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中考一輪複習:七下教材梳理

【知識梳理】

1.給加點字注音或根據拼音寫漢字。

縈帶(yíng) 曛煙(xūn)

鋌而走險(tǐng) 元xūn(勳)

奠基(diàn) 選pìn(聘)

yáo言(謠) 鮮為人知(xiǎn)

鋒芒畢露(lù) 仰之彌高(mí)

兀兀窮年(wù) 群蟻排衙(yá)

獨cái(裁) 氣衝斗牛(dǒu)

秩序(zhì) 深xiāo(宵)

伴侶(lǚ) 卓越(zhuó)

迭起(dié) 澎湃(pài)

目不kuī園(窺) lì盡心血(瀝)

揩油(kāi) 咳嗽(sòu)

深惡痛絕(wù) 調gēng(羹)

吩咐(fù) 山diān(巔)

哺育(bǔ) 哽咽(gěng)

踱步(duó) xuān鬧(喧)

氣氛(fēn) 詫異(chà)

ào悔(懊) 懲罰(chéng)

祈禱(qí) 摯痛(zhì)

嗥鳴(háo) lán語(讕)

亙古(gèn) 鎬頭(gǎo)

汙穢(huì) 碾碎(niǎn)

shì言(誓) 山澗(jiàn)

高liɑng(粱) 斑lán(斕)

默契(qì) 田壟(lǒng)

土rǎng(壤) 絮說(xù)

震悚(sǒng) 孤孀(shuāng)

gē置(擱) 投擲(zhì)

肚臍(qí) 憎惡(zēng)

biàn子(辮) chuāng疤(瘡)

詰問(jié) 哀悼(dào)

書齋(zhāi) 粗拙(zhuō)

塌敗(tā) 傴僂(yǔ)

陰翳(yì) 滯笨(zhì)

愧zuò(怍) 荒僻(pì)

取dì(締) 鑲嵌(qiàn)

門框(kuàng) 侮辱(wǔ)

晌午(shǎng) 門檻(kǎn)

煩zào(躁) 頭顱(lú)

商酌(zhuó) 顛沛流離(pèi)

譬如(pì) 累贅(léi)(zhui)

拖沓(tà) 誨人不倦(huì)

驛路(yì) 竹篾(miè)

修qì(葺) 山寨(zhài)

攆走(niǎn) 陡qiào(峭)

悲天憫人(mǐn) 迸濺(bèng)

níng望(凝) 遺hàn(憾)

忍俊不禁(jīn) tuì色(褪)

懺悔(chàn) jīn持(矜)

猥瑣(wěi)(suǒ) 赤裸(luǒ)

孱頭(càn) gū負(辜)

凜冽(lǐn) 吞shì(噬)

魯mǎng(莽) 憂心忡忡(chōng)

海市蜃樓(shèn) 怏怏不樂(yàng)

毋寧(wú) 羸弱(léi)

告qìng(罄) 熾熱(chì)

輪kuò(廓) 俯瞰(kàn)

燒灼(zhuó) 屏息凝神(bǐng)

點綴(zhuì) 閒xiá(暇)

心有靈犀(xī)

2.給多音字注音。

殷紅(yān) 背誦(bèi) 校對(jiào)

草率(shuài) 抹殺(mǒ) 屏障(píng)

鑰匙(shi) 字帖(tiè) 埋葬(mái)

胸脯(pú) 彆扭(biè) 妥帖(tiē)

扛槍(káng) 露宿(lù) 挑逗(tiǎo)

籠罩(lǒng) 執著(zhuó) 顫抖(chàn)

3.改正短語中的錯別字。

馬革衷屍(裹) 掬躬盡瘁(鞠)

家諭戶曉(喻) 婦儒皆知(孺)

楔而不捨(鍥) 炯乎不同(迥)

慷概淋漓(慨) 大廷廣眾(庭)

不齒下問(恥) 以身做則(作)

仙露瓊槳(漿) 珊珊來遲(姍)(姍)

語無輪次(倫) 毛骨聳然(悚)

五贓六腑(髒) 千均重負(鈞)

奈人尋味(耐) 天涯海腳(角)

4.重要作家、作品回顧。

(1)《說和做——記聞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臧克家

——詩人

(2)《回憶魯迅先生(節選)》——蕭紅——

張迺瑩

(原名)——《呼蘭河傳》《生死場》

(3)《黃河頌》——

《黃河大合唱》

(組詩)——光未然——

張光年

(原名)——詩人、文學評論家

(4)《最後一課》——都德——

法國

(國籍)——小說家

(5)《阿長與〈山海經〉》——

《朝花夕拾》

——魯迅——

豫才

(字)

