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家風那麼重要?蘇軾:你說我天真豁達是怎麼來的

喜歡蘇東坡的人,都會覺得他非常可愛,身上有一種天真豁達的品質。那我就想,為什麼他會有這種品質呢?肯定不是憑空出現的。

在前面的文章

一代賢妻良母,出身名門飽讀詩書,司馬光為她寫過墓誌銘

中提到,蘇軾的母親對他們的成長影響很大,但是我覺得這不是決定因素,那決定因素是什麼呢?

然後我意識到,一個人身上的性格品性,很大程度上傳承於基因,這種基因並不是突然就有的,而是由好幾代人積累沉澱形成的,而形成這種基因沉澱的關鍵因素,我認為就兩個字,

家風

於是,我認真瞭解了一下蘇東坡的祖輩,看看這種家風是如何形成的。

太久遠的家族歷史就不說了,我們就從蘇東坡的曾祖父蘇杲說起。

蘇杲在臨終之際,他的妻子站在床邊問他:你走之後,就剩下我們孤兒寡母的,你怎麼不把我們託付給你的兄弟呢?

我們看躺在病床上的蘇杲是怎麼回答的,他說:如果我的兒子有出息,自然會有人來親近他,如果他沒出息,我的親兄弟也不會管他。

你看這位老爺子多麼地通透豁達,對世事看得很清。

他的這種性格,就遺傳到了他的兒子蘇序身上,蘇序也就是蘇東坡的爺爺。

為什麼家風那麼重要?蘇軾:你說我天真豁達是怎麼來的

蘇序這老爺子很有意思,我們先看在他兒子蘇洵眼裡,蘇序是個什麼樣的人?

性簡易,無威儀,薄於為己而厚於為人,與人交,無貴賤皆得其歡心。見士大夫曲躬盡敬,人以為諂,及其見田父野老亦然,然後人不以為怪。

——-節選自蘇洵《族譜後錄下篇》

他說他父親為人平易近人,沒有什麼威儀,而且天真豁達樂善好施,無論貴賤都可與他交往。

而且他還舉了一個例子說,他的父親見到權貴,會拱手鞠躬以示敬意,起初人們不瞭解,以為這是在諂媚。

但是後來人見到他對鄉野村夫也是如此的時候,才明白老爺子本來就這樣,並沒有對貴賤區別對待。

對貴賤沒有區別對待,這不正說明老爺子在待人這塊沒有分別心嘛,取而代之的是一顆平等心。

沒錯,我覺得蘇家家風最重要的就是這顆

平等心

很幸運的是,這顆平等心一直傳承了下來,到了蘇東坡那裡,他曾說過:

我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田院乞兒

蘇洵老爺子不僅對外人有平等心,他對他的兒子也能夠平等視之,並沒有自持父親的身份,對自己的兒子要求這要求那。

我們曾說過,蘇洵年少時遊蕩不學,屢考不中。

但是蘇洵的二哥蘇渙,24歲就考中了進士,如果換做平常人家,作為父親的可能就會對小兒子說:你看看你二哥,你再看看你自己,你又不笨,為啥就考不中。

外人都看不過去了,就問蘇序老爺子:你家老么挺有才華的,就是不好好學習,你咋就不管管呢?

那你看老爺子是怎麼說的,他平靜地說:

吾兒是一個讓人擔心不學習的人嗎?

為什麼家風那麼重要?蘇軾:你說我天真豁達是怎麼來的

蘇序像他父親一樣,對自己的兒子很瞭解,對世事看得很透徹,不僅如此,還給了他兒子最大的信任。

此時他二兒子已經考中了,但是他並沒有以他二兒子的標準來要求蘇洵。

不期待、不干涉,而是給他巨大的空間讓他去成長,這得需要多大一顆平等心才能做到這樣啊!

平等心這三個字,說起來容易,但真正要做到呢?

當巨大的權威擺在我們面前的時候,我們真的能用平等心去對待它嘛?但蘇序真正做到了。

上面我們說到了蘇家老二考中進士,京城來人,帶著官帽官服,還有上朝用的笏板,去蘇家送喜報。

蘇老二考中進士,那可是眉山這個小地方几十年來唯一走出去的讀書人,這可是一件大事,擱其他人家那不得張燈結綵好好操辦,那得請客喝酒吃席啊,這場面不難想象,我們如今不也這樣嘛,家裡有孩子考中大學了,甭管是什麼院校,那不都得辦一場升學宴啊。

可到了蘇家想象的場景並沒有出現,送信的人甚至連蘇老爺子人都沒看見。於是就問:老爺子去哪兒了?有人說:看到他拿著酒壺去郊外喝酒去了。送信的人只好騎著馬噠嗒嗒去郊外找蘇老爺子。

此時的蘇老爺子正坐在郊外的草坡上喝酒,看到有人騎馬朝他這邊來,“咦,幹啥呢?”一看喜報。“哈哈哈,兒子當官了。”

隨手就把手裡還沒啃完的牛骨頭,用官服一包,扔進了行李包,然後騎著毛驢回家嘚瑟去了。他這一整套下來,把別人都看懵了。

這就是蘇序官服包牛肉的故事。後來蘇東坡評價這件事,說:

只有高雅不俗之士兵才會欣賞老人質樸自然之美

。不做作,率性而為,實際上他是用一顆平等心看待兒子當官這件事。

為什麼家風那麼重要?蘇軾:你說我天真豁達是怎麼來的

除了對上能夠有平等心,對下他也能有平等心,在災荒之年,他把自家的存糧送親友,還送給那些需要糧食的鄉里鄉親,他送出去是不圖回報的,只是解釋說這些糧食存得久瞭如果不送出去可能就會發黴壞掉。

他的解釋意識就是,把糧食送給人,有自己的原因,不是他施恩慧圖回報,這不正是對下的一顆平等心嗎?

樂善好施,又有平等心,這些品質在蘇軾的身上也能夠見到。在被貶黃州期間,他不是弄了一個兒童救濟會嘛,自己窮都快沒飯吃了,還帶頭給這個救濟會捐款。

如果要深究的話,這種樂善好施、天真豁達,以及平等心,是從哪裡來的呢?我覺得這些品質都有一個共同的底色,那就是愛。

生活在這樣一個有愛的家庭裡,自己才能獲得全然的愛,不缺乏愛,才能給予愛,當愛之於外物的時候,便變成了樂善好施、天真豁達,以及對人對物的一顆平等心。

這種愛是不存在回報的,不是扶了老人,然後期待他一聲感謝,甚至期待他家人對你的回報,它是一種“情動於衷而發乎外”的自覺行為。

這種愛便是蘇家最大的家風,也成就了一個樂觀豁達,可愛有真性情的蘇東坡。正所謂: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此言誠然不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