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12要推出兩個尺寸,這就是對標蘋果的“殺手鐧”?

————————————————-

2021年12月21日,小米手機在微博上放出了小米下一代旗艦手機小米12系列的預熱海報,同時種種強調了小米12系列(小米12和小米12Pro兩款機型)身上的“高階”標籤。無獨有偶,就在官博放出手機預熱海報一分鐘後,雷軍也在微博與大家分享了他對小米手機高階化的看法,並宣佈“小米高階手機正式開始對標蘋果,向蘋果學習”。彷彿小米手機的高階化程序已經板上釘釘、勢在必得。

小米12要推出兩個尺寸,這就是對標蘋果的“殺手鐧”?

儘管這已經是小米手機第四次發起對高階手機的衝擊,但我們暫且先把小米手機衝擊高階的嘗試放在一邊,將注意力放到小米12系列機型上。畢竟在主流Android手機市場中,堅持大小屏雙旗艦的品牌已經不多見了。不常做小屏旗艦的小米,這次能把握住嗎?

小米12要推出兩個尺寸,這就是對標蘋果的“殺手鐧”?

其實從雷軍的微博中,我們不難發現一下小米12系列的“雙旗艦”其實還是有一些小細節的:在預熱海報上,兩款手機似乎只有尺寸上的區別,但和“全能高階旗艦”相比,小米12“小尺寸高階旗艦”的頭銜與之還是有一定差距的。大膽猜測一下,除了螢幕尺寸、解析度和電池續航以外,兩款手機之間的差距可能並不明顯。

也就是說,小米12系列,很有可能走的是非常復古的大小屏階梯的路線。

大小屏和高低配的作用

一般來說,階梯機型有兩種不同的產品策略:大小屏和高低配。大小屏顧名思義,指兩臺手機在螢幕尺寸、電池容量等與機身尺寸息息相關的指標上有所差異,在其他方面高度一致的手機,iPhone 6系列就是最好的例子。儘管兩款手機在硬體配置上高度相似,甚至在硬體效能上都沒有本質上的差異,但在蘋果的影響力下,“大就是好”的道理依舊影響了當時的手機行業,也催生出了Plus、Pro、Max等機型。

但問題是,旗艦手機螢幕大了,售價也隨之一同上漲。花更多的錢只買到一個更大的螢幕,這樣的定價違背了大多數消費者對手機等消費電子產品“越貴越好”的固有認知。再加上兩款不同尺寸的手機在效能和功能上高度相似,大多數情況下只能起到互相分割市場的作用,並不能取長補短。

小米12要推出兩個尺寸,這就是對標蘋果的“殺手鐧”?

再加上當時的iPhone沒有傳統意義上的廉價機產品線,今年的“低配”機型往往由往年的高階機充當,即使是競爭不激烈的iPhone也無法分離iPhone和Plus機型的市場,Plus也逐漸取代了原版iPhone的地位,讓原版iPhone成為小屏愛好者最後的精神寄託。

但從iPhone 7開始,Plus的地位再次發生變化。由於Plus機型可以擁有更大的機身空間,因此不少品牌都開始在Plus或Pro機型上試水自己的新技術,比如蘋果就從此時開始在手機中加入雙攝像頭。

而在手機內部空間寸土寸金的全面屏時代,因尺寸放大而帶來的空間優勢被進一步放大,這也讓“大杯”成為了主流,“中杯”反倒因為空間問題成為配置縮水的“青春版”。

正是因為小屏手機在手機發展史中的地位逐年走低,因此當小米宣佈小米12系列將走大小屏雙旗艦路線後,小米12的產品定位就引起了大家的關注。經過廠商潛移默化的使用者教育,小屏手機在使用者認知中已經和所謂的青春版、低配版畫上了等號。即使是像iPhone 13 mini這樣的小屏旗艦機,市場表現也不夠亮眼,大多數消費者在”大就是好“的觀念影響下還是更願意購買所謂“全尺寸”的“大杯”。那對小米12來說,瞄準小屏市場的小米12又能為小米帶來怎樣的貢獻呢?或者這麼說吧,小米12真的能起到填補市場空缺的作用嗎?