(6)《老王》——

楊絳

——作家、翻譯家

(7)《葉聖陶先生二三事》——

張中行

——學者、散文家

(8)《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普希金——

俄國

(國籍)——詩人

(9)《偉大的悲劇》——茨威格——

奧地利

(國籍)——作家

孫權勸學

《資治通鑑》

初,權謂呂蒙曰:“卿(qīng)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yé)!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學。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

【知識梳理】

一、重點詞語

1.古今異義

(1)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古義:古時王侯的自稱

今義:單獨,孤單)

(2)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古義:專掌經學傳授的學官今義:最高級別的學位)

(3)但當涉獵(古義:只,只是今義:但是)

(4)見往事耳(古義:歷史今義:過去的事情)

(5)及魯肅過尋陽 (古義:到,等到今義:達到;連詞,和、跟的意思)

(6)即更刮目相待 (古義:重新今義:更換)

2.一詞多義

當但當涉獵 動詞,應當,應該(

卿今當塗掌事 動詞,當道,當權

見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動詞,知曉(

見往事耳 動詞,瞭解

3.重點實詞

(1)卿今當塗掌事 卿:

古代君對臣的愛稱

當塗:

當道,當權

(2)蒙辭以軍中多務 辭:

推脫

務:

事務

(3)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治經:

研究儒家經典

(3)但當涉獵 涉獵:

粗略地閱讀

(4)見往事耳 見:

瞭解

(5)及魯肅過尋陽 過:

經過

(6)卿今者才略 今昔:

如今,現在

才略:

才幹和謀略

(7)非復吳下阿蒙 非復:

不再是

(8)即更刮目相待 刮目相待:

拭目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刮:

擦拭

(9)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大兄:

長兄,這裡是對朋友輩的敬稱

見事:

知曉事情

4.文言虛詞

(1)蒙辭以軍中多務

介詞,用

(2)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 邪:

語氣詞,後寫作“耶”

(3)見往事耳

語氣詞,可譯為“罷了”

(4)蒙乃始就學

於是,就

(5)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表示感嘆語氣,可譯為“啊”

二、成語探源

(1)吳下阿蒙:吳下,指吳縣,今江蘇蘇州;阿蒙:指呂蒙。居處吳下一隅的呂蒙。比喻人學識尚淺。

(2)刮目相待:刮目,擦擦眼,表示用新眼光看人。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三、重點句子翻譯

(1)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

我難道想要你鑽研經書當博士嗎?

(2)卿言多務,孰若孤?

你說事務多,比起我來怎麼樣?

(3)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

以你現在的才幹和謀略來看,你不再是原來那個吳下阿蒙了!

(4)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呂蒙說:“志士(君子)分別幾天,就要重新拭目相看,長兄你知曉這件事怎麼這麼晚呢?”

四、問題探究

1.本文是怎樣以對話表現人物的?

本文對話言簡意豐,生動傳神。僅寥寥數語,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說話時的口吻、神態和心理。

孫權勸學,先向呂蒙指出“學”的必要性,繼而現身說法,指出“學”的可能性。從孫權的話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勸,又可以看出他對呂蒙的親近、關心、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

寫魯肅、呂蒙對話,一唱一和,互相打趣,顯示了兩人的真實性情和融洽關係,表明在孫權勸說下呂蒙“就學”的結果,從側面表現了呂蒙的學有所成。

2.魯肅為什麼與呂蒙“結友”?

魯肅之所以主動與呂蒙“結友”,是因為魯肅為呂蒙的才略所折服而願意與之深交,表明魯肅敬才、愛才,二人志趣相投。

五、文章中心

本文寫的是呂蒙在孫權勸說下“乃始就學”,其才略很快就有驚人的長進而令魯肅歎服,並與之“結友”的佳話。揭示了讀書學習大有好處的道理,啟發人們不要因為工作繁忙而疏於學習。

賣油翁

歐陽修

陳康肅公善射,當世無雙,公亦以此自矜。嘗射於家圃,有賣油翁釋擔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見其發矢十中八九,但微頷之。

康肅問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無他,但手熟爾。”康肅忿(fèn)然曰:“爾安敢輕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蘆置於地,以錢覆其口,徐以杓酌油瀝之,自錢孔入,而錢不溼。因曰:“我亦無他,惟手熟爾。”康肅笑而遣之。

【知識梳理】

一、重點詞語

1.通假字

(1)但手熟爾

“爾”同“耳”,相當於“罷了”

(2)徐以杓酌油瀝之

“杓”同“勺”,勺子

2.古今異義

(1)嘗射於家圃(古義:曾經今義:嘗試)

