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好產品的三個必要落腳點:剛需、痛點、高頻

我曾接觸到一句話,對我印象很深,即做產品,必須落腳在剛需、痛點、高頻這六個字上,這才算是一個好產品。

一個好產品的三個必要落腳點:剛需、痛點、高頻

我是一家IOT創業公司的“多職能產品經理”,從公司創立兩個月開始,我就進入公司,並陪伴公司兩年多,見證了一個個“智慧產品”的誕生,也跟著看到了很多問題,踩了很多坑,所以當我接觸到“六字真言”的時候,深有感觸,特此寫下一些經驗見解。

對於很多公司來說,只要是牽扯上網際網路,往往就是一種擁抱未來的姿態,因為網際網路的代名詞不外乎是雲計算、大資料、社互動動、移動終端等這些概念,當公司把這些概念與公司產品加持在一起的時候,就會認為這是一個好產品,一個使用者為之瘋狂而喜歡的產品,然而往往卻是在這些光環加持下的產品,卻稱不得算是一個合格的產品。

其實無論是什麼大的概念,還是小的idea,或是什麼最新技術加持的產品,最終的唯一檢驗方法還是使用者是否會願意使用,願意購買,產品是否解決使用者面臨的問題,能否為使用者帶來價值。這才是檢驗產品是否合格的一個先決條件。

剛需、痛點

這句話怎麼理解呢?就是產品必須是使用者的

剛需

,必須是解決使用者的

痛點

,而且使用場景要在使用者的生活中

經常發生

什麼是剛需?使用者想要的都可以稱之為需求,當需求非常強烈,甚至非要不可,就可以稱之為剛需。

什麼是痛點?在解決需求時,往往會遇見阻礙,比如時間、金錢、難易程度。這個阻礙就是痛點。當解決問題的阻礙越大時,痛點越強烈。

一個好產品的三個必要落腳點:剛需、痛點、高頻

圖1-產品價值

我15年就進入的公司,是一家做智慧家居的創業型公司,在我進入的第一年開始,就相繼產出多個智慧硬體,一直到最終的產品小批次面世,並積極推向部分經銷商、客戶群體以及投資人等試用,然而得到的反響並不太熱烈(基本上就是溝通送去試用後,很少有反響和回饋)。

在那個階段,我會很疑惑,為什麼會出現這個情況?

在這一整年的智慧硬體設計開發中,大到智慧產品的使用功能、材質選擇、製作工藝、APP設計,小到產品包裝、說明書顏色等等,都會有老總在一旁進行指揮及定奪,按照預想情況,這種經過老總親自指點和關心的產品,不說多好,至少不應該表現得這麼平淡,然而結果卻給我們上了結結實實的一課。

我們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人力、物力得到的產品,用心服務嗎?用心!產品精美嗎?精美!使用體貼嗎?體貼!但是為什麼還會出現反響不熱烈的情況呢?那是因為我們忽略了一個前提,那就是使用者!我們對應的使用者不想買這個東西,因為沒有需求。

沒有需求,解決的不是痛點,就是偽需求。

我們會看到市場上出現許多失敗的產品,也包括自己所經歷的產品失敗,這是為什麼,為什麼會出現失敗?我們是否真的找到了使用者的需求?這是一個真正值得思考的問題!作為一個公司,尤其是剛成立的創業型公司,其實做的最不值的行為就是往一個不存在的市場裡砸錢,投入精力,付出時間,這是一個最危險的舉動。這樣做下去的最終結果也表明了,也許公司看到的需求就是一個偽需求。

做產品其實最大的限制並不是體驗,體驗不好,我們可以改,最大的問題其實就是偽需求。

我們可以回過頭想想,我們做產品的時候,是不是往往會跳進一個自己的陷阱,跳過使用者需求,並沒有太多思考

使用者是不是必須這個產品

。是不是碰見更多的思考是,假定使用者用我們的產品,使用者每天都會用,只跟使用者談材質、外形,及最好的體驗。這些其實都是不正確的。

應該多問問的是,使用者為什麼要用我們的產品?發自什麼驅動使用者來選擇我們的產品?

還有一些情況是,這些產品是不是真的一點需求也沒有呢?

