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發 | 蘋果重大枝幹病害綜合防控技術,矮化密植模式尤其要注意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植物保護學院和乾縣果樹技術服務站渠非、吳曉政、黃麗麗、馮浩等人基於蘋果樹腐爛病和枝幹輪紋病的田間危害特點和發生規律,集成了一套以早期監測預警為指導,以防止病菌積累為前提,以壯樹防病為基礎,以精準施藥防止病菌入侵為核心,以生態調控為輔助的蘋果重大枝幹病害綜合防控技術,為病害高效防控提供了重要技術支撐。

1腐爛病田間危害特點

腐爛病主要危害果樹的主幹、主枝和側枝等,有潰瘍型和枝枯型2種症狀型別,其中潰瘍型病斑造成的損失較重。

腐爛病田間危害症狀

A潰瘍型初期,B潰瘍型後期,C枝枯型

潰瘍型病斑多發生在主幹、主枝上。

侵染早期常導致樹皮表面出現小的泡狀隆起,呈粉色或粉橙色。發病初期樹皮稍隆起,水漬狀,呈紅褐色,病組織鬆軟,常溢位黃褐色汁液,有酒糟味。

後期病部失水乾縮,呈黑褐色,表面產生黑色小點,溼度條件合適時常溢位橘黃色卷鬚狀分生孢子角。

該型別病斑主要出現在果樹的主幹大枝表面或大枝丫杈部位。矮砧密植栽培模式的果樹潰瘍型病斑除了出現在主幹表面以外,也易出現在大枝修剪茬口和近地面砧穗結合部位。

枝枯型病斑多發生在弱小枝條、幼齡側枝和修剪枝岔口上,主要特點為小枝幹枯死亡。

近年來調查發現,矮砧密植栽培模式的果樹小枝上更容易發生枝枯型腐爛病。

2枝幹輪紋病田間危害特點

枝幹輪紋病主要危害果樹主幹和大枝,形成粗皮和幹腐,發病嚴重時造成死枝死樹。病菌從皮孔侵染後形成以皮孔為中心的突起病瘤。當樹體抗性較強時,病菌擴充套件受阻,形成以病瘤為中心的枯死斑。後期,枯死病斑凹陷,形成馬鞍狀病斑,大量病瘤或馬鞍狀病斑聚在一起呈粗皮狀。幹腐型病斑不規則形、紫褐色、油浸狀,後期病斑凹陷、乾裂,密生黑色小粒點。

輪紋病田間危害症狀

(A粗皮症狀,B幹腐症狀)

近年調查顯示,矮砧密植栽培模式的果園,特別是新建園3~5年幼樹出現幹腐型病斑的機率較大,應注意防範。

蘋果重大枝幹病害綜合防控技術

1監測預警為指導

基於該課題組前期研發的分生孢子捕捉及病菌分子檢測技術,整合開發出了蘋果樹腐爛病早期監測預警技術。

技術要點為:蘋果開花期從花瓣露紅至落花,每隔7天在果樹距地面1。5米高度處懸掛塗有凡士林的玻片,每畝按照5點取樣法懸掛5個。懸掛24小時後取回進行分生孢子顯微計數(16×40倍)。

如果平均每視野可以檢測到大於1個孢子時,說明田間菌源量已經達到防控閾值,需採取保護措施。同時,基於病菌多重巢氏PCR技術研發了蘋果樹腐爛病菌無症帶菌分子檢測技術,靈敏度高達100 fg/μL,且專化性強,能準確區分Valsa屬不同種以及其他病菌。

近年來田間試驗表明,當果園“健康樹體”無症帶菌率超過5%時,則應建議採取相關措施控制或延緩病菌進一步侵染擴充套件危害。

2壓低田間菌源為前提

防止病菌積累是有效控制腐爛病和枝幹輪紋病的重要前提。春季樹體萌芽前,刮除枝幹上的腐爛病斑、輪紋病瘤,剪除弱枝、病枝和死枝,清除死樹和病樹,運到果園外並及時銷燬,或者集中堆放進行噴藥處理後覆蓋塑膠膜封閉。

生長季節對腐爛病和枝幹輪紋病要做到早發現早處理,發現新生腐爛病斑應及時刮治,發現枯死枝條需立即清除。同時,注意修剪後剪鋸口和刮治傷口應及時塗抹藥劑防止病菌侵入。

此外,入冬前、春季修剪後,全樹可噴施戊唑醇、苯醚甲環唑等廣譜性殺菌劑進行清園,最大限度剷除田間病菌。

3壯樹防病為基礎

增強果樹樹勢能有效阻止潛伏病菌的擴充套件,是防治腐爛病和枝幹輪紋病的重要基礎。

核心技術為:果樹萌芽期、落花後至幼果期地上全樹噴施1~2次氨基寡糖素、寡糖·鏈蛋白、赤哚芸·蕓薹素內酯等植物免疫誘抗劑;

地下增施有機肥和生物菌肥啟用樹體抗病力。該技術不僅可以提升樹體抵抗病菌侵染的能力,同時保水保肥,增強果樹抗旱、抗寒能力,顯著提升樹勢,從而提高對腐爛病和枝幹輪紋病等病害的抗性水平。

同時,相關研究表明,果樹鉀元素缺乏、氮磷鉀元素比例失調能夠影響腐爛病的發生。為此,科學均衡施用氮磷鉀等營養元素,避免偏施氮肥,有助於控制枝幹病害的危害。

此外,採取適當措施有效控制褐斑病、斑點落葉病、葉蟎、潛葉蛾等葉部病蟲害,避免因葉片早落而引起樹勢衰弱,從而減輕枝幹病害的發生。

除了上述關鍵措施以外,還要做到秋季控制灌水,早春適當提早澆水,一方面降低倒春寒危害,另一方面可以降低病斑的擴充套件速度。同時加強果園土壤管理,及時疏花疏果,控制結果量。

4精準預防為核心

病菌侵染關鍵期保護樹體是防控腐爛病和枝幹輪紋病的核心。在幼果期進行主幹大枝淋刷藥液保護樹體免受病菌侵染,實現一刷防兩病。

對於新建果園或發病較輕的果園,可以結合該時期的其他病蟲害防控,加施防控腐爛病與輪紋病的藥劑,噴灑葉面的同時淋溼主幹與主枝,可實現高效防病。

發病較重的果園,田間菌源量較大,應在夏季幼果期對主幹大枝全面塗刷戊唑醇、吡唑醚菌酯、噻黴酮等殺菌劑,使用濃度為藥劑建議濃度的10倍,淋刷2次,每次間隔10~15天,達到有效控制新病斑產生的目的。

需要注意的是,噴淋樹幹時應做到細緻、全面,藥液不能噴灑在葉片和果實上;如果樹體存在輪紋病瘤,應在首次塗幹前將輪紋病瘤刮除,翌年病瘤複發率可控制在15%以下。

該技術連續應用3年後,可減為每年淋刷1次,甚至不再淋刷。該技術在關中等果區進行了多年的試驗與示範,效果顯著,示範園病害防控效果達到85%以上,極大減輕了後期的病害防控壓力。

5生態調控為輔助

根據不同果區降水量差異,適當調控果園生態系統,是防控果樹各類病害的重要輔助措施。降水量較為充沛的果區,可採取果園生草的方式;

降水量較少(低於550毫米)的黃土高原乾旱果區,可採取秸稈覆蓋、果園覆草等措施。上述措施可調節果園土壤的水熱狀況,改善果園土壤環境和小氣候環境,提高果園土壤有機質及果園土壤水分,降低各種病蟲害危害,間接提升果樹對枝幹病害的抗性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