(2)釋擔而立 (古義:放下 今義:解釋)

(3)睨之久而不去 (古義:離開 今義:到某處)

(4)但微頷之 (古義:只 今義:但是,錶轉折)

(5)爾安敢輕吾射 (古義:怎麼 今義:平安,安全)

3.一詞多義

(1)射爾安敢輕吾射 動詞作名詞,射箭的本領(

陳康肅公善射 動詞,射箭

(2)爾爾安敢輕吾射 代詞,你(

但手熟爾 同“耳”,相當於“罷了”

4.詞類活用

(1)但微頷之

名詞作動詞,點頭

(2)爾安敢輕吾射

形容詞作動詞,輕視

5.重點實詞

(1)陳康肅公善射 善射:

擅長射箭

(2)公亦以此自矜 自矜:

自誇

(3)嘗射於家圃 圃:

園子

(4)有賣油翁釋擔而立 釋擔:

放下擔子

(5)睨之久而不去 睨:

斜著眼看,這裡形容不在意的樣子

(6)但微頷之 頷:

點頭

(7)我亦無他 無他:

沒有別的(奧妙)

(8)但手熟爾 熟:

熟練

(9)忿然曰 忿:

氣憤

然:

表示“……的樣子”

(10)以我酌油知之 酌:

舀取,這裡指倒入

(11)以錢覆其口 覆:

(12)徐以杓酌油瀝之 徐:

慢慢地

瀝:

下滴

(13)康肅笑而遣之 遣:

打發

6.文言虛詞

(1)以以錢覆其口 介詞,用(

以我酌油知之 介詞,憑、靠

(2)而自錢孔入,而錢不溼 連詞,錶轉折(

有賣油翁釋擔而立 連詞,表承接

(3)之康肅笑而遣之 代詞,指賣油翁(

以杓酌油瀝之 代詞,代油

(4)其以錢覆其口 代詞,葫蘆(

見其發矢十中八九 代詞,他,指陳堯諮

二、文言翻譯

(1)嘗射於家圃,有賣油翁釋擔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他曾在自家的園子裡射箭,有個賣油的老翁放下擔子站在一旁,斜著眼看他射箭,很久也不離開。

(2)乃取一葫蘆置於地,以錢覆其口,徐以杓酌油瀝之,自錢孔入,而錢不溼。

於是拿出一個葫蘆放在地上,把一枚銅錢蓋在葫蘆口,(然後)慢慢地用勺舀起油滴入葫蘆裡,油從銅錢的方孔注入,卻沒有沾溼銅錢。

三、問題探究

1.賣油翁對陳堯諮的射技持什麼態度?寫他的態度有什麼作用?

“睨之”“但微頷之”,這些都表明賣油翁對陳堯諮的射技不以為意。寫他態度的作用:一是為兩人產生矛盾衝突埋下伏筆;二是刻畫了賣油翁沉著自信、身懷絕技的形象。

2.本文是如何安排詳略的?為什麼這樣安排?

對陳康肅公的善射寫得簡略,對賣油翁酌油的情況寫得詳細,這是為了重點講述熟能生巧的道理。

3.怎樣理解文章結尾康肅的“笑而遣之”?

陳康肅公對賣油翁的態度由“忿然”到“笑而遣之”,說明他對賣油翁的為人及熟能生巧的道理心悅誠服。

四、文章中心

這篇筆記小說透過寫賣油翁與陳堯諮之間的對話,講述了“熟能生巧”的道理,告誡人們即使有過人的長處也不應該驕傲自滿。

陋室銘

劉禹錫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知識梳理】

一、重點詞語

1.古今異義

(1)惟吾德馨 (古義:德行美好 今義:溫馨)

(2)談笑有鴻儒 (古義:大今義:鴻雁)

(3)無絲竹之亂耳 (古義:“絲”指絃樂器,“竹”指管樂器今義:“絲”指絲綢,“竹”指竹子)

(4)無案牘之勞形(古義:形體、軀體今義:形狀,樣子)

2.詞類活用

(1)有仙則名

名詞作動詞,出名,有名

(2)有龍則靈

名詞作動詞,靈驗

(3)苔痕上階綠

方位名詞作動詞,長到

(4)無絲竹之亂耳

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擾亂

(5)無案牘之勞形

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勞累

3.重點實詞

(1)斯是陋室 斯:

(2)談笑有鴻儒 鴻儒:

博學的人

(3)往來無白丁 白丁:

平民,指沒有功名的人

(4)可以調素琴 調:

調弄

素琴:

不加裝飾的琴

(5)無案牘之勞形 案牘:

官府文書

(6)何陋之有 陋:

簡陋

4.文言虛詞

(1)有仙則名

連詞,就

(2)之何陋之有 助詞,賓語前置的標誌(

子獨立性

二、重點句子翻譯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這是簡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簡陋了)。

(2)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苔痕長到階上,使臺階都綠了;草色映入竹簾,使室內染上了青色。

(3)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沒有世俗的樂曲擾亂心境,沒有官府公文勞神傷身。

(4)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說:有什麼簡陋的呢?

