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大腦和身體記住了我們所有的創傷,生活要如何繼續下去?

2022年1月10日,青島城陽區人民法院作出一審判決,劉鑫賠償江歌媽媽經濟損失69。6萬元。在奔走1895個日夜後,終於勝訴的江歌媽媽露出一絲難得的笑意。

然而,透過這抹笑容,我們感覺到的依然是濃重的憂傷。我們不禁要問,時間是最好的良藥,可時間真的能治癒傷痛嗎?

在《你經歷了什麼》這本書中,大量的案例和研究結果告訴我們:痛苦不會憑空消失,時間也不會沖淡一切,我們所有的創傷,大腦和身體都會深深記住。

《你經歷了什麼》這本書,記錄的是關於創傷、療愈和復原力的對話,對話雙方是兒童精神病學家、神經科學家布魯斯·佩裡和著名脫口秀主持人奧普拉·溫弗瑞。

如果大腦和身體記住了我們所有的創傷,生活要如何繼續下去?

在持續播出的25年裡,《奧普拉脫口秀》一直佔據美國電視談話節目的頭把交椅。虐待、忽視和療愈是奧普拉職業生涯中的永恆話題,她幫助無數有創傷經歷的人獲得了救贖。佩裡醫生則用他的專業經驗,陪伴受傷的心靈慢慢恢復,記錄了很多讓人意想不到的案例。

在三十多年的交往與合作中,這兩位各自領域的權威人物,一直在探討創傷、大腦、復原力和療愈的問題。這本《你經歷了什麼》,就是他們長期研究與對話的成果。而對話體的寫作方式,又讓本來艱澀的專業知識,變得非常通俗易懂。

人們的消極情緒、負面心態、異常行為究竟來源於哪裡?時間為什麼不能治癒傷痛?如何奪回自己人生的掌控權?

讓我們一起開啟這本書,在兩位資深權威專家的高能交流中,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

01. 是過去的創傷,強行改變了我們的大腦

邁克是一位參加過戰爭的老兵,他平時聰明、風趣、和善,可不知為什麼總會莫名其妙地精神緊張。有一次,他聽到一輛摩托車回火的聲音,竟然嚇得魂不附體,直接趴在大街上。家人都以為邁克一定是出了什麼問題。

然而在佩裡醫生看來,一個人的情緒失控和不當行為,一定與他“經歷了什麼”有關。因為對於每個人來說,是曾經經歷的一切

塑造

了今天的樣子。所以,要想搞清楚邁克“出了什麼問題”,就要先明白他有哪些創傷經歷。

如果大腦和身體記住了我們所有的創傷,生活要如何繼續下去?

是的,生而為人,並不代表我們都能順利長大。在生命早期,我們可能被忽視,被貶低,被冷漠對待,會缺乏支援和關愛;在成長過程中,我們可能遭遇暴力、背叛、控制、傷害、分手、失去親人……所有這些糟糕的事件或經歷,都可以叫作創傷。

我們的身體會永久記住這些經歷,而這些創傷也會強行改變我們的大腦,甚至讓我們困在過去無法走出來。

佩裡醫生告訴我們,那些讓人感到緊張、恐懼或者被孤立的體驗,不管是持續了幾秒還是存在了很長時間,都會被深深鎖在大腦中。也就是說,傷害一旦發生,它就會存在於我們的潛意識裡,並時時刻刻影響著我們的生活。

比如邁克。為了在槍林彈雨的戰場上活下來,他的大腦在槍炮聲和極端生存的反射啟用之間建立了連線。這一特殊的記憶形式,讓他在戰場上及時反應,保護了自己的安全。可是戰爭過去了,這一記憶形式依然會保留在他的大腦中。每當聽到類似的聲音,他的應激反應就會啟動。

應激反應啟動時,大腦會如何工作呢?接下來,我們透過腦科學的研究結果,去看看過去的經歷如何透過應激反應影響、甚至決定了我們當下的行為。

如果大腦和身體記住了我們所有的創傷,生活要如何繼續下去?

