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脾氣,無名火,嗔心似毒蛇,最障人生路

暴脾氣,無名火,嗔心似毒蛇,最障人生路

情緒這個話題,再多也說不完,看看朋友的生活故事,很值得借鑑。

“前兩天送孩子上學,還有八分鐘就遲到了,發現忘了帶口罩,到商店買口罩,付款時候有客戶打電話,匆匆出來,這時候店老闆扯喉嚨叫,說沒收到錢。恰巧的是,熟人這時也打電話,於是——馬上吼了!”

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很無辜,好比這個被大吼的熟人,估計難以理解,一個普通電話如何引發這個大反應。

反過來說,當我們瞭解朋友遭遇,作為熟人接到這個吼叫電話,要知道這是對方情緒,不是對自己的成見,應當主動關心一句:“發生什麼事情了?需要我幫些什麼不?”

再比如,“昨天我碰到一個女人在打她的兒子,可能只因為孩子一句頂撞的話,我看到了一個無法接受孩子的母親。在母親的暴怒之下,異常驚恐的孩子被迫放棄了自己原來的想法。”

暴脾氣,無名火,嗔心似毒蛇,最障人生路

孩子最初的頂撞當中,應該包含著某種需求,媽媽沒有看到,最終孩子不得不壓抑自己的需求,做到符合媽媽的要求,孩子需要表達的東西,沒有傳達出來。

這一刻,如果母親能夠妥善地處理自己的情緒,彎下腰來問問孩子需要什麼,那麼這個孩子長大以後會用同樣的方法,彎下腰耐心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

暴力可以暫時遮掩住眼前的不愉快,但是問題依然存在。

很多人雖然明白這個道理,可身臨其境的時候,還是不由自主地用怒火來解決問題,甚至對越熟悉的人越變本加厲。這種現象,就是佛門所說“貪、嗔、痴”三種劇毒之一的“嗔心”。

暴脾氣,無名火,嗔心似毒蛇,最障人生路

佛門經論中,將嗔心歸納為三類:

第一種是叫做

“非理瞋”,他不來惱,而自生瞋;

意思就是,沒有人來招惹你,自己卻突然想到一件事,然後生起氣來。通常情況下會沉浸在自己的思想中越想越氣。

第二種是叫做

“順理瞋”,他人來惱,爾乃生瞋;

比如有人過來擾亂你,不讓你好好休息;或打擾你,不能專心做手頭上的事兒,從而升起強烈的嗔恚心。又比如,你在路上走著本來心情很好,突然看到一個十分厭惡的人,那一瞬間產生的嗔恨心。

第三種是叫做

“諍論瞋”,己法言是,他法言非;

例如兩個人在討論一件事,因為立場不同,意見不合又各不相讓,因譏諷對方觀點而產生的嗔恚心理。

《大智度論卷十四》中說:

“諸煩惱中,嗔為最重;不善報中,嗔報最大;餘結無此重罪。”

就是說,嗔是眾煩惱中最重的,嗔報是最大的不善報,其他的結使(煩惱)沒有此重罪。

暴脾氣,無名火,嗔心似毒蛇,最障人生路

往昔帝釋天曾向佛祖請教:

“何物殺安隱(什麼事物能夠統容使人失去安穩)?何物殺不悔(什麼事物能夠使人不思專翟產生後悔)?何物毒之根,吞滅一切善(什麼事物是罪惡的根本,能夠吞滅掉一切的善心)?何物殺而贊阻縮煮(什麼事物滅除後會得到他人的讚頌)?何物殺無憂(什麼事物可以讓人失去無憂)?”

佛祖如是說:

“殺嗔心安隱(滅除掉嗔心可以獲得安穩),殺嗔心不悔(滅除掉嗔心可以避免後悔);嗔為毒之根,嗔滅一切善(嗔心是一切罪惡的根本,嗔心可以斷絕一切的善心);殺嗔諸佛贊,殺嗔則無憂(滅除掉嗔心可以獲得佛的讚頌,滅除掉嗔心可以無憂)!”

為避免因嗔恨犯下錯誤,我們該如何對治嗔心呢?來聽聽印光法師怎麼說:

01

從一念心性上改變

印光大師開示:“倘能知我心原是佛心,佛心空無所有。猶如虛空,森羅永珍,無不包括。亦如大海,百川眾流,無不納受……我若因小拂逆,便生嗔恚。豈非自小其量,自喪其德。”

暴脾氣,無名火,嗔心似毒蛇,最障人生路

02

從宿世因果上了解

“如來令多瞋眾生作慈悲觀者,以一切眾生,皆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既是過去父母,則當念宿世生育恩德,愧莫能酬。豈以小不如意,便懷憤怒乎。”

03

於行為上躬身懺悔

《文鈔·復郝智熹居士書》開示:“汝既知性情暴戾,當時時作我事事不如人想。縱人負我德,亦常作我負人德想。覺自己對一切人,皆有愧怍,歉憾無已。則暴戾之氣,便無由生矣。凡暴戾之氣,皆從傲慢而起。既覺自己處處抱歉,自然氣餒心平,不自我慢貢高以陵人。”

為了深入淺出,印光法師舉例《雜譬喻經》中,一則因嗔心變蛇的公案:

“昔阿耆達王,一生奉佛,堅持五戒。臨終因侍人持拂驅蠅,久之昏倦,致拂墮其面。心生瞋恨,隨即命終。因此一念,遂受蟒身。以宿福力,尚知其因。乃求沙門,為說歸戒。即脫蟒身,生於天上。是知瞋習,其害最大。”

(以前有位阿耆達王,一生奉行佛法,堅持五戒。但臨終時,侍從用拂塵驅趕蠅蟲,時間久了昏沉疲倦,拂塵不小心掉到國王臉上,結果國王生出了嗔恚心。正因為臨終一個嗔念,阿耆達王去做了蟒蛇,但畢竟宿世福報之力,他還知道自己受蟒蛇身的原因,於是就求沙門為他說三皈五戒,然後籍此功德,終於脫離蟒身昇天。)

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即便福報再大,一旦性格不好,很有可能會將我們累積的善業,引導到錯誤的方向上去,從而墮入惡道。淨土學人不可不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