也不是,它也是有需求的,但是沒有它,使用者也可以過,其實這個就是“癢點”,並非是痛點。

站在公司的立場,制定的策略方案其實就是針對使用者的剛需和痛點,做出一個產品來解決它(如圖1-產品價值),這就是一個公司產品價值的核心。至於解決使用者剛需和痛點的好和更好,那就是使用者體驗及其他外在因素的原因。

其實作為企業或產品經理來說,為什麼無法聚焦使用者需求,問題出現在哪?那就是開發前沒有解決不確定性的問題。

不確定性的存在是因為缺乏有效的資訊,缺乏有效資訊是因為對我們所服務的市場知之甚少,而這些不確定性累積在一起,最終都會變為一系列風險,而這些風險最終轉化為可見成本,最終導致整個產品的失敗或收效見微。因此,作為一個產品經理,在任何產品開發之前,儘可能的進行各種嚴格假設和調研,找到剛需以及痛點。

高頻

高頻,其實是好產品六字真言中,最容易被忽視或省略的一個詞語,這個也是我做為產品經理,最深有體會的一個點。

有許多人,在做產品的時候,經常會想象出一個場景,但是這個場景在實際生活中很少發生,這就會導致產品使用者感到這款產品“很無用”,“雞肋”。

比如:上門修鎖,是不是剛需?肯定是。是不是痛點?絕對痛。但是它發生的頻率太低了,在這種情況下,你的產品往往就很難凝聚使用者。

公司在15年立項做的是一套智慧家居的安防套裝,主體基本類似於小米的安防套裝,包含一個閘道器、包含了門窗感應器、紅外動態檢測器、緊急按鈕等六件子裝置,主打的是安防報警,由感測器裝置感應,透過閘道器裝置,通知配套使用的智慧家居APP,起到一個安防報警使用的作用。

當我瞭解並參與到這套裝置的整個設計開發時,我一直在問自己,為什麼要選定的是這幾個裝置?我作為使用者為什麼需要這套裝置,為什麼我感覺到我並不是這麼迫切需要這套智慧裝置?每次看見老總們圍繞這套智慧裝置發出興奮之情時,我一度懷疑自己是不是思考錯了?

後來產品面世了,我做過相應回訪,問過使用這套裝置的使用者,或者身邊同樣作為使用者使用過這套裝置的同事,得到最多,且最直接的回答就是:

“這套東西,對我來說感覺並沒有什麼用,我並沒有購買的需要。”

針對這句話,我思考很久,時常問自己:使用者為什麼沒有購買動機?

安全是人類最基本的需求之一,而家庭安全自然也是一個需求,我們的產品針對的場景是:假如有小偷、盜賊進入家庭,觸發了門窗感應、紅外動態監測等安防裝置,這個時候及時通知家庭成員,幫助使用者及時發現報警,降低使用者的意外損失。

家庭安全是不是剛需?是剛需。影響家庭安全,如小偷等,是不是痛點?是痛點。那產品為什麼還是沒有引起反響,或是為公司帶來價值體現呢?這就是我們一開始一直忽略的

“高頻”!

我們的生活中,被入室偷盜的機率是多大?一般的家庭,出現這樣的機率大嗎?單純的一套只能作為安防的智慧裝置,是不是對使用者來說是非必須的呢?

其實發生這套智慧裝置使用場景的機率太低了,讓使用者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我並不需要”,並不是因為剛需或痛點,而是因為頻率。普遍使用者根本不會願意在這樣一個“沒有用”的東西上面進行投入。

體驗沒有產品重要

很多人只看到了事物的表象,學到的也還是表象。

上門給你送一隻雞,利用大奔奔並且找幾個身材火辣的美少女給你送過去,他們就會認為這就是體驗,是驚喜。

其實這個時候,最重要的前提就是要多問問自己,使用者是不是每天都需要吃雞?這個是不是使用者的痛點和剛需,以及高頻?

我們做的所有決定或戰略都要歸結到使用者的角度,去發現,去尋找一個需求,解決這個需求遇到的痛點,找到一箇中等以上的頻率,滿足這三個點的服務有可能並不起眼,但是它一定是對使用者來說最有價值的。

我們不可能做到一開始就讓使用者無法自拔,要讓使用者無法自拔,首先就得讓使用者感受到產品的價值,讓使用者感到對他有用。現如今的大廠,再難用的產品都會受到關注以及大批群眾基礎資源,但是我們作為創業者,或是小廠,基本上沒有這種機會以及資源,這個時候留給我們的只有對使用者三言兩語的機會(讓使用者感到有用,並且需要),在這之後,才是更多的產品細節及互動體驗提升,把產品做到優秀,精緻,富有魅力,這個時候再來談帶給使用者的驚喜,讓使用者瘋狂,變為你的粉絲。

其實在行業內,只要不是技術相差太多的情況下,我們永遠應該要記住的是,抓住產品的基礎,那就是使用者需求,如果脫離了最基本的需求,產品再怎麼漂亮,包裝在怎麼精美,體驗再怎麼好,都是無法和使用者同步,做到共鳴,更沒法做到一個好的產品。

在一個公司內,尤其是一個創業型的公司,無論身兼什麼職位,其實都需要有一個時刻從使用者角度出發並思考的大腦,來為使用者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用心去傾聽使用者的聲音,讓產品的腳落在剛需、痛點、高頻這幾個字上,這將成為一個影響未來發展的重要因素。

本文由 @Jin 原創釋出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