悅讀|探尋魯迅筆下的故鄉——紹興

悅讀|探尋魯迅筆下的故鄉——紹興

(海報/馬雙)

坐著烏篷船,臥聽打槳搖櫓聲,上了些年紀的老船伕頭戴烏氈帽,不緊不慢地載著船客,順河划向目的地。阿Q怕此時正喝得醉醺醺,跌跌撞撞地走著。河岸上的婦人們,一邊洗衣服一邊嘮叨著些張三李四,家長裡短,不知是不是祥林嫂又聲淚俱下地說了她的故事。鎮上的咸豐酒店裡坐著些歇腳的船伕,漁民,車伕,還有“我”和韋甫正在酒樓上敘著舊。孔乙己正倚著當街的曲尺形大櫃檯,一碗老酒,一碟茴香豆,便能喝出愜意。阿Q也愉快地跑來喝幾碗酒,又和別人調笑一通,與孔乙己口角一通,得了勝,愉快地回到土穀祠,放倒頭睡著了,夢裡是美滋滋的。

晚上了,迅哥兒跟母親撐著船去看水鄉社戲,在河灣裡的水上戲臺正在演社戲。河裡飄滿了烏篷船,滿載著人,還有一半人在岸上,然而人太多,有的從岸上被擠到了河裡,但也會立即被船上的人撈上去,仍舊津津有味地坐在船頭看起戲來。

看完戲,迅哥兒又和閏土去海邊,他們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地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

悅讀|探尋魯迅筆下的故鄉——紹興

紹興,是魯迅念念不忘的故鄉。生與斯長於斯的魯迅,從小就接觸到許多的紹興民俗,並在長年的薰陶中深受其影響。素有水鄉名城之稱的紹興位於浙江省北部,古稱越州,至今已有2500多年建城史,是聞名遐邇的“名士之鄉”。紹興的無限風情,源自它的烏篷船,它的紹興酒,它的連目戲等等,這些都在魯迅的心中印上了深刻的痕跡,並對他的創作有著不可否定的影響。今日國防線上「悅讀」專欄為您帶來《魯迅的紹興》,一起走進紹興這座精彩的城市。

▼魯迅簡介

悅讀|探尋魯迅筆下的故鄉——紹興

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樟壽(後改名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中國現代史上影響深遠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魯迅的作品包括雜文、短篇小說、評論、散文、翻譯作品,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文化與中國文學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魯迅與紹興

悅讀|探尋魯迅筆下的故鄉——紹興

紹興是魯迅先生的故鄉。那裡巍峨的寺塔、軒昂的府第、雄偉的殿宇既是古老歷史文化的見證,也是魯迅先生引以為自豪的象徵。就是那裡的一個村莊、一條深巷、一條小河、一座石橋和一座臺門,也常常喚起這位大思想家、大文學家對少年和青年時代的追憶。如今歲月漫漫、滄桑歷經,重讀魯迅回憶故鄉的作品,能再次使人領略魯迅筆下的風貌,勾起對於那個時代的浮想。同時讓人心馳神往“山清水秀之鄉,歷史文物之都,名人薈萃之地”的紹興。

在魯迅先生的25篇小說中,有13篇取材紹興或以紹興社會生活為背景。而他眾多的散文更是處處鄉情鄉景:百草園、三味書屋、魯鎮的街景、紹興的橋,烏篷船、集鎮、村莊農舍、酒店、閏土的氈帽、民間故事、迎神賽會、社戲等等。魯迅毫不掩飾地在他的作品中流露出這種濃厚的地域文化。紹興,對於魯迅是自小就滲入了他的生命之中,不論魯迅自己如何判定這份影響的好壞,紹興的文化都已與其作品非常好地融合,成了魯迅小說不可或缺的依託,魯迅散文的最真實感人的背景。

▼文段選摘

悅讀|探尋魯迅筆下的故鄉——紹興

我有一時,曾經屢次憶起兒時在故鄉所吃的蔬果:菱角,羅漢豆,茭白,香瓜。凡這些,都是極其鮮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鄉的蠱惑。

——《朝花夕拾·小引》

我冒著嚴寒,回到相隔二千餘里,別了二十餘年的故鄉去。時候既然是深冬;漸近故鄉時,天氣又陰晦了,冷風吹進船艙中,嗚嗚的響,從篷隙向外一望,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我的心禁不住悲涼起來了。阿!這不是我二十年來時時記得的故鄉?我所記得的故鄉全不如此。

——《故鄉》

我家的後面有一個很大的園,相傳叫作百草園。現在是早已並屋子一起賣給朱文公的子孫了,連那最末次的相見也已經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時卻是我的樂園。

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雲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雲霄裡去了。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牆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油蛉在這裡低唱,蟋蟀們在這裡彈琴。翻開斷磚來,有時會遇見蜈蚣;還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樑,便會啪的一聲,從後竅噴出一陣煙霧。何首烏藤和木蓮藤纏絡著,木蓮有蓮房一般的果實,何首烏有臃腫的根。有人說,何首烏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於是常常拔它起來,牽連不斷地拔起來,也曾因此弄壞了泥牆,卻從來沒有見過有一塊根像人樣。如果不怕刺,還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攢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遠。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