥,而是五位短衣襟、小打扮,相貌威猛的漢子。這和廟堂供奉的神聖、佛祖大相徑庭。

那這五位是什麼人?何以享此殊榮?何以名為“五顯財神廟”?又何以贏得信眾如此狂熱的崇拜呢?

細看殿內五位“好漢”,彷彿是綠林中人。原來他們是明朝的五位“大元帥”:都天威猛大元帥曹顯聰、橫天都部大元帥劉顯明、丹天降魔大元帥李顯德、飛天風火大元帥葛顯真、通天金目大元帥張顯正。

據說他們俠肝義膽、扶弱抑強、樂善好施、仗義疏財,深得民眾愛戴。他們死後,明英宗於天順二年(1458)敕封為“五顯元帥”,建廟奉祀。

很明顯,這五位“都天”“橫天”“丹天”“飛天”“通天”,都不把“天”放在眼裡的“大元帥”,肯定是“犯上作亂”的綠林好漢。奇怪的是,明英宗朱祁鎮怎麼為這五個“反叛”修廟祭祀呢?

還有一個說法,說是康熙年間,京城有伍氏兄弟三人,行俠仗義、劫富濟貧,另有二人相幫,深得民眾信賴。五人死後,百姓感其恩義,乾隆元年在此立祠奉香。五位好漢劫富濟貧,當然不容於政。他們是怎麼死的?為什麼朝廷又允許建廟祭拜,而且就在天子腳下、幾百年盛行不衰?這兩個說法至今都是個謎。

中國的第一副春聯,寫的是什麼內容?

天橋

聽老輩人講,當年這個五顯財神廟,又叫“五哥廟”,規模很大。

廟外有個大廣場,豎著高大的牌樓;廟內的三間大殿很寬敞,正殿外有兩株參天的百年古樹和建廟、修葺的大石碑,還有一座聚眾謝神的戲樓。

明神宗萬曆年間和清高宗乾隆元年,曾兩次重修。後來朝廷顧不上了,年久失修,到清末就只剩一層殿了,可那熱鬧勁兒愣是一點兒沒減!

因為,過去來五顯財神廟進香的大多是發財心切的商賈、求穩怕亂的梨園子弟和寄存夢想的妓女。這些人流落風塵、身在江湖,漂泊不定,福禍不保,好夢難求,只有拜神,祈求幸福。

拜誰呢?玉帝高遠,佛祖威嚴,只好找綠林中仗義有為、說了算數的人。

財神廟廟會有兩道風景很好看:

一個是從菜市口到廣安門,為逛廟會的人拉腳的小驢和小排子車川流不息。就連平時坐包月車、轎車來的富商貴客,到這裡也扔下自己的好車,擠上小排子車,和普通大眾一道前往,顯示求神祈財的“一視同仁”。

另一道風景是從廟裡拜神歸來,人們拿著從廟會買回來的紅絨福字、金銀紙元寶、聚寶盆、風車、大糖葫蘆和財神廟特有的紙紅魚,取意“年年有餘”“富貴有餘”。一路紅光,咔咔有聲,發財高歌,響徹雲霄。

20世紀50年代後期,廟會停辦。

1987年下半年,因建西三環六里橋立交橋,五顯財神廟被拆除,但儲存了兩株古樹。

如今廟拆了,神沒了,赤裸裸的金錢鈔票,卻堂而皇之地跑出來,頂替了趙公明、五顯財神,親自掛帥,掌控萬世的天庭。

借問一句,發財,還用得著什麼神通嗎?

本文內容節選自《舊京月色》中《年節很講究》一章,較原文有刪節修改,小標題為編者所加,非原文所有。

作者丨楊澄

繪者丨盛錫珊

摘編丨何安安

編輯丨張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