我們的大腦像一個倒三角形的四層蛋糕,頂部是大腦皮質,底部是腦幹區域。大腦在發育和工作時,都會按照自下而上的順序進行。

大腦皮質最聰明,負責語言、思考、做計劃等等,我們的信仰和價值觀也儲存在這裡。非常重要的一點是,這裡可以識別時間。也就是說,只有大腦皮質被啟用,我們才能回想過去,展望未來,知道什麼事發生在過去,什麼事發生在當下。

而腦幹區域的功能主要是調節,比如體溫、呼吸、心跳等。這裡沒有進行思考和識別時間的功能,只能對即時刺激做出反應。

我們所有的感覺輸入,包括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等等,首先會進入大腦的底部區域,腦幹會把接收到的訊號與先前儲存的經驗相匹配。

比如,邁克聽到的摩托車回火聲,就和戰場上的槍聲匹配上了。可是腦幹不會識別時間,所以沒法判斷出槍聲的記憶來自多年前,於是極端條件下生存保護的反射瞬間被啟用,邁克感覺彷彿遭遇了真實的攻擊。

如果沒有異常情況,聲音來自摩托車回火的資訊會很快傳遞到大腦皮質,邁克的意識雖然會一下子回到戰場,但只需經過

一點

時間,他就會明白戰爭早已結束,意識也會隨之安靜下來。

可是,大多數遭遇過嚴重創傷的人由於長期緊張焦慮,身心常常失調。而當人的身體情感處於失調狀態時,大腦資訊上傳常常會被卡住,讓大腦皮質無法被啟用。於是,他們無法分辨現實究竟發生了什麼,只能隨著腦幹的指令,根據記憶做出衝動、情緒化的失控行為。

腦科學研究結果告訴我們,所有的感覺輸入都能夠喚醒創傷記憶。發生在過去的創傷記憶,常常就因為一個偶然線索被啟用,然後不知不覺地指揮了當下的行動。所以說,回答“你經歷了什麼”這個問題,對於理解一個人當下的狀態是至關重要的。

02. 曾經的過往,深深影響著當下及未來的生活

佩裡醫生說,一起創傷事件的威脅性遠遠超過我們的想象。

因為這對於當事人來說,一次嚴重的創傷事件就好比遭遇海難,船隻沉沒了。隨之而來的,是原有認知模式被推翻、內在信念被粉碎、世界觀被顛覆,甚至原來最親近的人變得不可信任。

可是他需要重建自己的內心信念,於是他的意識會一次又一次地回到沉船現場,一塊一塊地尋找記憶的碎片,他要把它們轉移到安全的地方,用來重建自我認知。

這種對過往創傷的重訪,包括無數次有意識或無意識的“情景再現”,這個過程充滿痛苦。可是,這是療愈不可迴避的一部分,而且需要時間。在這樣漫長而艱難的過程,創傷當事人常常會因痛苦不堪而緊張、焦慮,並由此引發應激障礙。

如果大腦和身體記住了我們所有的創傷,生活要如何繼續下去?

創傷應激障礙主要有四種典型的表現形式:

一是侵入性症狀。那些不願想起的創傷畫面和記憶會在頭腦中反覆出現,與之相關的夢境甚至是噩夢也不斷襲來。

二是迴避性症狀。為了避免難以承受的痛苦,當事人會選擇不許自己悲傷,強迫自己對創傷輕描淡寫,掩蓋事實。

三是認知和情緒的負性改變。包括悲傷、無法感知喜悅、總是看到事情的消極面,以及情緒和身體上的深度疲憊等等。

四是喚醒反應改變。包括焦慮、高度警覺、驚嚇反應增加、心率快且不規律,以及睡眠問題等。

創傷應激障礙的這些反應對身體、情感的影響是持續的,如果不認真對待,這種影響甚至有可能會跨越幾代人和不同人群,產生嚴重的社會性後果。

比如,情緒創傷會增加健康風險,包括心臟病、哮喘、胃腸道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再比如,當創傷使“依戀”能力受損時,會在友誼、工作、家庭關係等方面出現問題,甚至有可能被代入養育模式,讓不良影響代際傳承。

如果大腦和身體記住了我們所有的創傷,生活要如何繼續下去?

