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區柯克將心理學運用到電影中,開創里程碑,被奉為電影心理大師

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1899年8月13日-1980年4月29日)是電影方面非比尋常的天才,他是心理學電影領域當之無愧的開拓者,他將心理學技巧爐火純青地運用到電影領域,透過人物的肢體語言場景塑造跟蒙太奇的剪輯手段來體現人物的心理。為我們揭示光影之下人的心理是如何發展衝突並導致最終的結局,吸引人們沉浸式地進入到故事的情節當中去,看他的電影就好像在上一堂經典的弗洛伊德心理分析課!

希區柯克將心理學運用到電影中,開創里程碑,被奉為電影心理大師

電影本質上是用來表現故事的手段,一部電影能夠打動人心在於是否能夠與觀眾達成共情,也就是說在電影裡面人物的設定必須要符合大眾主流意識: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濃眉大眼的必須是好人,矮小齷齪的必須是壞人,所有的人物都臉譜化,所有的故事都格式化。

但希區柯克卻反其道而行之,他首先調動觀眾的參與意識,故意將反面人物塑造的和藹可親甚至風度翩翩,迫使觀眾帶著愧疚的心情與反面人物達成共情,並設身處地認可他們的言行,在不知不覺之中陷入了道德的窘境,而後面的反轉又給人帶來強烈的心理衝擊,讓人回味無窮。

希區柯克將心理學運用到電影中,開創里程碑,被奉為電影心理大師

這正契合弗洛伊德所提倡的自我本我跟超我的人格理論,本我就是慾望層面的,超我就是道德層面的我,比如當有人愛上一個有夫之婦,慾望層面的我沉迷於這段關係不可自拔,但是道德層面的我又不斷自我批判,像那些孤注一擲的賭徒總在告誡自己這是最後一次,到生命的終結最後一次還不會來臨。

我們每個人內心無時無刻不在經歷著掙扎決策選擇,像走在鋼絲上顫顫巍巍,所以每個人心裡既住著天使又住著惡魔,天使與惡魔時刻在交戰搏鬥,所以沒有絕對的好人,也沒有絕對的壞人,客觀條件外部環境的催化下,好人也可以瞬間變成壞人,壞人也有人性閃光的一面!

希區柯克將心理學運用到電影中,開創里程碑,被奉為電影心理大師

電影《火車怪客》描述了這樣一個故事,網球新星蓋伊要去參加一場重要的比賽,在旅途的火車包廂中遇到了布魯諾,紈絝子弟的布魯諾有意結識蓋伊,聊天得知蓋伊正在為情感問題所困擾,因為妻子既婚內出軌,又不願意跟自己離婚,在事業跟情感有起色的時候趁機敲詐自己,而布魯諾也痛恨自己的養父,於是就想出了一個絕妙的謀殺計劃:自己去殺掉蓋伊的妻子,而蓋伊要殺掉自己的養父作為交換,這樣彼此都沒有在場的人證跟物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