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爾袞犯了多大罪?康熙雍正都不敢給他平反,可乾隆為什麼就敢?

我是棠棣,一枚歷史愛好者。歡迎大家【關注】我,一起談古論今,縱論天下大勢。君子一世,為學、交友而已!

一、多爾袞有無大罪?

多爾袞究竟犯下哪些大罪,從而被削封籍沒?順治的詔書所列多爾袞的主要罪狀,共有九條:

多爾袞犯了多大罪?康熙雍正都不敢給他平反,可乾隆為什麼就敢?

第一條罪狀是,太宗死時,“諸王、貝勒、大臣等同心翊戴,共矢忠誠,扶立皇上”,並無立多爾袞之議。

此說不實。

一是兩黃旗主要大臣將領圖爾格、索尼、圖賴、錫翰、鞏阿岱、鰲拜、譚泰、塔瞻等八人聚會於肅親王豪格府中,倡議立豪格為君,鄭親王濟爾哈朗也同意這個意見。

二是英親王阿濟格、豫親王跪勸多爾袞即位。禮親王代善也認為睿王當即帝位,如睿王不願,應立豪格。

三是代善之孫鑲紅旗旗主、郡王阿達禮,代善之子貝子碩託懇求多爾袞即位為帝。

四是豫親王多鐸初欲自己承繼帝位,後又推立代善。

五是鄭親王濟爾哈朗曾欲立豪格。

總之,當時除多爾袞外,沒有一位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大臣提議立六齡幼童福臨為君,這哪裡能說是王、貝勒、大臣“共矢忠誠”,“扶立皇上”,怎能說是沒有人擁立多爾袞!此說太不符合歷史事實了。此罪不能成立。

多爾袞犯了多大罪?康熙雍正都不敢給他平反,可乾隆為什麼就敢?

第二條罪狀是“以皇上之繼位,盡為己功”。

此說又系顛倒是非。在議立新君的王、貝勒、大臣會議上,只有多爾袞一人提出,擁立福臨為帝。

此議可以化解八旗即將大亂,兩黃旗與兩白旗拼死廝殺的危險局面,可以維護八旗貴族官將的團結,因此得到絕大多數王、貝勒、大臣的贊同。

福臨的繼位,完全是多爾袞擁戴的結果,此功非他莫屬。

就連順治帝在多爾袞死後不久,為其頒發的“哀詔”也說:“昔太宗文皇帝升遐之時,諸王群臣擁戴皇父攝政王。我皇父攝政王堅持推讓,扶立朕躬。”

可見,說多爾袞以福臨即位為己功,是其大罪,實在難以成立。

第三條罪狀是,所用儀仗、音樂、侍衛等,“僭擬至尊”,府第“與宮闕無異”,私制帝服。

此事確實屬實,但是,多爾袞既是“皇父攝政王”,死後又追尊為“成宗義皇帝”,這些行為也就是無需非議的了,當然也談不上大逆不道。

多爾袞犯了多大罪?康熙雍正都不敢給他平反,可乾隆為什麼就敢?

第四條罪狀是,“證稱太宗文皇帝之即位,原系奪立”。

此罪也難成立,因為,多爾袞這樣說,是當時的事實。不

錯,皇太極智勇雙全,確曾受到父汗寵愛,但是,這個寵愛並未達到超過其他皇子欲讓其繼承汗位的程度。

一則,努爾哈赤沒有下諭立皇太極為“太子”,就此而言,其同父異母之兄大貝勒代善,比皇太極還強得多,代善曾被父汗立為太子,主持軍國要務,後因有過,才被父汗廢黜太子名號。

二則,在當時八旗制度下,擁有旗和牛錄的多少,是判斷實力強弱的重要標誌,在這個問題上,皇太極又遜於代善,代善有兩個紅旗,而皇太極只有一個旗,與同父異母的弟弟莽古爾泰、阿濟格、多鐸完全一樣,都是隻有一個旗的旗主。

三則,皇太極並沒有被汗父賦予單獨負責處理軍國大政的權力,只是和代善、阿敏、莽古爾泰一起,被稱為四大貝勒,按月值班。

四則更為重要的是,皇太極曾因傲視諸兄弟遭到父汗嚴厲斥責。

天命六年(1621年)六月初,努爾哈赤痛斥皇太極以己為是,“凌越他人”說:“豈置諸兄不顧,而令爾坐汗位乎”,並奪取了皇太極的兩個牛錄,罰交金銀。皇太極之所以能即位為汗,完全是代善及其子嶽託、薩哈廉推立的,

