糞的翻轉——看沂南縣如何實現農牧產業的迴圈

這邊是土壤缺乏有機質,那邊是畜禽糞便被當作汙染物。沂南是蔬菜業大縣,也是畜牧業大縣,兩項產業由各自發展到初步實現迴圈,來自於——

糞的翻轉

——看沂南縣如何實現農牧產業的迴圈

牛奶味的沂南黃瓜、沙瓤爽口的雙堠西瓜、肥美多汁的磚埠草莓、酸甜可口的銅井獼猴桃,可以生吃的茶坡芹菜……如今,沂南縣有機蔬菜和水果品牌如同開掛了一般,讓消費者把各種美妙的味道,與該縣一個個地名聯絡了起來。這裡的蔬菜水果,正實現著由“量”到“質”的整體躍升。而這背後的推手,正是該縣畜禽糞汙的資源化利用。

糞的翻轉——看沂南縣如何實現農牧產業的迴圈

依汶鎮用有機肥種植的西紅柿

由香變臭

“莊稼一枝花,全靠糞當家。”今年仲夏時節,46歲的孫洪玉站在地頭,望著自己那37畝生薑,對記者談起“糞的往事”。

這裡是沂南縣銅井鎮朝陽村,生薑種植是這一帶的傳統產業。孫洪玉說,父親那一輩種姜,只要上足了糞,就保證了姜的產量和口味。所以,父親就愛倒騰糞,攢糞、漚糞、推糞、灑糞,他一點也不覺得臭,甚至說漚過的糞有一種特別的香味。

到自己年輕時種姜,化肥幾乎完全取代了糞。農戶都不再養豬和漚糞,到哪裡去找糞?一畝地需要20小車糞,到哪裡去找勞動力?而用化肥,每畝只需五六袋,自己運到地裡撒撒就行。在年輕一代農民眼裡,糞變得越來越臭。

用了20年的化肥,問題出現了:土地板結,姜苗發黃,病蟲害增多,姜的口味下降。父親到田間一看,這是缺糞啊。

糞是有的,但正在被到處喊打。

當時,隨著人們對肉蛋奶消費的增長,畜牧業在各縣區異軍突起。沂南縣肉鴨、奶牛、生豬、肉雞等畜禽的養殖,也逐漸發展壯大起來。

畜禽能吃能拉,一頭豬存欄期排便300多公斤,200只肉鴨存欄期排便達一噸,全縣畜禽一年產糞達230餘萬噸。由於初期的粗放發展,養殖場沒有相應的處理手段,糞便被露天堆放,或被水衝到河溝,造成了環境汙染特別是水汙染。

“糞”與“汙”結成了一個詞兒,變得更臭了。

於是,各地清理養殖場,劃出“禁養區”,嚴格限制糞汙的產出。在著名的“淮河流域水汙染防治迎查”工作中,不少地方紛紛拆除各類養殖場。

香與臭的權衡

離開銅井鎮,記者來到蒲汪鎮的“益農”養鴨場。

這裡有7個鴨棚,14萬隻鴨子腳下是厚達1。5米的墊料層,墊料由稻殼和鋸末組成,又加入了發酵菌種。鴨糞落在上面,很快便被分解。鴨子出欄後,墊料被集中存放並繼續發酵,一年後集中銷售給當地的有機肥廠。

糞的翻轉——看沂南縣如何實現農牧產業的迴圈

採用“墊料法”的肉鴨養殖場

墊料式養殖,實現了節水、無異味和零排放,是沂南縣在中小型養殖場中普通推廣的做法。

有的地方忙著拆除養殖場時,沂南縣算了一筆賬:全縣菜多糧多秸稈多,人力資源也非常豐富,適合把畜牧業做成支柱產業;凡事“有香就有臭”,所以要權衡利弊,關鍵是學會怎樣處理“臭”。

於是,該縣變“一拆了之”為規範發展。縣畜牧發展促進中心按照養殖場大、中、小三種規模,分門別類推廣九種模式處理畜禽糞汙,上述“墊料法”正是其中的一種模式。

就此,畜牧業發展的分水嶺出現了。

在辛集鎮的“鴻雁”養殖場,肉鴨的存欄量達到50萬隻。記者看到,這裡的糞汙處理區大體佔了整個場區的五分之一,四輛運糞車往來於養殖區和糞汙處理區之間。幾排發酵池被厚厚的奈米膜覆蓋,鴨糞加入輔料和菌種混拌後,在裡面進行15天的發酵。這種“奈米膜好氧發酵法”,多應用在大中型養殖場中。

場主介紹,糞汙處理裝置投資500萬元,每噸糞汙的處理成本接近500元,銷售價僅為450元。這其中的投資和虧損怎麼算?該縣於2020年爭取到國家“畜禽糞汙資源化利用整縣推進專案”,從3000萬元的扶持資金中拿出2100萬元,用於36家養殖場建設糞汙處理設施,使得他們糞汙處理的投入與產出持平,甚至還有一定的利潤可賺。