階梯機型的意義

首先,小屏手機可以作為旗艦機型的市場補充。這裡說的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小屏市場的補充,而是低價市場的補充。

從預熱海報看,儘管小米將小米12稱作是“小屏”機,但實際上他的螢幕尺寸依然和iPhone等主流旗艦手機相仿,僅透過收窄邊框的形式進一步收窄了機身三圍,在體驗上和主流旗艦手機並不會有太大的差距。

小米12要推出兩個尺寸,這就是對標蘋果的“殺手鐧”?

既然在體驗上高度統一,再聯想到雷軍對於小米12系列衝擊高階的看法,大膽估計一下,小米12 Pro的售價相較上一代應該會有較為明顯的提升,而“中杯”小米12,自然要填補上12 Pro因售價提高而失去的市場份額。在不影響原本市場份額的前提下儘量提高高階機型的配置和效能,從而爭取更大的溢價空間,這對小米來說不失為一個邁向高階的好辦法。

除了價格的因素外,小米12也有自己獨特的優勢:手感。儘管過去小屏手機的銷量相對慘淡,但和全尺寸的“大杯”相比,“中杯”也有自己的優勢:手感。尤其是在高功耗的5G時代,手機品牌需要想辦法在手機內塞入更大的電池,而更大的電池將會顯著提升手機的重量。

與之相比,“中杯”更小的螢幕可以降低手機對大電池的依賴,同時也能最佳化手感,放棄4K解析度改用1080P螢幕的Xperia 5 III就是最好的例子。與價格高昂且續航不佳的Xperia 1系列相比,Xperia 5系列就憑藉出色的手感和更具價效比的價格獲得了使用者的認可。小米12選擇走“中杯”路線,這對被小米11 Ultra的使用者來說確實是一個好訊息。

對消費者來說,這樣的產品策略其實也能起到正面的作用。在打造全能旗艦的同時將“中杯”提高到和“大杯”相近的水平,意味著消費者可以用更實惠的價格買到更強大的配置和更優秀的體驗。

從iPhone的例子中,我們發現當售價和配置提到一定水平後,更強大的配置不僅不能轉化使用者,反倒會讓“中杯”更吸引使用者。只要犧牲部分用不上的配置,就能以更低的價格買到效能不輸“大杯”的手機,這對消費者來說也是一個好訊息。

小屏旗艦的平衡點至關重要

但iPhone 13 mini的例子告訴我們,在細枝末節上,使用者對所謂“小屏旗艦”的要求其實一點也不低。12mini的銷量讓我們意識到單純縮小手機螢幕並不能博得消費者的芳心:根據CIRP釋出的調查資料,截止至21年7月,iPhone 12 mini在美國市場只為蘋果貢獻了5%的銷量,是12 Pro Max的四分之一。從使用者的角度來看,我們不需要一臺同比縮小的小屏手機,需要的是一臺拋棄營銷和黑科技的外衣,以使用者體驗為核心的產品。

小米12要推出兩個尺寸,這就是對標蘋果的“殺手鐧”?

而對品牌來說,如何在尺寸、配置和成本之間找到平衡,也成為“中杯”手機能否獲得消費者認可的關鍵。高亮度高重新整理率的螢幕需要更大的手機電池,而更大的手機電池會壓縮手機內部的空間,削弱手機的散熱能力,從而影響到手機的效能表現。Xperia 5 III就在手機效能和手機尺寸之間找到了平衡點,因此和“大杯”相比,這款“中杯”也獲得了更高的市場認可。

如果小米希望用小米12重塑大家對“小屏旗艦”的認知,螢幕、電池、效能和散熱這四點之間的平衡點至關重要。

小米12要推出兩個尺寸,這就是對標蘋果的“殺手鐧”?

不過歸根結底,我們真的需要兩臺功能相近但尺寸不同的手機嗎?對小米來說,之所以要在單一機型中推出不同尺寸的手機,其根本原因在於小米需要用不同尺寸來劃分手機的等級,並對某些關鍵功能作出階梯區分。

如果小米真的打算以大小屏的方案推出小米12系列,在我看來倒不如取消大小屏的區分,將那些需要大屏的黑科技放到MIX等機型身上,讓小米12 Pro的身份從Pro退回至Plus,讓消費者在挑選時不需要考慮配置的差異。只有剝離配置的影響,小屏旗艦才有機會更公平地與大屏旗艦同臺競技,實現機型互補。希望在2021年的最後幾天裡,小米能給我們帶來驚喜。

——————————————————

雷科技,聚焦科技與生活,關注並私信回覆“01”,領取技能福利禮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