而父汗死前雖未明說,但種種跡象表明,他是想讓他的愛妻第三位大福金阿巴亥的兒子當上新汗。

連皇太極在被代善等貝勒立為汗時,還謙遜地拒絕說:“先汗無立我之命,況兄長俱在,豈敢越而獲罪於天。”

可見,多爾袞說皇太極之即位原系奪立,並沒有錯。

多爾袞犯了多大罪?康熙雍正都不敢給他平反,可乾隆為什麼就敢?

第五條罪狀是,將諸王大臣攻城破敵剿滅敵寇之功,“全歸於己”。

此罪也系似是而非。不錯,衝鋒陷陣,穿箭林,冒彈雨,血灑疆場,百戰得天下,都是前線將士的奮勇拼殺的成果,不能抹殺三軍將士的功勳,但是,作為全軍的最高統帥,其正確的排程,也是功不可抹的,尤其是在封建王朝,更是將功勞歸之於皇上。

所以,清朝的興起,在努爾哈赤執政時期,建國稱汗,進駐遼瀋,屢敗明軍,一切大功大勳,皆歸於努爾哈赤。

《清太祖實錄》敘述了一切事情後,總結說:“帝業克成,雖天命攸歸,亦聖德神謀武功文治之所致也。”皇太極即位後,破松錦,逼燕都,統一漠南蒙古,臣服朝鮮,等等功勳,亦皆歸功於寬溫仁聖皇帝。就連順治帝福臨在多爾袞死後對其下的“哀詔”也說:多爾袞擁立福臨後,“又平定中原,混一天下,至德豐功,千古無兩”。

可見,多爾袞自己以為人主中原,系其之功,雖然不夠虛心,但也並無大礙,基本上符合當時實際,此舉不能定為悖逆大罪。

第六條罪狀是,妄自尊大,“以朝廷自居",不令諸王大臣入朝辦事,令其日候府前,一切政事及批票本章,不奉上命,概稱詔旨,擅作威福,任意黜陟。

這條罪狀所說之事,都是事實,多爾袞就是真正的皇帝,大權獨攬,獨斷專橫,不要說滿漢大臣必須對他畢恭畢敬,三叩九拜,就是宗室親王、郡王、貝勒、貝子,也要向他稱臣跪稟,否則,金口一開,輕則革職降爵,重則處死削封籍沒。

此罪可以成立。但是,如果考慮到多爾袞是攝政王,是皇父攝政王,幼君福臨並未親政,那麼,多爾袞握有皇帝的大權,“以朝廷自居”,也就不足為奇了,也就不需有太多的非議。

多爾袞犯了多大罪?康熙雍正都不敢給他平反,可乾隆為什麼就敢?

第七條罪狀是,逼死肅親王豪格,納其王妃。

此罪是實,豪格對大清國的建立和入主中原統一全國,立下了功勳,又未犯有大錯,而多爾袞卻視豪格為最大的政敵,既抹煞其功,又誣其有罪,削爵籍沒,逼娶其妻,冤殺豪格,的確是罪不可恕。

若按殺人者償命之律,就這一條,也可判多爾袞死罪。

第八條罪狀是,不令鄭王濟爾哈朗預政,以其親弟多鐸為輔政叔王,文武官員由其任意獎賞升降。這也是事實。

固然,濟爾哈朗才幹不如多爾袞,但畢竟其是鑲藍旗旗主、和碩親王,太宗的左膀右臂,天命、天聰、崇德、順治年間皆曾立下軍功,

又是議立順治帝時,多爾袞自己提出由鄭王與己共同輔政,大家一致透過的,怎麼能在其未犯大罪時,將其輔政王之銜革掉,且降為郡王,這純是以私廢公,胡作非為。

至於多鐸為輔政叔王之事倒不一定不對,因為,若論爵銜、軍功、政績、才幹而言,在努爾哈赤的16個兒子中,多鐸確是名列前茅,尤其是在順治二年五月打敗南明福王軍隊進駐南京後,他不主張勒令漢民剃髮易服,痛斥為媚新主而自動剃髮易服的降清漢官李喬,且在城門上貼了告示,說:“剃頭一事,本國相沿成俗。今大兵所到,剃武不剃文,剃兵不剃民,爾等毋得不遵法度,自行剃之。前有無恥官員先剃求見,本國已經唾罵。特示。”

多爾袞犯了多大罪?康熙雍正都不敢給他平反,可乾隆為什麼就敢?

