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介子推故事解析“足下”內涵:不只是稱呼,更有對賢與德的珍惜

文|顏小二述哲文

我們在許多古裝劇中,偶爾可以看到過去的人會以“足下”二字稱呼自己的朋友,而“足下”這種稱呼,從電視劇中演繹出來的情景,我們不難看出,這個稱呼帶著“尊敬”之意。

據史料記載,在我國古代,

“足下”一詞常見於平輩相交,而更早一些,則更多是“以下稱上”的稱呼,在戰國時期,更是用來稱呼“君主”。

而關於“足下”,我國古代還存在一個交織著悲壯與悔恨的“故事”,這個故事簡單來說就是晉公子為不忘“介子推”之恩,將其死前抱著大樹做成木屐,以警醒自己。於此,

“足下”一詞不僅與“寒食節”拉上了關係,亦象徵著自己對對方之才尊重、對對方品格的認可

從介子推故事解析“足下”內涵:不只是稱呼,更有對賢與德的珍惜

1、與“足下”有關的典故:惜才與悔恨

為了讓各位對“足下”的認識更深入一些,請大家先和顏小二一起看看,與“足下”二字有關的典故。

我國古代南朝劉敬叔所著的《異苑》中,是這樣記錄介之推之死以及“足下”來由的:

“介子推逃祿隱跡,抱樹燒死。文公拊木哀嗟,伐而制屐。每懷割股之功,俯視其履日∶ ‘悲乎,足下’。”

我們結合介子推生平,來簡單說說事件前後。相傳,春秋亂世,晉公子重耳曾受難瀕死。而跟隨他一起逃亡的介子推,在重耳受難之際,為了讓晉公子恢復身體元氣,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做成肉湯,讓重耳食用,重耳於此也撿回自己的一條命。

後來重耳度過劫難,回到晉國成了君主,他讓有功之人自己說出自己的功績,以此論功行賞。介子推不喜歡這樣的做法,也沒有和別人一樣爭相去向重耳要賞,於是重耳也一時忘了介子推之恩,沒有對介子推論功行賞。失望之下,介子推帶著自己的老母親,前往綿山隱居不出。

從介子推故事解析“足下”內涵:不只是稱呼,更有對賢與德的珍惜

重耳知道這件事情以後,馬上派人去綿山尋找介子推,但是介子推心意已決,無論重耳怎麼請都不出綿山。為了逼介子推出來,重耳聽了身邊小人的“餿主意”:“放火燒山,逼介子推出來”。

結果,放火燒山並未逼出介子推,重耳這邊則在

一棵樹

下,看到已經被燒死的介子推和他的母親。

從介子推故事解析“足下”內涵:不只是稱呼,更有對賢與德的珍惜

悔恨之下,重耳將介子推死前抱著的樹砍下,做成木屐,於此,每次他看到木屐,就會悲嘆一聲:“悲乎,足下”。

從故事中,我們看到了重耳的悔恨與惜才,而從這種情緒中,我們也能推理出“足下”一詞

內含

的情感。

2、“足下”一詞內涵的情感:對對方才能和品格的尊敬

上面我們說了重耳燒山逼介子推出來的故事。雖然市面上對這個故事的真實性,存在一定爭議,但此處我們的重點在“足下”這一稱呼上,所以,單單講故事中呈現的“足下”一詞,我們可以深切體會到這個詞語對“對方的尊敬”與“珍惜”。

毫無疑問,介子推對於重耳來說,一方面是治國“大才”,一方面又是救命“恩人”,而介子推本身,可以“割肉就救主”,同時又在“功成名就”之後隱居山林,可見他的身上有“重氣節”、“忠誠”、“不慕名利”的高潔品格。

從介子推故事解析“足下”內涵:不只是稱呼,更有對賢與德的珍惜

而典故中重耳以“木屐”為警醒,衍生出“足下”一詞,並非是將對方踩在腳底下之意,而是以“腳下的木屐”時刻提醒自己不忘介子推之賢、之恩。由此,

“足下”一詞,實則暗含“尊敬對方才能”、“崇尚對方高潔品格”之意、同時也有一絲以“自苦”不忘對方“之賢”的意思,各位可以體會一下。

3、“足下”暗含自古以來,祖輩對“有才之人”的珍惜

雖然與“足下”有關這

一故事

,是因自己之失痛失大才的“悲劇故事”,但是“悲劇故事”往往比“喜劇”更讓人沉思且不能忘懷。

介子推歸隱深山之事,源於重耳雖得有才之人幫助,但是卻做不到時刻“惜才”,於此痛失“大賢”與“大才”。對一位有志之士,或者說君主來說,還有什麼,比這件事更加可惜的呢?

從介子推故事解析“足下”內涵:不只是稱呼,更有對賢與德的珍惜

於此,以“足下”稱呼對方,不僅僅是在重溫“悲劇”,一方面,在以“悲劇”提醒自己,不可重蹈“重耳痛失介子推”這樣的“覆轍”,另一方面,則是在告訴對方,你對我而言,就猶如“介子推之於重耳”,我不是“重耳”,但“重耳”前車之鑑在前,你身上“介子推”之賢,我會時刻記住並珍惜,於此,稱呼你為“足下”足見我誠意。各位可以品味一下,是不是這個道理。

說到這裡,顏小二不禁感嘆,在什麼都直白化、簡單化的今天,“足下”之賢這樣本應人盡皆知的內在涵義,卻比我們想象重還要“小眾”。現代文明之下的我們,在精神建設方面是不是應該好好反思一下:我們在進步的時候,是不是也一不小心丟下了“介子推之賢”這樣重要的寶藏。

【本文為顏小二述哲文原創且獨家釋出,搬運、抄襲等任何侵權行為,發現必究】

從介子推故事解析“足下”內涵:不只是稱呼,更有對賢與德的珍惜

注:文中圖片來自網路,部分素材來自網路,侵刪(兩週內),喜歡請點贊收藏哦。想持續瞭解更多蘊含哲理的國學知識,想持續從各類文化,如影視、文學作品、歷史中體察更多人性的高尚與悲俗,可關注@顏小二述哲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