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帥、蠢、萌”,是誰讓內娛“男主”變得“不行”?

一段時間以來,我對內娛,主要是對內娛塑造的影視劇男主人設形象的理解是:

“酷、帥、蠢、萌”奪天下,一說演技全抓瞎。

“酷、帥、蠢、萌”,是誰讓內娛“男主”變得“不行”?

無論是海歸的鍍金練習生,還是土法上馬的練習生;無論是鮮有的“三千年一遇”,還是自家釀造的“一直很努力”。基本上,上綜藝的能看到“這人”確是個活人,上了畫面就感慨:

怕不是被綁架了?

不然的話怎麼都是面容僵硬、表情呆滯、臺詞鈍滯、人設雷同?

“酷、帥、蠢、萌”,是誰讓內娛“男主”變得“不行”?

所以不點名地批評一波剛上的和已經播映的某些國產影視劇,男主人設依然在“凹造型”而不是“秀演技”,哪怕持續買熱搜,找一波粉絲關注的存在感。

“酷、帥、蠢、萌”,是誰讓內娛“男主”變得“不行”?

雖然這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

批評會得罪人,不批評很難受。

吐槽就是打屁股,打“偶像”的屁股就等於打粉絲的“臉”。

“酷、帥、蠢、萌”,是誰讓內娛“男主”變得“不行”?

在這種土壤下茁壯成長的明日之星們,是會被寵壞的。

因此在最近一系列暴露出來的問題中,我發現一些癥結所在。

演員不會演戲 造型百變一律

近五年來,業內一些著名人士與民眾(主要是男性群體)屢屢在內娛男主問題上與其粉絲髮生網路罵戰,爭議的核心始終圍繞在:

演技不行、臺詞不行、造型不行、基礎不行這四個方面。

雖有“羨慕嫉妒恨”之嫌,但確實是客觀存在的原因。

由此引發的粉絲群嘯和殭屍粉“屍變”也頻頻讓各路媒體吃飽了熱點素材。

畢竟,一個說“你家男人不行”,一個說“你敢說我家男人不行?”

這種本質上就十分“香豔”的口角很能賺足大眾眼球。

在千嘲萬諷之中,還隱隱有了些“恐怖主義”的苗頭:

在某些利益群體的策動之下,結合身心發育尚不健全或健全不了的粉絲群體進行各種人肉、控評、攻擊客觀評論並形成氪金產業鏈對內定期洗腦,對外捍衛“真神”。

雖然這些不在本文討論範圍之內,而是應納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反邪教法》的打擊範圍之中,但不可否認,這也確實助長了近些年內娛造星根基上的腐朽和糜爛。

這種明顯只充斥二氧化碳的環境下,內娛造星,無論投放到綜藝、還是影視、唱片等各個需要展現素養和實力的方面,依然始終保持著堅定的、遵循著外界客觀評價的形象:

演技不行、臺詞不行、造型不行、基礎不行。

專業素養擱淺 難卸偶像包袱

講了一些內娛明星表現形式的事情,也看了很多從官媒到民間發聲的話語。

那麼造成這些問題的根基在哪裡呢?

我認為問題核心在於——

內地娛樂的“塑造者”們缺乏長遠的戰略規劃並保持著“可持續性的竭澤而漁”的政策。

通俗地說:

不專業。

舉個我認為特別貼切的形容:

跟上世紀90年代初的山西煤老闆一樣——

挖,哪裡有礦挖哪裡,挖完了再換個地方。

“酷、帥、蠢、萌”,是誰讓內娛“男主”變得“不行”?

因為眼光的侷限性和戰略的短視感,完全不考慮到資源殆盡後的生存空間。於是在新能源逐漸取而代之的今天,紛紛關礦大吉。

但如果說我是為“煤老闆”們擔憂就大錯特錯了。

“煤老闆”們已經在挖礦的那三十多年裡積攢了大量的財富,其中有些素質較高的已經開始提前選擇新的盈利專案。

那麼我是替誰擔憂呢?

“礦”。

“酷、帥、蠢、萌”,是誰讓內娛“男主”變得“不行”?

