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版“毒戰”,玩兒的真浪!

韓國電影從來不避諱自己對他國的“借鑑”。

比原版更血腥,更情色,更狠毒,更黑暗,把型別元素堆砌、連線,然後推向極致,用“短狠準”的方式吸引住影迷的眼球。

最近新出的韓國影片《毒戰》就發揚了韓國電影的特性,對香港原版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編。

韓國版“毒戰”,玩兒的真浪!

2012年的《毒戰》來自“銀河”系三駕馬車,

杜琪峰導演,

韋家輝 ,游乃海(《暗花》導演)編劇,

演員陣容是香港導演北上之後的慣例,內地與香港演員搭配。

韓國版“毒戰”,玩兒的真浪!

孫紅雷、 古天樂、黃奕 、 鍾漢良、 高雲翔。

港版《毒戰》有著清晰的杜式風格,無論是槍戰戲還是文戲都烙印上了鮮明的港式味道。

這次韓國版的《毒戰》則與港版差別巨大,在故事上只是借鑑了一個大致的模板,在細節和劇情結構,包括人物設計上都做了很多調整。

韓版《毒戰》請來了演技派趙震雄和金柱赫壓陣,小鮮肉柳俊烈製造驚喜。

韓國版“毒戰”,玩兒的真浪!

韓版《毒戰》總的來說比港版玩兒的更浪。

警探趙元浩深入以大型毒品製造和販賣組織中,

韓國版“毒戰”,玩兒的真浪!

因為大意,失去了其關係密切的未成年線人。

韓國版“毒戰”,玩兒的真浪!

大為光火的趙元浩決定追查到底。

組織內訌,給了趙元浩一線機會。

他們成功抓捕了組織內的中層人物樂。

韓國版“毒戰”,玩兒的真浪!

樂失去了母親,同時為了自保,只能和警察合作。

樂和趙元浩亦敵亦友,相互利用,準備讓警察同時假扮毒品銷售方和毒品製作方,從中監視和促成雙方合作,將其一網打擊。

韓版《毒戰》最有趣的一場戲,莫過於趙元浩的團隊在酒店內先後假扮毒販的戲。

金柱赫飾演的毒品販子陳河霖喜怒無常,一會吞眼球,一會拿利器砸人,說起話來陰晴不定,讓人膽顫,不敢有絲毫鬆懈。

韓國版“毒戰”,玩兒的真浪!

他的情人吳小姐,更是暴烈無常,風情萬種,一會誘惑如貓,一會殘暴如虎,兩人來來回回幾場戲看的人大呼過癮。

韓國版“毒戰”,玩兒的真浪!

更有意思的是,在和兩位狂人談妥之後,趙元浩很快有模仿陳河霖,和製毒販,樂的上級接觸。

兩場戲狀況不斷,銜接得張力十足,

最後以迫不得已,假戲真做的“吸毒”告終,警探趙元浩差點為此一命嗚呼。

這場假扮的戲的確借鑑了港版的故事核心部分,這一段也是港版較為精彩的一段,不過兩相對比,可以看出韓國電影和香港電影明星的區別,

韓國版“毒戰”,玩兒的真浪!

在尺度上韓國更為誇張,較為直接;

而香港電影比較剋制,有著杜琪峰非常私人的符號化隱喻在裡面,

比如那段肉匠與兒子的對話,細細品味後,你一定會發現所謂的“香港焦慮”在從中“起浪”。

韓版《毒戰》在人物設定上可謂相當“浪”,

無論是兩名搶戲的啞巴兄弟;

韓國版“毒戰”,玩兒的真浪!

還是製毒組織的高層幕後,

韓國版“毒戰”,玩兒的真浪!

都可謂性格非常突出,風格明顯的角色原型。

而兩位一老一少的主角“雙擎”也算互動有力,樂和趙元浩逐漸建立的信任,面對危機時,對雙方關係的考驗和波折也基本合格。

在故事推進上,影片條例清晰,沒有太大的硬傷,相比於港版,韓版還是設計了一個人物懸念。

大家都為李先生這個身份著迷,有的希望見到李先生做大做強,有的貪戀過大,則希望代替李先生的身份,讓自己合情合理的擁有製毒大師的身份,以便於擴大自己的市場。

這個梗一方面作為懸疑持續發酵直到高潮結尾,

一方面也成為影片的主題閉合,有關角色自我身份認同的中心。

警探趙元浩與未成年線人如同親人的關係,讓他不斷在職業和情感的兩邊跳躍,他即需要行施執法者的職責,另一方面也需要面對同事間友情和線人親情的拷問。

韓國版“毒戰”,玩兒的真浪!

年輕人樂的身份認同更是經歷著巨大的變動,從罪犯到警探同盟,他是母親收留的孤兒,見證了自己親生父母死於毒品,而後他替代了別人的身份,從童年到成年,他都沒有真正屬於自己的真實一面,他在偽裝中長大,一直活在別人的陰影下。

韓國版“毒戰”,玩兒的真浪!

那個“李先生”,是人們慾望的表徵,

毒販想成為他,拉攏他,他是權力和金錢的象徵;

而對於警探來說,他是他們抓捕的物件,

是完成警察使命的必經之路。

韓國版“毒戰”,玩兒的真浪!

韓版和港版《毒戰》都在身份的模糊和替換上做了文章,

看似極端,一路用力過猛的韓版,在最後居然用非常溫情和詩意化的方式做了結尾;

而看似剋制的港版,一路走到盡頭,卻只剩下殘酷的真實和難逃的命運捉弄。

香港電影自成一派,有歷史的底蘊,黃金時代的自信;

韓國電影奉行拿來主義,別人玩的好的,有效用的,照盤全收,並且融入自己的理解,再加大藥量,用更生猛的方式呈現出人性的波瀾。

兩部《毒戰》對比起來看,能對香港和韓國的電影有更為清晰的認識和體味。

當然我說的香港電影,是香港影人集體北上之前的,港味濃厚的那種。

近幾年,內地電影市場上的香港電影,早以有了被同化的趨勢,失去了自己獨特的原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