過往的創傷事件就這樣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時間並不會讓痛苦走開,對於身陷痛苦困境中的當事人來說,想要獨自與自己的創傷真正和解,是一件異常艱難的事情。

那麼如何走出低谷、減少創傷的負面影響呢?瞭解“經歷了什麼”只是第一步,透過洞察過去,傷口被層層剝開,真相暴露出來,真正的療愈才剛剛開始。

03. 用積極健康的關係療愈創傷,奪回人生掌控權

療愈需要復原力,而復原力並非天生就有,它來自於自我認知和外來支援的共同努力。《你經歷了什麼》告訴我們,只有真實的自我得到了來自他人的理解與認可,才能帶來真正的療愈,所以,一個人是無法獨自與自己的創傷和解的。

也就是說,只有健康積極的人際關係互動,才能帶來真正的自我調節。否則,即使是看起來最有復原力的人,也會因為關係缺失、持續不斷的壓力、痛苦以及創傷而最終被耗盡力量。

我們可以從創傷事件發生後的現實表現中理解這一觀點:

在創傷發生後最初的幾周裡,家人、朋友和社群相關人員通常會動員起來,向當事人提供情感支援,當事人自己的身體和精神能量也還能發揮作用,所以,這個時候一般不會出現情緒低谷。

然而,很快人們就會發現,面對被摧毀的生活,時間和任何人都無法將當事人的痛苦帶走。這時,家人、朋友和同事開始慢慢和他

保持

距離,因為強烈的創傷性痛苦讓他們的情緒深受感染。

於是,人們一邊自我安慰說“時間會沖淡一切,他們會好起來的”,一邊把注意力從悲劇中移開,繼續自己的生活。此時,深陷痛苦或遭受創傷的人越來越孤獨無助,大約六個月後,情緒開始跌入谷底。

之後,他的情緒會在底部漂流,如有喚醒線索出現,就會被動地面對應激反應;

有心理支援或療愈時機出現,就會有所緩和。在起起伏伏中,有的人情緒敏感度不斷降低,從谷底慢慢飄浮上升;也有人應激反應越來越嚴重,就此徹底沉淪。

從這個常見過程中可以看出,在與創傷和解的過程中,要想構建復原力,需要當事人和那些願意陪伴他、支援他的人共同努力,透過建立愛的連線,重新找回歸屬感。

如果大腦和身體記住了我們所有的創傷,生活要如何繼續下去?

所以,如果我們是創傷事件

當事人

,需要這樣去面對創傷:

首先要認識到,雖然僅憑自己的力量很難與創傷和解,但我們需要勇敢地接受現實,不迴避,不隱藏,敢於承受挑戰,為自己創造安全有愛的環境。

其次要讓自己參與到有節律的活動中,幫助自己實現有效的調節。比如在大自然中散步,去踢球、投籃、跟著音樂跳舞等等。

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一定要讓自己加入到健康的團體中。當家人和朋友可以真正“看到”“聽到”你時,你就已經處在一個天然的療愈環境裡了。不過,不要嘗試透過在網上加“好友”來尋找強大的歸屬感。因為我們需要更多的目光接觸和言語交流,而網路連線往往是空洞的。

如果你願意給創傷者提供支援,那請一定記住,與一個失調的人進行有意義的溝通是非常困難的,因為當一個人情緒失控時,語言對他不起作用,反而是你說話的語調和節奏更有影響力。

所以,你可以安靜地陪伴他。如果你想用語言交流,那最好是複述他們所說的內容,這種“反饋式傾聽”可以象海綿一樣吸收對方的情緒。同時,不要追問他在想什麼,要讓他自己把握何時講述自己的創傷,這可以幫助他建立自己的康復治療模式。

總之,從創傷中走出來是一個艱難的過程。好在我們神奇的大腦具有獨特的適應性和可塑性,所以儘管每個人都會經歷不同的創傷,但每個人也都有療愈的可能。

所有因創傷而破碎並留下傷痕的人,都有機會把自己的經歷變成創傷後的智慧。我們經歷的一切,終將化為掌控人生的力量。

如果大腦和身體記住了我們所有的創傷,生活要如何繼續下去?

結語:

在《你經歷了什麼》這本書中,不僅解析了創傷、逆境的前世今生,還從不同角度解讀了問題兒童的逆境成長、嬰幼兒的教養陪伴、社會的關係貧困、人類進化的影響,從神經腦科學的角度解釋了創傷知情、螢幕時間、情緒傳播、節律調節、共情能力等諸多知識與技能。

我們每個人都是從過往走來,是過去決定著現在,而現在也正決定著未來。就在當下,也許你曾經是創傷的經歷者,也許你想給孩子一個充滿愛的童年,也許你正在幫助身邊的親人朋友走出創傷困境……

無論你處在人生哪個階段,面臨怎樣的情緒困惑,《你經歷了什麼》這本書都將給到你最及時的支援。

在《你經歷了什麼》的封底上有這樣一句話:這本書將改變你看待人生的方式。這也正是我現在最想告訴你的。

如果大腦和身體記住了我們所有的創傷,生活要如何繼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