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是壬寅虎,古書說:“壬寅是豐年,只愁虎下山”,有啥說法

2022年是壬寅虎,古書說:“壬寅是豐年,只愁虎下山”,有啥說法

新的一年是在傳統文化中屬於壬寅虎年,各種與虎相關的文化都逐漸熱鬧起來,但任寅虎的由來卻少有人知。這其中包含了三個既古老又複雜的概念即天干、地支和生肖。基於這些概念而衍生出了許多與之相關的傳統文化,這在古代是極為普遍和流行的人文現象。諸如運氣說、節氣說、養生說、預測說等等五花八門,而在民間則變成各種通俗易懂高度精煉的俗語廣為流傳,比如這句“壬寅是豐年,只愁虎下山”,乍聽之下不明所以,細嚼之後津津有味。

2022年是壬寅虎,古書說:“壬寅是豐年,只愁虎下山”,有啥說法

壬寅虎的“壬”字屬於天干,“寅”字屬於地支,所謂干支便是二者配對後的稱呼。古人取自樹木的幹、枝之意,《淮南子主術》中直言“枝不得大於榦”。據說古人最早的紀日概念就是“幹”,紀月則用“支”,月日分為陰陽,陰陽象徵地天,故而稱其為天干和地支。天干數十,目前仍然經常使用的甲乙丙丁其實就是天干的前四位,後面六位分別是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數十二,也就是我們熟知的十二時辰所用的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古人將其二者分別均分陰陽,隨後陽陽相配按序排列,正好六十對,也就是我們熟知的一個甲子。

2022年是壬寅虎,古書說:“壬寅是豐年,只愁虎下山”,有啥說法

這些漢字的來源和排列在古書中的記載都大有深意並非隨手拈來。《說文解字》、《史記·律書》和《漢書。律曆志》都認為這些字裡面蘊藏了萬物生、長、化、收、藏、再生長的意義,所以傳統文化中與這些相應的所有萬物也都有了相應的消長之道。“壬”居天干第九,同“任”,取陽氣任養萬物於下之意思,又稱之為“懷任於王”,代指已經開始孕育新的生命。“寅”居地支第三,《說文》謂之:“寅,髕也。正月,尚氣動,去黃泉,欲上出”,《史記·律書》稱之為“萬物始生

然”。虎作為十二生肖是家喻戶曉的,據學者考證,其應當起源於楚文化中對虎的圖騰崇拜,象徵力量與威嚴。其實從這裡基本能看出這隻壬寅虎是隻寓意生長豐收的吉祥之虎,那麼為什麼又“愁”其下山呢?這裡又涉及到另一個與天干地支相關的概念——五氣六運。

2022年是壬寅虎,古書說:“壬寅是豐年,只愁虎下山”,有啥說法

五氣六運是古代運氣學說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由《黃帝內經》提出,這就奠定了其關乎人的健康與自然關係的格調。在這套學說中,十天干配五行謂之五運,丁和壬屬木,壬在右屬陰木運年。又用十二地支配風木、君火、相火、溼土、燥金、寒水,謂之六氣。而寅和申配為相火,相火又稱為少陽相火,以此六氣分管二十四個節氣,是為主氣。又以六氣與司天、在泉、左右四間氣搭配成客氣,司天之氣主上半年之運,在泉之氣主下半年之運。

2022年是壬寅虎,古書說:“壬寅是豐年,只愁虎下山”,有啥說法

如此一來,壬寅虎年,地支屬寅,司天之氣就是少陽相火,在泉之氣就是厥陰風木。這裡的司天

泉有一個排列的竅門,即子午對應卯酉,醜未對辰戌,寅申對巳亥。比如年支為寅、申則為少陽相火,那就是少陽相火司天,它對應的巳、亥屬厥陰風木則是在泉。如果當年的地支序號中有巳或亥那就是厥陰風木司天,少陽相火在泉。弄清楚這個在理解虎下山就容易許多,俗語所說的顯然是下半年的氣運。《素問·至真要大論》中說:“歲厥陰在泉,風淫所勝,則地氣不明,平野昧,草乃早秀。民病灑灑振寒,善伸數欠,心痛支滿,兩脅裡急,飲食不下,膈咽不通,食則嘔,腹脹善噫,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身體皆重。”

2022年是壬寅虎,古書說:“壬寅是豐年,只愁虎下山”,有啥說法

雖然是古文,但理解起來並不困難,所說的乃是原因及其引起的現象。大意是說厥陰在泉之年,風氣必然偏勝,因為在泉主下半年,自然說的是下半年風多且大,難免塵土飛揚,有天昏地暗之兆,所以稱之為“地氣不明”。同時氣候偏溫,冬季有了春季的特徵,於物候而言,許多植物會因此提前萌芽生長。後半句則是說人在在泉之際的環境中一些病理的體現。

2022年是壬寅虎,古書說:“壬寅是豐年,只愁虎下山”,有啥說法

值得一提的是,內經不僅給出了原因及特徵,也在文中提到了應對辦法即“諸氣在泉,風淫於內,治以辛涼,佐以苦甘;以甘緩之,以辛散之”,這些非我所長,不再贅述。那麼它們又與“虎下山”有什麼關係呢?《易經 乾 文言》中有一句廣為流傳的話叫做“雲從龍,虎從風”,古人認為“龍吟則景雲出,虎嘯則穀風生”,虎與風因此形影不離,虎虎生風流傳至今。而今年是任寅虎年,又是風木在泉,這風怕是免不了,而《素問》又說“歲厥陰在泉,風淫所勝……民病灑灑振寒……身體皆重”,這也就是古人“愁虎下山”的原因了。

2022年是壬寅虎,古書說:“壬寅是豐年,只愁虎下山”,有啥說法

這句俗語其實來自古代的一本預言書《孔聖枕中記》,它與《地母經》及邵雍《皇極經世》中的值年卦都對壬寅虎年做了較為吉祥的解釋。雖然這些在今天看來大多都是很難為常人所用的故弄玄虛,但其中盤根錯節玄之又玄地描述對我們而言絲毫不亞於小時候的故事書,讓人津津有味流連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