如果多爾袞有多鐸這樣的度量,能像多鐸這樣考慮到漢人的習俗、漢人的民族自尊心,不在下江南後厲行剃髮易服令,就不會激起聲勢浩大的抗清武裝,導致多少年的戰亂。因此,以多鐸為輔政叔王,雖然與多爾袞任人唯親的私心有關,但從清政府而言,這還是合適的人事安排,不能將此定為多爾袞的一條罪狀。

第九條罪狀是,多爾袞揮霍奢侈,浪費帑銀。這也是事實。

更需譴責的是,多爾袞為了滿足個人的享受,竟不顧自己曾於入關之初痛斥前明加派之非,宜布免除一切加派之諭,於順治七年七月諭令加派直隸、山西、浙江、山東、江南、河南、湖廣、江西、陝西各省錢糧250萬兩,在邊外修築避暑之城。

當時戰亂頻仍,連年災荒,百姓連正額賦銀都無力交清,還要加派250萬兩,豈不是逼民走上絕路嗎!此過該懲。

總的看來,多爾袞雖然有過有錯,有的還構成了犯罪,但卻不能由此就給他定上“顯有悖逆之心”和“逆謀果真”的謀逆大罪,更不能將多爾袞追削封號,籍沒子女家產,毀陵鞭屍,暴屍示眾。這樣做,完全是統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的結果。

此案定得不公,此罪難以成立,不值一駁。因為顯而易見的是,多爾袞如果在順治五年六年七年間,真有“謀逆”之心,真想當皇帝,他可以不費吹灰之力,輕而易舉地廢掉幼君福臨,俯允臣僚勸進之請,即位為帝。

他如果這樣做了,不是皇父攝政王,而是名副其實的皇帝,那麼給他定上的那些罪狀都會化為烏有,他就不是有謀逆之心,而是神縱英武,群臣恭戴,笑登大寶的聖君明主了。

多爾袞犯了多大罪?康熙雍正都不敢給他平反,可乾隆為什麼就敢?

正因為多爾袞的敵人,如鄭親王濟爾哈朗等人,在過去是被睿王打擊壓制的人,多爾袞對他們的打擊,又非治國政策之爭,而是純粹的權力之爭,現在多爾袞死了,鄭親王等人有了報復仇敵的機會,他們要收回過去被剝奪、被削弱的權力,當然要給多爾袞安上若干罪狀。

可是雙方在治國的政策上又沒有大的分歧,並且,一般的失誤,甚至個別重大問題處理得不當,都不能把多爾袞打倒,所以,他們加在多爾袞身上的罪名便不能涉及其制定、執行的各項政策,而是撇開多爾袞一生治國統軍征戰的功過不論,只是抓住一些似是而非的事情作為例證,硬要給他安上謀逆的滔天大罪,將其徹底否定,使其永世不能翻身。

二、乾隆為多爾袞平反

在順治一朝,由於濟爾哈朗等多爾袞的反對者當政,為多爾袞恢復名譽,對他做出公正的評價就不可能了。而且因為睿王“謀逆”案是順治帝欽定的,其子康熙帝、孫雍正帝也不便輕易重審更改,其他臣僚更沒有膽量進行論證評議,所以100餘年無人敢涉及此事。也許是蒼天有眼,多爾袞還有點運氣,他的這件特大冤案終於由乾隆帝予以平反昭雪了。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二月初三日,弘曆釋出詔諭說:

睿王多爾袞當世祖章皇帝沖齡踐祚時,攝政有年,威福自專,不能恪盡臣節,身歿之後,因其屬人首告,經諸王大臣定罪除封,成案俱在。第念我朝定鼎之初,睿親王實先統眾入關,肅清京輦,檄定中原,前勞未可盡泯。今其後嗣廢絕,而塋域之在東直門外者,歲久益就榛蕪,亦堪憫惻。著交內務府派員前往相視,其牆屋傾頹者,酌加繕茸,仍為量植松楸,並準其近支王公等以時祭招,用昭朕篤念成勳,瑕瑜不掩之至意。

這樣,120年的鐵案開始有了鬆動,但弘曆還是認為他“威福自專,不能恪盡臣節”,沒有給他揭掉“謀逆”罪名,只不過沒有湮沒他首定中原的功勞。

多爾袞犯了多大罪?康熙雍正都不敢給他平反,可乾隆為什麼就敢?