三、問題探究

1.文中與“時人莫小池中水,淺處無妨有臥龍”的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2.文中表現作者對自己擺脫了喧囂生活和繁雜公務的欣喜之情的語句是:

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3.“芝蘭之室”,後人常用來喻指賢士居所。文段中的“陋室”以及文中提到的“

諸葛廬(南陽諸葛廬)

”和“

子云亭(西蜀子云亭)

”都稱得上“芝蘭之室”。

4.寫出文中作者認為“陋室不陋”的原因的句子。

惟吾德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5.文章從自然環境、交往人物和生活情趣等方面表現了陋室不陋,請選擇其中一個方面舉例分析。

①“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以自然環境優美表現“陋室不陋”;②“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以往來人物博學表現“陋室不陋”;③“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以生活情趣的高雅表現“陋室不陋”。

四、文章中心

這篇古代“銘”文,透過對陋室的描繪和歌頌,表達了作者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

愛蓮說

周敦頤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知識梳理】

一、重點詞語

1.古今異義

(1)亭亭淨植(古義:豎立 今義:栽種)

(2)宜乎眾矣 (古義:應當 今義:合適,適宜)

2.一詞多義

鮮芳草鮮美 形容詞,鮮豔,讀xiān(

陶後鮮有聞 形容詞,少,讀xiǎn

遠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形容詞,距離長(

香遠益清 動詞,傳得遠

3.詞類活用

(1)不蔓不枝

名詞作動詞,生藤蔓

名詞作動詞,生枝莖

(2)香遠益清

形容詞作動詞,傳得遠

4.重點實詞

(1)可愛者甚蕃 蕃:

(2)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獨:

淤泥:

河溝、池塘裡積存的汙泥

染:

沾染(汙穢)

(3)濯清漣而不妖 濯:

漣:

水波

妖:

過分豔麗

(4)香遠益清 益:

更加

(5)亭亭淨植 亭亭:

聳立的樣子

(6)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褻:

親近而不莊重

5.文言虛詞

(1)之③牡丹之愛 賓語前置的標誌,不譯(

用於主謂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2)出淤泥而不染

錶轉折,卻

(3)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語氣詞

二、重點句子翻譯

(1)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

水中、地上各種草木的花,可愛的很多。

(2)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我則唯獨喜愛蓮——蓮從淤泥裡生長出來,卻不沾染汙穢;它經過清水洗滌,卻不顯得妖豔。

(3)香遠益清,亭亭淨植。

香氣傳得越遠,就越清芬;它筆直潔淨地立在水中。

(4)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只可以從遠處觀賞,卻不能靠近去玩弄啊。

三、問題探究

1.陶淵明“愛菊”和世人“愛牡丹”的原因各是什麼?請用文中語句回答。

陶淵明“愛菊”的原因:花之隱逸者也。世人“愛牡丹”的原因:花之富貴者也。

2.怎樣理解“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作者感慨世人像“我”一樣愛蓮的人很少,也慨嘆生活中保持高潔品質的人太少,含蓄地表達了自己的人生態度。

3.文中語句“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寫出了蓮花的什麼品質?

寫出了蓮花潔身自好,不同流合汙的品質。

4.文末為什麼將前文“菊、牡丹、蓮”的寫作順序改為“菊、蓮、牡丹”?

為了突出作者對當時追名逐利世風的諷刺與批判,深化文章的主旨。

5.《愛蓮說》這篇文章,在做人方面給了我們什麼啟示?

無論環境怎樣,都要保持高潔的品格(操守);要有正確的價值取向,在精神上、人格上保持獨立,不隨波逐流。

四、文章中心

本文透過對蓮花的形象和品質的描寫,歌頌了蓮花堅貞高潔的品格,從而表現了作者潔身自愛的高潔人格,以及對追名逐利的世態的厭惡。

河中石獸

紀昀

滄州南一寺臨河干(gān),山門圮(pǐ)於河,二石獸並沉焉。閱十餘歲,僧募金重修,求二石獸於水中,竟不可得,以為順流下矣。棹(zhào)數小舟,曳(yè)鐵鈀(pá),尋十餘里無跡。

