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 | 燈海拾萃 兩輩人的熱愛

老百姓書寫大國曆史,平凡事記錄歲月崢嶸。很快,我們就將迎來第69個國慶節,69年的變遷、69年的回憶,今年國慶期間,我們推出系列專題報道《時光的印記》,為您講述國慶有緣人的故事、在記憶中追溯家國曆史。今天我們要說的是關於兩名“燈痴”的故事,他們是一對父子,他們喜歡電力工作、熱愛光的事業,他們用燈追溯歷史,用無私傳承文化。

10:59

記者 楊麗莉:

這裡是位於海口市供電局裡面的燈博物館,我們走進這個博物館就可以以歷史為脈絡,來追溯不同時代的燈具,遠至漢朝,近至民國初期,我們透過這些形態各異的燈,就可以探索到不同時代的人他們不同的生活方式,而每一盞燈上都鐫刻了不同時代的歷史文化和時光的印記。

2018年3月,籌建了半年的燈博物館在海口供電局開館,從漢代的孤形玉燈、唐宋的青瓷省油燈,到民國電燈等,這裡展出了200多盞燈,完整的串起了海南燈與光的歷史,而館藏的燈具原本全部屬於供電局的一名退休職工——-王福和。

系列 | 燈海拾萃 兩輩人的熱愛

王福和:

現在海南發現最早的燈就是這盞了,(陶豆燈)海南最早的電燈就是這盞了,裝在發電機上面,裝在發電機的上面,有一百零幾年(歷史)了,發電了第一盞亮的燈,一百年前的電燈是最早的了。

目前發現的海南最早的油燈和海南第一盞電燈,並不是王福和找到的,而是他的父親——-王書林,王書林是海南第一代電力技師,一九三幾年,10多歲的王書林就開始進入海口電廠從事電力工作,一干就是一輩子。

王福和:

這個是我的父親,當時的民兵叫做糾察隊,外面有空襲 什麼警報,他們是維護工廠的,日本人來的時候,很多人都跑了,因為他們要炸電廠,(父親)他們拿工具,說進來就跟你搏鬥,堵在門口不給他們進,後來也炸不成。

王福和說,在戰爭年代,電則代表著光明,解放海南島戰爭期間,他的父親王書林和幾名同事,曾將身子堵在海口電廠門口,保住了電廠的完好。也許是太過熱愛光的事業,王書林最大的愛好,是收藏各式各樣的燈,海南解放後,他四處為人維修電路,或是更換新的燈,在此期間,他邂逅了不少代代相傳的珍貴燈具。

系列 | 燈海拾萃 兩輩人的熱愛

王福和:

就像他家有這樣的燈,電燈壞了叫你幫他維修一下,這樣的燈你喜歡他就送給你了(

記者:

就是各家各戶留著的燈,您父親喜歡就送給您父親了)以前的人怎麼生活啊,他是拿來觀賞,一種娛樂,業餘愛好。

王福和出生於1957年,在他的記憶裡,父親經常將各式各樣的燈具帶回家來。兒時的王福和,喜歡伏在父親腿上,聽父親講關於燈的故事。從那時起,王福和的心裡就種下了光與電的種子。也是從十幾歲起,王福和加入海口供電局,和父親一起從事電力行業。往後的40年裡,王福和在變電站裡,守護著萬家燈火。這份工作有著一般人難以忍受的枯燥,但王福和卻樂在其中。

系列 | 燈海拾萃 兩輩人的熱愛

王福和:

檢查這些裝置執行正常不正常啊,像這個介面用電大,發不發熱啊,變不變色啊(

記者:

平時都住在這裡的啊?)上班就住在這裡,有些人幹了幾年就不想幹了,像我比較喜歡,我一直待著幹這種工作。

王福和對光與電的熱愛,和他共事過的同事們都深有體會。王福和國慶、春節從未休息過,電力保障工作出不得一點差錯,他上班勤勤懇懇、一絲不苟,而下班後,王福和也沒閒著。

海口供電局安全監管部 安全監察隊員 蔡昕暉:

我也是很佩服他,因為很多東西是他利用下班時間,上班他做好他的日常工作,利用他的休息時間,到處去奔波,去找一些他感興趣的物件,我就感覺,這個師傅還是挺有情懷的一個人。

系列 | 燈海拾萃 兩輩人的熱愛

電力工人,一輩子都在跟“電與燈”、“光與亮”打交道,王福和同父親一樣,對收藏燈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年代久遠的戰國時期藏品、造型各異的油燈、做工精美的民國電燈,都是王福和花了幾十年的時間,透過各種渠道從全省各地收集來的。