又過了5年,乾隆帝決定正式給多爾袞平反,並對多鐸等王的爵位、封號也做了改正。他於乾隆四十三年正月初十日,下了一道長諭,講述此事。諭旨一開始是講應該厚待開國諸王及其子孫。

他說:“睦親彰善,王政宜先,繼紹昭屈,聖經所重。朕自臨御以來,間日恭閱列祖列宗實錄一冊,因得備知祖宗創業艱難,及爾時懿親藎臣勤勞佐命,底定中原,偉代殊功,實為從古所未有,而當時策勳錫爵,榮號崇封,所以酬答者,本從優厚。迨其後,或有及身緣事,旋被降削者,或有子孫承襲,更易封號者,迄今平情準理,若不為之溯述闡揚,追復舊恩,於心實有未愜。”

乾隆帝對多爾袞之有大功,無逆謀,遭誣陷。他說多爾袞要篡位,在順治四年以後,尤其是順治六年、七年,那是太容易了,揮手之間,就可廢幼君,變皇父攝政王為皇帝,何需私制帝服潛匿棺中!

多爾袞之擁立福臨,載諸《實錄》,沒有多爾袞的推戴,福臨成不了世祖章皇帝,玄燁當不上聖祖仁皇帝,胤禛爭不到世宗憲皇帝,而當今萬歲弘曆也就不過是宗室封爵第六第七等,封個鎮國公或輔國公。

所以,多爾袞不僅有率軍入關,定鼎中原,使大清皇帝能夠君臨天下之大功,對清朝來說,立下之功勳是蓋世無雙,而且,對福臨及其子孫而言,更有使其能夠世為天子的特大功勳。

如此大功,誰曾建立?除了多爾袞,任何王爺大臣都沒有立下這樣的功勳。將此特大功臣誣之為謀逆奸臣,實在是顛倒是非,混淆黑白,確係千古冤案,確應立即平反昭雪。

多爾袞犯了多大罪?康熙雍正都不敢給他平反,可乾隆為什麼就敢?

緊接著,宗人府、軍機大臣等遵旨議準,多爾袞復封睿親王,追諡曰忠,王爵世襲無替,令其當年撫養豫親王多鐸之子多爾博之四世孫淳穎承襲,由國史館將其所著功勳於原傳添敘,其園寢照親王例勘估改茸。

乾隆帝在上述長諭中又講到多鐸冤降爵位,應復代善等王原封爵號,以及睿王等五王應配享太廟。諭旨說:豫親王多鐸從睿親王入關,肅清京葷,又“率師西平流寇,南定江浙,實為開國諸王戰功之最”,乃以睿王之誣獄株連,降為郡王,改封號為信郡王,實屬不安,應復其原封。

禮親王代善後改封康親王,鄭親王濟爾哈朗改封簡親王,肅親王豪格改封顯親王,克勤郡王嶽託改封平郡王,俱系不當,應復初封嘉號。睿王、禮王、鄭王、肅王、克勤等五王,俱應補置牌位,配享太廟。宗人府、軍機大臣等遵旨議準,各王皆復原封之號。多鐸復封為親王。睿王等五王入太廟配享。

乾隆帝又封郡王阿巴泰之後裔為輔國公。

乾隆帝此舉,果斷勇毅,十分明智,頗得人心,影響甚好。

原禮親王昭璉在其所著《嘯亭雜錄》卷一《雪睿王寬》對此讚揚說:

“大兵平定中原,睿忠王方攝政,定鼎規模,多所裁定,莞後議罪革爵。饒餘郡王阿巴泰父子,略定河北,征討吳逆,累功封安親王。以其後嗣依附廉親王允禩,故世宗特斥其封。純皇夙知二王功高,於乾隆戊戌特復睿王封爵,令其五世孫淳穎襲封,並命配享太廟。安王嗣封輔國公,以承其祀,實盛德事也。”

多爾袞犯了多大罪?康熙雍正都不敢給他平反,可乾隆為什麼就敢?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關於歷史領域的話題或觀點可以【關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評論區留言,第一時間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