一講學家設帳寺中,聞之笑曰:“爾輩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豈能為暴漲攜之去?乃石性堅重,沙性鬆浮,湮(yān)於沙上,漸沉漸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顛乎?”眾服為確論。

一老河兵聞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當求之於上流。蓋石性堅重,沙性鬆浮,水不能衝石,其反激之力,必於石下迎水處齧沙為坎穴。漸激漸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擲坎穴中。如是再齧(niè),石又再轉。轉轉不已,遂反溯(sù)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顛;求之地中,不更顛乎?”如其言,果得於數里外。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

【知識梳理】

一、重點詞語

1.古今異義

(1)滄州南一寺臨河干(古義:河岸今義:乾燥)

(2)閱十餘歲(古義:經過,經歷今義:閱讀)

(3)求二石獸於水中(古義:尋找今義:請求,要求)

(4)爾輩不能究物理(古義:事物的道理、規律今義:一種學科,物理學)

(5)是非木杮(古義:這今義:表示判斷)

(6)漸沉漸深耳(古義:罷了今義:耳朵)

(7)蓋石性堅重(古義:大概,因為今義:器物上部有遮蔽作用的東西)

(8)但知其一(古義:只今義:錶轉折,但是、卻)

2.一詞多義

去西蜀之去南海 距離(

豈能為暴漲攜之去 離去

如如其言 介詞,按照(

如是再齧 副詞,像

3.詞類活用

(1)棹數小舟

名詞作動詞,劃(船)

(2)豈能為暴漲攜之去

動詞作名詞,洪水

4.重點實詞

(1)滄州南一寺臨河干 臨:

靠近

河干:

河岸

(2)山門圮於河 圮:

倒塌

(3)竟不可得 竟:

終了,最後

(4)曳鐵鈀 曳:

(5)一講學家設帳寺中 設帳:

設館教書

(6)爾輩不能究物理 爾輩:

你們這些人

究:

研究、探求

(7)是非木杮 木杮:

削下來的木片

(8)湮於沙上 湮:

埋沒

(9)眾服為確論 確論:

正確的言論

(10)轉轉不已 已:

停止

(11)遂反溯流逆上矣 遂:

於是

溯流:

逆流

(12)求之下流,固顛 固:

本來

(13)可據理臆斷歟 據:

根據

臆斷:

主觀地判斷

(14)不亦顛乎 顛:

顛倒,錯亂

(15)必於石下迎水處齧沙為坎穴

齧:

咬,這裡是侵蝕、沖刷的意思

坎穴:

坑洞

5.文言虛詞

(1)為必於石下迎水處齧沙為坎穴 成為(

眾服為確論 認為

(2)之其反激之力 結構助詞,相當於“的”(

沿河求之 代詞,指石獸

二、重點句子翻譯

(1)爾輩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豈能為暴漲攜之去?

你們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這(石獸)不是木片,怎麼能被大水帶走呢?

(2)凡河中失石,當求之於上流。

凡是沉沒在河裡的石頭,應當從上游尋找它們。

(3)求之下流,固顛;求之地中,不更顛乎?

到下游尋找石獸,固然荒唐;在原地尋找它們,不是更荒唐嗎?

(4)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

那麼天下的事,只瞭解其一,不瞭解其二的情況太多了,怎麼能(只)根據某個道理就主觀判斷呢?

三、問題探究

1.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內容及包含的道理。

本文記敘了人們尋找石獸的經過及其令人驚訝的結局,而且從中悟出了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據理臆斷”的道理。

2.在尋找石獸的問題上,廟僧和講學家犯了什麼錯誤?為什麼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確的方法?

廟僧和講學家都犯了脫離實際、主觀臆斷的錯誤。老河兵則從實際經驗出發,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確的方法。

3.聯絡原文,用自己的話說說“但知其一,不知其二”中“其一”“其二”的具體內容。

“其一”是指只考慮到石頭和沙子的性質(石頭的特點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點是又輕又松)。“其二”指還需考慮到水的衝擊會淘空石頭下面的沙子,從而讓石頭翻轉,離開原來的位置,朝水流相反的方向移動到上游去。

4.文章中寫到了兩次“笑”,你怎麼理解其中的意味?

講學家的“笑”,是自以為懂得“物理”,笑別人不具備這方面的知識。老河兵的“笑”,則是因為富於實際經驗,笑講學家主觀臆斷。

四、文章中心

這篇說理短文,敘述了三種尋找河中石獸的看法和方法,告訴人們再高深的理論,不能得到實踐的證明,就不是真理。只有經得起實踐檢驗的理論才是正確的。同時也揭示了一個道理:任何事物都不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更不可主觀臆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