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熱來點冷知識!“八拜之交”到底拜幾拜?“公主”稱謂怎麼來的

入伏之後,熱浪滾滾,悶熱難耐。

這個時候,大、中、小學生都放假了。無論是待在家裡,還是出去遊玩,手頭有本書,總能添一些樂趣。

當然,不必非要讀大部頭名著,或者難啃的專業書籍,輕鬆有趣又能增長見識的書是個好選擇。

作家許暉編著的《100個漢語詞彙中的古代風俗史》就蠻有意思。雖然書名裡有“漢語詞彙”,又有“風俗史”,看起來很“專業”,但翻到目錄一看,就會被吸引。

天熱來點冷知識!“八拜之交”到底拜幾拜?“公主”稱謂怎麼來的

“八拜之交”到底拜幾拜?

“公主”稱謂是怎麼來的?

……

這本書按照“禮儀·人稱”“衣食·住行”“生死·鬼神”“廟堂·江湖”“男·女”“博物”幾個類別,考析了100個常用詞彙的原意和演變過程。這些詞,平時我們都在用,但不求甚解,裡面還真藏著不少“冷知識”。

這種“冷知識”也是隨時代的變遷逐漸形成的。就拿每天都要面對的“吃”這件事,古人言必稱“五穀”,我們查一下也知道,大約是“稻、黍、稷、麥、菽”,稻和麥大家知道,可其他三個呢?

又比如炊具,一些古書裡會提到鼎、鑊、釜、鬲這些詞,現在恐怕很少有人知道它們都是什麼用處了吧。

這些在當時或許人人識得的東西,現在卻很陌生。究其原因,一是原本常見的東西,現在不常見甚至消失了,另外則是因為有些事物叫法變了,有些詞語意思變了。

像“燈紅酒綠”中的“綠酒”,就是因為釀酒技法的改變,現在已經見不到了。詞義變化就更直觀了,我們很多人都在見證著——奇葩這個詞,原本是極盡褒揚之意,現在卻充滿了嘲諷。

這就是《100個漢語詞彙中的古代風俗史》要講述的東西。所謂移風易俗,有些風俗消亡了,但生命力強的詞彙留下了。作者對這些詞彙進行了一番考據,追根溯源,尋找它原來的本義。也許有些考據尚有商榷之處,但文中的掌故,確實讓人增長了許多見識。

而且,這本書並不枯燥,一個詞彙一篇文章,寫得簡單易懂,讀起來輕鬆有趣。

夏日炎炎,學點冷知識也不錯。我們挑幾個書中講解的詞彙,大家瞭解一下。

“八拜之交”到底拜幾拜

“八拜之交”是指有世交的兩家子弟拜見對方家長時的禮節,異姓兄弟結拜時也稱為“八拜之交”。

對古人而言,尋常的禮節也就是一拜而已,兩拜已經屬於非常隆重和尊敬的禮節,比如《史記·蘇秦列傳》載:“蘇秦見齊王,再拜。”臣對君無非也就兩拜。至於三拜、四拜,都屬於極為特殊情況下的禮節,比如據《戰國策·秦策》記載,蘇秦在趙國為相,路過家鄉,曾經看不起他的嫂嫂“蛇形匍狀,四拜自跪而謝”,這是表示謝罪的加拜,並非常理。

明末清初學者顧炎武在《日知錄》中辨析道:“自唐以下即有四拜。《大明會典》:‘四拜者,百官見東宮親王之禮。見其父母亦行四拜禮。其餘官長及親戚朋友相見止行兩拜禮。’是四拜唯於父母得行之。”

雖然古代沒有八拜之禮,但“八拜”之禮的出處卻真的是拜了八拜。

天熱來點冷知識!“八拜之交”到底拜幾拜?“公主”稱謂怎麼來的

《新刊校正古本大字音釋三國志通俗演義》卷一插圖《祭天地桃園結義》,明萬曆十九年(1591)。

宋人邵伯溫所著《邵氏聞見錄》中講了一個有趣的故事。北宋重臣韓琦留守北京,國子博士李稷對他輕慢無禮。名相文彥博聽說後,決定教訓一下李稷。

文彥博擔任北京守備後,按照禮節,李稷應當前來慶賀。等李稷來了,文彥博故意不出來接待,讓他在客廳等了很久,這才穿著道袍出來接待。李稷行禮時,文彥博坐在那裡,大剌剌地說:“你爹是我的門客,你就對我拜八拜吧。”李稷只好如數拜了八拜。

天熱來點冷知識!“八拜之交”到底拜幾拜?“公主”稱謂怎麼來的

本來出於懲戒目的的“八拜”,流傳到後世,竟然演變為“八拜之交”這句俗語,也算一樁趣事。至於異姓兄弟,其實也只是互相四拜,如同拜對方的父母,正如顧炎武所言“四拜唯於父母得行之”。比如《水滸傳》第二十九回中描述施恩和武松結拜的場景:“當下飲過酒,施恩納頭便拜了四拜。武松連忙答禮,結為兄弟。”互相四拜,共八拜,這才是“八拜之交”的真正語源。

“公主”的稱謂是怎麼來的?

