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從迴歸傳統,親近自然開始!《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篇-1

中醫是一個非常博大精深的學問,說到中醫不得不說,《黃帝內經》這本智慧經典,這本書是可以讓人讀一輩子的養生並啟發生命之覺的書。古人說醫者,為巫者。

養生從迴歸傳統,親近自然開始!《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篇-1

《黃帝內經》分上下兩部,素問81篇,靈樞81篇。162篇。素問,就是經常被問到的一些問題,普及型的問題。其中解答中醫與生命的關係,解讀天地人之間最基本的問題。素問為中醫基礎理論的書籍。

靈樞是講人的氣與神溝通而產生的節點,這個節點就是一扇門的門軸,也可以說是一種轉換運動的過程。人與動物都有奇經八脈,經絡。

養生從迴歸傳統,親近自然開始!《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篇-1

這裡談到自然之氣的自然是什麼呢?我們可以先看一下自然的反義詞,萬事萬物都有兩面性,從事物的反面我們或許會找到答案。自然的反義詞是偽裝,我們來看這個偽字,一個人加一個為字,合起來念偽。其中人為的一切都可以看作是偽,那麼中醫、哲學、是人寫出來,總結出來的都可以叫偽學。然後在著裝外衣,名為真理。我現在打這些字,來解讀自然,就是人為的解讀自然,是為偽自然。老子道德經第一句和黃帝內經的的一篇有相似的地方。一句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一句是上古天真,的天真。都在講宇宙自然規律的重要與無法用語言文字所訴說的明白。這裡迴歸中醫,它是管道,上通天,下入地而在中的一種溝通管道。幫助你瞭解、掌握轉換、清零的科學。

養生從迴歸傳統,親近自然開始!《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篇-1

昔在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明,成而登天。這句,是黃帝內經的首句,也是古人給我們最寶貴的智慧的啟發。這一句是上古天真論的點睛之筆。也是表達了從黃帝先祖的出生時、幼兒時、少年時、青年時、成年時的狀態,那告訴了我們什麼。

上古時期的皇帝,生來聰明靈活,幼兒時候善於表達,少年時對事物的的理解能力很強,長大以後,不僅思維敏捷,而且忠厚誠實,成年以後,功德具備,登了天子之位。

養生從迴歸傳統,親近自然開始!《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篇-1

這些就是節點就是門軸,轉換。靈樞是古人巫醫與神溝通所總結的智慧。有史記記載,扁鵲學醫學成後,能夠以看人的氣,便可知人的身體大小問題,擁有超人的感知能力。想想,古人中醫帶著這種超能力,再去給人扎針治病,其效果不是一般的。如今同樣的病症,同樣的醫療手法,但療愈的效果卻大不相同,其原因就是巫醫與萬物通神的高維度甚至無維的感應。就像門,學中醫,可以瞭解門,但醫治時,光看見門不可以,還要自然推開,化作門裡的門軸,使自然力量轉化流動。

養生從迴歸傳統,親近自然開始!《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篇-1

古人與天地、動物、植物、與大自然都會有一種溝通,是特別的交流方式。以現在的人去講這種跡象,俗稱為——神通。在與通神的層面上和萬物溝通,並瞭解掌握萬事萬物的規律,順應並轉化自然,這種自然就是天真,順天地,留真氣,養長生。有人會說,你說得太玄乎了。是得,只知奇異,不知其二的就先暫且認為是玄學領域吧。其實,行好中醫療疾是離不開這種與萬物通神通靈的溝通,但是這種特別的溝通看不見,聽不見,說玄就玄吧。

其實這種超能力不是單指的特別的人,而是每個人與生俱來都會有與宇宙自然萬物溝通的能力。大家可以觀察7歲前的孩子,都是通神的狀態,隨著年齡的增長,頭腦裡面的認知越來越多,而漸漸關閉了與自然溝通的靈氣。黃帝內經第一章,講上古天真論,所謂天真者,其實就是指順應天地自然之氣的規律,就是如何懷真與天地同壽的道理。所以第一篇的上古天真論為第一篇,就是闡明其中醫的自然相依存的道理。

養生從迴歸傳統,親近自然開始!《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篇-1

出生在中國,腳踏這片土地的磁場先天給予我們的就是厚德載物,上善若水的智慧。我們都是炎黃子孫,同祖連著根,黃為土,土為敦厚誠實的屬性。在這片土地出生的子孫,生來都是神心具足,先天的智慧圓滿,聰明靈活。大家可以去看看7歲前的孩子的眼眸,精氣神具足,但後天的不斷輸入某些認知,孩子眼裡的靈氣逐漸消失。

弱而能言,這句,也是說明,在幼兒期孩子的每句語言裡都藏著真善美。如果每個孩子的成長,都不被後天的綁架認知的汙染,那麼每個孩子都會像黃帝先祖一樣,成年後,真實、敦厚、表裡如一,都會成為自己想要的樣子。身體也跟著心裡真氣的保留,健健康康。

養生從迴歸傳統,親近自然開始!《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篇-1

說到長而敦敏,繁體墩字,土字旁,旁邊是分享的享和文章的文字,土,根的養料。在有文有彩的人,很會分享的人,如語言的失真,就是內在真氣洩漏之象。不能表裡如一的人,時間長,身體會發生一些問題,長期不能順應自然,就會變為有欲難平,欲,山谷裡的坎漏,坎漏越來越大,而出現的一種變態反應。

當今社會,壓抑的現象層出不窮。如何解脫身體與心靈的疾苦,從迴歸傳統,親近自然開始吧!

下一章 什麼是養生?古人的四種養生境界 《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篇-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