本來可以持續保持百年甚至更久的發光發熱的天然資源,在粗暴榨取之後只剩下黑乎乎的破敗礦洞,似乎欲哭無淚,又似乎欲言又止。

只能無限緬懷熱火朝天的時代。

在那個年代裡:

我是支撐眾生的偶像。

“酷、帥、蠢、萌”,是誰讓內娛“男主”變得“不行”?

所以收回令人傷感的比喻,再回到內娛的偶像販賣現狀,不禁讓人頻頻產生疑問:

究竟是內娛偶像不行?

還是內娛生產販賣機們無所謂?

是內娛偶像們真的平庸?

還是內娛生產販賣機們只需要COPY“酷、帥、蠢、萌”即可?

潛在危機凸顯 遠慮近憂同在

如果追根溯源的話,內娛模式一直在COSPLAY別人的模式,從古早時代的港臺到近三十年的日韓。

客觀地說,近十年以來,因為這種蹩腳的、明顯有違健康審美的“造星”運動實在太過於招人厭煩,以至於在連續發生令人反胃甚至有違國法的現象之後,“山寨版中華佳釀”已經顯出頹勢,甚至開始走向敗落。

“酷、帥、蠢、萌”,是誰讓內娛“男主”變得“不行”?

同以“偶像產業”和“軟色情文化”作為國民經濟支柱的日韓不同,同根同種的港臺娛樂產業也經歷過類似的道路,但因為天然的種族差距和智商差距,港臺同行在進行了嘗試之後發現:

這玩意,確實不行。

一方面因為地理原因,區域面積導致了人口群體的基數——

能蒙到的傻子不多;

一方面因為文化原因,港臺,尤其是香港同行更注重長久發展——

個體智慧大於群體平庸。

“酷、帥、蠢、萌”,是誰讓內娛“男主”變得“不行”?

所以在港臺娛樂圈混的組合也好、個人也罷,但凡有些知名度的偶像或偶像群體,都具備實打實的真功夫,是真的唱、跳、RAP、籃球都可以。

仔細觀察會發現,能在港臺區混的精緻面容不是沒有,但絕大多數都是到這裡來撈金的外籍人員。港臺本土很少,幾乎沒有。

“酷、帥、蠢、萌”,是誰讓內娛“男主”變得“不行”?

一是懶得耗費精力包裝無用的產品,二是現實逼得大家務實——

就這麼點大地方,真金白銀的“產品”,不行就馬上被拿下,根本沒有時間和空間讓虛擬的東西糊弄金主和市場。

所以人家絕對不玩AI擬人技術,敢玩的本土藝人都只能到國內市場上淘金了。

“酷、帥、蠢、萌”,是誰讓內娛“男主”變得“不行”?

這跟網傳“為什麼老外素質高,到了中國就敢闖紅燈”,或是“為什麼某國藝人在本國地位低下,到了國內就敢包樓打粉”一個道理。要命的是,大多數內娛同行研究不到、或是根本無心分析這些問題,只是一昧選擇了“這個好,很風光,我很喜歡”的模式進行復刻。

於是最終形成了“學又學不像、像又像不真、真又真不紅、紅了就犯事”的“產業閉環”。

“酷、帥、蠢、萌”,是誰讓內娛“男主”變得“不行”?

轉型亟待磨礪 前路任重道遠

可喜的是,前人殷鑑不遠,在連續三年的罵戰、曝光、警告與制裁下,國內消費市場總體上開始趨於理性化。

“酷、帥、蠢、萌”,是誰讓內娛“男主”變得“不行”?

更有一部分在“造星運動”中,開始覺醒的有識之士彼此互相打量對方的藝術生命和物理生命:

就算不至於墜落到《鄉村愛情》裡,起碼也要開始表現得像一個活人。

因為這是一個時代的趨勢——

外部因素:

再腦殘的粉絲也會長大,即使長大之後依舊腦殘,別人家的家長會敦促自己家的孩子:“你也這樣我就打死你。”

“酷、帥、蠢、萌”,是誰讓內娛“男主”變得“不行”?

內部因素:

越來越多的投資商和專業人士在虧本吃癟不落好之後發自肺腑地覺得——

這玩意,真的不行。

“酷、帥、蠢、萌”,是誰讓內娛“男主”變得“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