“公主”就是皇帝的女兒,盡人皆知,可是為什麼稱“公主”?

周代的時候,周天子的女兒稱王姬,周的國姓為“姬”,“王姬者,王女而姬姓。”

據《春秋公羊傳·莊公元年》載:“天子嫁女乎諸侯,必使諸侯同姓者主之。”天子下嫁自己的女兒,貴為至尊,不能親自主婚,只能由同姓諸侯主婚,諸侯國國君的爵位是“公”,“公”來主婚,故稱“公主”。

不過,春秋時期還沒有“公主”之稱,“公主”的稱謂是從戰國時期開始使用的。《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載:“公叔為相,尚魏公主。”戰國時期魏國大臣公叔痤擔任國相,娶魏武侯的女兒為妻。

從漢代開始,“公主”只能用於皇帝的女兒。五代後蜀學者馬鑑的《續事始》中說:“漢制,天子女為公主,姊妹曰長公主,帝姑為大長公主。”

到了東漢和晉代,“公主”也稱“縣主”或“郡主”,因為不像以前的公主“未有封邑”,這時候的公主則有封地,公主封號之前都是縣名或郡名。

隋唐時期,太子的女兒稱“郡主”,諸王的女兒稱“縣主”,都不能稱“公主”。有關清代的電視劇裡充斥的“格格”的稱呼,其實是一種不十分嚴謹的稱謂,起源於清朝的前身後金時期,國君和諸王的女兒都稱“格格”,有時未嫁的普通女子也可以稱“格格”,並沒有嚴格的等級區分。

天熱來點冷知識!“八拜之交”到底拜幾拜?“公主”稱謂怎麼來的

《千秋絕豔圖》之“樂昌公主”像,明代佚名仿仇英繪。

“燈紅酒綠”的酒真的是綠的

“燈紅酒綠”也可以寫作“綠酒紅燈”,這個形容奢侈豪華、紙醉金迷的享樂生活的成語讓很多人困惑不已:燈當然是紅的,但是酒為什麼用“綠”來形容呢?

讓我們重溫一下白居易著名詩篇《問劉十九》:“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古代真的有綠色的酒嗎?答案是:有。這種酒有一個極其美麗的名字“醽醁”(líng lù)。據南朝宋的文學家盛弘之所著《荊州記》載:“長沙郡有酃湖,取湖水為酒,極甘美。淥水出豫章康樂縣,其間烏程縣有井,官取水為酒,與湘東酃酒常年獻之。”所謂“醽醁”,即這兩種酒的合稱,不過將“酃”“淥”二字都改為了“酉”字旁而已。

天熱來點冷知識!“八拜之交”到底拜幾拜?“公主”稱謂怎麼來的

《二十四好今樣美人 酒好》,歌川國貞繪,1863年。

釀製醽醁酒的水好,用黍米剛剛釀製出來的時候,酒的顏色呈淡淡的碧綠色,因此醽醁又稱“醽綠”“綠酒”“碧酒”。

除此之外,綠酒的別名還有很多:綠杯、綠樽、綠觴素蟻、綠醅、綠醑、綠醪、碧香、碧醪……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總結了各種顏色的酒的稱法:“紅曰醍(tí),綠曰醽,白曰醝(cuō)。”

以上就是“綠酒”的出處。酒的蒸餾技法發明之後,酒色透明,人們再也喝不到“綠意新醅”和吳姬現場所壓的綠酒,因此也就完全不理解“燈紅酒綠”這個成語對美酒的形容了。

“不撞南牆不回頭”的

“南牆”是什麼牆?

“不撞南牆不回頭”是一句日常俗語,比喻認死理,聽不進不同意見,同義詞還有“不見棺材不掉淚”“不到黃河心不死”等。“棺材”“黃河”都容易理解,不過“不撞南牆不回頭”中的“南牆”到底是指什麼牆呢?

古代中國房屋的方向大都坐北朝南,大門一進來還有一堵牆,叫“照壁”“照牆”或“影壁”,不僅可以遮擋外人的目光,而且風水學上說還可以阻擋直來直去的氣流。這堵牆就是“南牆”,從正房門出來向外走時,必須避開這堵牆繞著走,否則就會一頭撞上。所謂“不撞南牆不回頭”,就是諷刺那些不知道繞道而行、認死理的人。

天熱來點冷知識!“八拜之交”到底拜幾拜?“公主”稱謂怎麼來的

《姑蘇繁華圖卷》區域性,清代徐揚繪。

照壁或南牆的起源極早,最早的時候稱作“蕭牆”,這一說法出自孔子之口。《論語·季氏》篇載:“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鄭玄註解說:“蕭之言肅也,牆謂屏也。君臣相見之禮,至屏而加肅敬焉,是以謂之蕭牆。”“蕭牆”就是國君宮室內作為屏障的矮牆,面對大門,像一扇屏風,因此又稱“塞門”和“屏”。

民間仿照宮內“蕭牆”的形式也建了照壁,不過已經跟“蕭牆”的原意大相徑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