大中型養殖場有實力上糞汙處理裝置,還有一部分從事小規模養殖的散戶怎麼辦?還是以該鎮為例,一家名曰“盛源”的動物無害化處理中心,有八輛吸糞車往來於10多公里的範圍內,將散戶養殖產生的糞便運來,先用糞便發酵製成沼氣,再用沼氣處理病死動物。

“整縣推進專案”實施後,養殖與糞汙處理完全同步,全縣實現了養殖糞汙的無害化。

由臭變香

糞汙經處理後,“鴻雁”養殖場每月產出有機肥1200噸,這些有機肥都去了哪裡?

起初,這還真讓他們犯愁,儘量壓低價格還不好銷售。主要原因來自農民的施肥習慣:一畝姜用化肥的話,頂多0。5噸就可以;用有機肥的話,則需要3-5噸,運輸、施肥都需要不小的人力和成本。

但是,兩件事情正在改變這種現狀,使該縣最終打通了有機肥落地的“最後一公里”,實現了糞汙“無害化”到“資源化”的轉變。

一是,沂南縣今年又爭取到國家“綠色種養迴圈農業試點縣專案”,每年可得到扶持資金1000萬元。縣內每收集、處理、配送、施用一噸糞肥,相關服務組織可得補貼200多元。

再是,越來越多的菜農、果農遇到了與孫洪玉一樣的麻煩,土地板結,病蟲害增多,產品口味下降,到了必須減少化肥、增加有機肥用量的時候了。

孫洪玉來到了位於蒲汪鎮的“鑫昊”肥業公司,尋找破解之法。這家公司從周圍40餘家養雞場收納鮮雞糞,加入木薯粉和菌種後生產有機肥,這種肥料對姜類的種植非常有益。

施用有機肥後,孫洪玉把化肥的用量減少為每畝20斤。僅僅兩年後,姜的葉子由黃變綠,姜的口味由差變好,土壤也變得疏鬆了,畝產達到一萬多斤。孫洪玉高興地說:“我聞著有機肥有一種松香味兒。”在他的帶動下,銅井鎮的姜農成了這家肥業公司的常客。

近水樓臺先得月。辛集鎮擁有黃瓜大棚1。1萬個,佔了全縣的三分之一,這裡的菜農盯上了就近的鴻雁養殖場,紛紛用該場的有機肥種植黃瓜,讓這裡的黃瓜有了“牛奶味兒”。盛源無害化處理中心的沼液也沒被放過,因為辛集的菜農發現,沼液可以取代農藥殺死地蛆,讓韭菜的農殘大大降低。

“我們正趁勢而上,讓農牧形成大迴圈,讓種養實現一體化。”沂南縣畜牧發展促進中心主任賀洪雨說。在依汶鎮王家莊子村,縣畜牧中心主導建起了“農豐農牧迴圈產業園”。產業園的核心,是存欄量達200萬隻的肉鴨養殖基地,附近配套建設了糞汙處理專案,由一家來自四川的環境科技公司投資並運營。後者用前者及全鎮的畜禽糞便製成沼氣,每年可用沼氣發電1577萬度,每年生產的2。64萬噸有機肥和8。9萬噸沼液肥,則為全鎮3萬畝蔬菜提供有機質;而蔬菜的副產品,又用來養殖畜禽。這樣一來,就形成了農牧業的閉合迴圈。

環境改善、產業發展是大賬本,農民增收的小賬本也非常划算。依汶鎮的南慄溝有機西紅柿,常年高達6元一斤;蒲汪鎮的茶坡有機芹菜,價格是普通芹菜的2倍。

目前,沂南縣糞汙資源化利用率達到83。71%;今年底,整縣推進專案完成後將提升到90%。糞在這裡實現了“由香到臭,又由臭到香”的翻轉。只不過,現在的“糞”是經過加工的有機肥,比起原來的“農家糞”量更足、質更高、施用更方便。

以糞為媒,一邊連著養殖業,一邊牽著種植業,在沂南已初步形成了農牧迴圈。這種迴圈又促進了兩項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如今全縣蔬菜種植面積已達29。7萬畝,其中三分之一銷往了長三角地區;全縣肉鴨、奶牛、生豬和肉雞存欄量,皆位列全市前三名,其中肉鴨屠宰量佔了全國的20%。

採訪後記

沒有純粹無用的東西,也沒有所謂的低端產業,沂南縣面對巨大的環保壓力,不去搞什麼“無豬鎮”“無牛村”,而是換了一種思路,在糞汙上做了一篇大文章,促進了農牧兩項產業的提質增效。

臨報融媒記者 彭慶東 通訊員 林清香 呂向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