王福和:

看這些燈,是相當於我們這些人看電影一樣,以前的歷史,以前的人怎麼用這個燈,當成一個文化的享受,收藏是這個意義。

在王福和的收藏中,最多的燈叫海棠子燈,這也是最具海南特色的一種照明燈。

系列 | 燈海拾萃 兩輩人的熱愛

王福和:

燈架是拿牛角來雕的,三亞不是有個海棠灣嗎,海棠子是植物的一種果子,它含油量很高的,種這種樹省油,那時候人都沒有油吃,一般都是用這種海棠子,這種樹來點燈,現在有電燈了(

記者:

這也算是我們海南得天獨厚的一個條件)

每發現一盞新的燈,王福和會仔細查閱歷史記載,從一個海棠子燈,就可探索出一百多年前,海南人的生活形態。在以前,海棠子燈還是禮尚往來的物品,若是有誰家結婚,便送上一盞海棠子燈,只不過,燈架的形態必須是青蛙站在一片葉子上。

王福和:

它的意思就是說“一葉有蛙”,海南對青蛙是很崇拜的,它可以逢山可以過山,逢水可以過水(

記者:

這個燈相當於現在人家結婚的時候,我們祝福早生貴子一個意思)一個意思的,快點生孩子。

系列 | 燈海拾萃 兩輩人的熱愛

王福和還曾在南渡江邊一個荒廢無人的村落裡,找到過一個來自宋朝的南海漁船專用的照明燈,這是目前全國唯一一盞古時南海漁船照明燈。在王福和看來,這就是無價之寶。

王福和:

海上絲綢之路時船上用的燈,船是木船,這盞燈是吊起來的,它可以防風防雨,這盞燈國內只發現了這一盞,現在的人都不知道海上絲綢之路的時候,船上怎麼照明的,(有人)叫我賣,我不想賣給他,他就說拿個汽車來跟我換,我說這些燈是一種文化,給這個給你沒什麼意思了,我們是幾輩人收藏下來的東西。

看王福和是真心熱愛燈,父親王書林離世時,將收藏的幾十盞燈交給了王福和,再加上王福和自己的收藏,總共有幾百盞燈,其中有不少南海文物,還有銀製小油燈、蘭芳國銀油燈等別緻的南洋物件。近年來,古燈逐步成為大熱的藏品,古燈收購價水漲船高。這些年,不斷有人找上王福和,想花錢買燈,甚至有人提出用一輛車、一套房換一盞燈,王福和都婉言謝絕了。家裡比較困難的時候,他選擇賣掉家中的花梨木,也不曾賣掉任何一盞燈。

系列 | 燈海拾萃 兩輩人的熱愛

幾十年的時間裡,這些珍貴的燈具一直襬放在王福和的家中。去年,王福和退休,結束了熱愛了一生的光電事業,他萌生了一個念頭,他希望能有更多的人能感受到燈的文化,他做了一個決定,將這些“金不換”的燈具,全部無償捐贈給海口供電局。他只向供電局提出兩個條件:一是建設一個博物館開放展覽,二是所有的燈必須在一起,不能分散。

參觀者 張先生:

對海南古代文化的研究絕對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能集中下來,不然這裡分散一件,那裡分散一件,就把文化打散了。

王福和:

也是我們的心願了,因為我們喜歡它,就是愛它,就不想把它丟失了,能夠集中讓大家看一下,瞭解一下燈歷史,瞭解一下海南人的生活,海南人的思想,海南的文化,全部在燈裡,都可以反應的出來。

系列 | 燈海拾萃 兩輩人的熱愛

記者手記:

王福和老人今年61歲,前兩年他患上了鼻咽癌,跟癌症抗爭許久的他,身子比較虛弱。但是,只要一介紹燈時,他便變得精神抖擻,眼神裡是有光的。與其說是他愛燈,不如說他愛的其實是海南和海南文化,從父輩王書林在戰爭年代以身堵門,保電廠完好,到王福和將價值巨大的燈無私捐贈用於展覽,王家傳承下來的,並不只有對“電與燈”的喜愛,更多的是對家國、對電力事業的熱愛,這股熱愛則折射出更大的“光與亮”,讓歷史沒有消逝、讓文化得以傳承。

您點一個

系列 | 燈海拾萃 兩輩人的熱愛

未經允許 請勿轉載

本期編輯:張揚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