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官職官制在整個歷史中的發展及影響

引言

一個國家要想很好地運轉,其中的內部結構必須有分工,且分工需的合理,這樣的分工才能提高效率,才能將國家的優勢發揮到最大效應。

古代為了整個國家的執行能夠有序有效,君王在它之下設定了等級不同的官員制度,歷史上最早的官員制度可以追溯到商朝時期,商朝的時候,國家實行分封制,最高統治者管理中央,由於國土領地太大,王分身乏術不能每個地方都管理到。

於是商王就需要將分封的領地交給親信,併為他們設定官吏。官制的產生順應了時代的發展,研究官制對探究整個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秩序都有極其重要的作用,不同時期的官職也會根據當時社會的發展而發展。

一、古代主要官職介紹

商朝官制可以說分為兩類,那就是“內服”和“外服”,單單看到這兩個字,都能猜出來其中的隱含的意義,一個內一個外,那個離王更近一目瞭然。

內服的官吏是與王有血緣關係的親戚,外服官吏則是親戚以外的人。內服官是輔佐王管理國家大事的,是王的左右手,而外服官也是管理王室裡的一些雜物,孰輕孰重立見分曉。

秦朝是第一個統一全國的朝代,大部分的官吏設定也都是這一時期形成的,後面朝代的官職設定基本上也是沿用了秦朝官制,秦朝,設定了三公九卿制,重點是三公,分別指的是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當然他們三個中丞相的權力是大於另外兩個的。他們三個在整個國家機關中也扮演著不同的角色。

丞相的工作內容是在政治方面,幫助皇帝行政。太尉相當於今天的軍事事務長,管理帶兵打仗的。御史大夫相當於今天的監察機構,管理監督都是這個御史大夫該乾的事。

吏部尚書也是古代重要官職之一,出現於兩晉南北朝時期,在全國選拔人才,文官武官的人才篩選,考試設定,考試監管都有這個職位負責。

二、皇權下的官權

古代有一個官,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那就是丞相,丞相官制,是在秦朝被設為正式的制度。也是因為丞相是除了統治者之外,權力最大的一個,於是之後的朝代就有了皇權與相權的爭鬥。

《王文正公筆錄》載:“舊制,宰相早朝上殿,命坐,有軍國大事則議之,常從容賜茶而退。”

皇權與相權最焦灼的時期是在宋朝,歷史上說法是,宋朝皇帝在行使權力時常常被相權壓制,皇權在諸事上面都妥協與相權。

中國古代官職官制在整個歷史中的發展及影響

但是相權在廢立皇帝的事情上,他是沒有權利的,皇帝下定決心要做的事,丞相也始終是阻止不了的,比如,宋真宗心悅劉娥,喜歡得不得了,於是想立劉娥為後,這遭到丞相的強烈反對,然後丞相反對有用嗎,沒有,最後劉娥還是成了宋朝的皇后。

皇權與相權之間的博弈,就是你管我,我削弱你,互相明爭暗鬥。作為皇帝,難免生性多疑,處處猜忌,對於一個國家來說兵權是相當重要的,兵權站在皇帝這邊,皇帝的統治是穩固的,但如果這兩者之間有矛盾了,皇帝的統治地位便岌岌可危了,但是更矛盾的是如果兵權掌握在皇帝手中,那麼這不相當於自降官職了嗎。

歷史上因為兵權過分強大而導致滅國的例子比比皆是,最著名的當屬趙匡胤的“黃袍加身”。歷史上的劉邦因為怕掌握兵權的人過於強大,於是劉邦將掌兵權者殺害,兵權和皇權之間的矛盾在歷史上也是一個難解的題。

結語

官制的發展,為社會的進步提供了很大幫助,分工有序的官職為整個社會的執行大大提高了效率,中央官,地方官共同為整個國家盡心盡責的管理事務,官制的重要作用才決定了官制在整個歷代王朝中經久不衰。

但是官職的設立,也讓皇帝擔心自己中央集的穩定性,政治權力,會受限於丞相,兵權必須交給自己信任的大臣,否則一不留神就會遭遇以下犯上,滅國的災難。

這個皇帝真不好當,皇室內部鬥爭與各位皇子爭當皇帝,當上後,還有提防丞相,提防兵權掌管者,一個有為的皇帝,通常都是將皇權與相權,以及兵權之間的關係處理好,不讓人威脅到自身地位的。

參考文獻:

《王文正公筆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