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中的“形似”和“神似”是如何確定的?怎樣達到“形神兼備”

經常聽到有些書法家在評論某學書者在學寫某字帖用僅得其形或者說其臨寫某字帖已經得其神采來進行評價。那麼,這“形似”和“神似”是怎麼確定的呢?

書法中的“形似”和“神似”是如何確定的?怎樣達到“形神兼備”

“形似”

所謂”形似“,就是指字的外貌、表象、輪廓和範本相似。

也就是說,所書寫的字,其筆畫的形狀、結字的體勢乃至章法佈局等都同所臨寫的範本外表相似。

孫過庭在《書譜》中有說:“察之者尚精,擬之者貴似”。其中就包含有這一層意思。形似是書法學習的第一步,重在忠實於範本,追求其法度。在臨帖時,筆畫的一起一收,一轉一折,長短大小,輕重虛實等都要接近甚至逼近似範本,貴在能夠追求帖字的細節。

書法中的“形似”和“神似”是如何確定的?怎樣達到“形神兼備”

“神似”

所謂“神似”,是在形似極端真確、熟練、鞏固的基礎上的昇華,是高層次的藝術表現能力,即能表現出範本的精神、氣質、風采。

神似不拘於一筆一畫的刻板模擬,用筆、結體方法可以靈活,各種筆畫都可以移植運用,但萬變不離其宗,寫法變了,卻不離原帖的法度精深,仍然協調統一。

求神似,重要的是追求對範本的本質表現。如歐書端嚴凝重,褚書婀娜瀟灑,顏書寬博偉岸,柳書峭拔古淡。不僅要對這一家書法的技巧方面深刻研究,還要對這一書家的思想性格、氣質人品、身世處境以及作品的寫作背景都要有詳細瞭解。

書法中的“形似”和“神似”是如何確定的?怎樣達到“形神兼備”

如王羲之性情瀟散沖淡,崇尚自然,才能在蘭亭集時寫出《蘭亭序》那種精神面貌的作品。一個利慾薰心、諂世媚俗的人,即使盡力臨摹,也很難得其神質,甚至輪到自運時,更會大相徑庭。因此,學習書法求得神似,就不止是技巧問題了。

書法中的“形似”和“神似”是如何確定的?怎樣達到“形神兼備”

如何得“神似”及形神兼備

學習書法想要求得神似,要多讀帖、悟帖,抓住作品的本質特徵,努力學習,著力表現。儘管用筆、結體等與範本有出入,只要抓住其主要特徵,即可謂之神似或遺貌得神。

形似與神似是藝術的兩種表現效果,它們在一定意義上或某種程度上又是不能截然分開的。脫離了外表,缺乏基本功力,就不能表達物件的形質,但徒具外形,沒有生氣、靈魂,就是沒有生命的東西。

古人云:“形具而神生。”又云:“有性無功,神采不實。”形與神就好像皮與毛的關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書法中的“形似”和“神似”是如何確定的?怎樣達到“形神兼備”

古人云:“有功無性,神采不生。”書法只有達到形神兼備,才是藝術的最高標準。

我是書法有云,一個書法愛好者,從事軟、硬筆書法基礎教學,偶爾有點瘋,喜歡,就關注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