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的智慧哲學,對於當下的社會有著非常大的貢獻

成仁標準內設於主體自身,也就決定了無法明確界定,境界主要依靠主體個人直覺體驗,若只在道德領域內主體自修自得,亦與他人無礙。但是,孔子仁道不僅關乎個人道德,道不離人倫日用的現實性,決定了仁道必然還會延擴到社會範圍,即修身以愛人、安百姓。在社會公共領域,個人成仁體驗因人而異,彼此之間自說自話而難能互相信服。

先秦儒家的智慧哲學,對於當下的社會有著非常大的貢獻

為了確立令眾人信服的道德標準,成仁修為的個人體驗標準,勢必會轉化為公共領域中相對統一的外在標準。標準一旦外在化,主體修為工夫與德行,就不再僅僅是個人私事,還具有公共性質與社會責任的意味。

從只靠個人直覺體驗到他人可以耳聞目見,主體追求成仁理想,就不僅是個人自修自得,還要對社會中其他人負責,於是,成仁的評判權也隨之轉移到他人,即主體成仁至聖的標準在人而不在己。

先秦儒家的智慧哲學,對於當下的社會有著非常大的貢獻

中國歷史上自西周即有《逸周書諡法解》,依其行跡而表其功,他人以當事人生前作為或功績而蓋棺定論,給定身後諡號,行由己出而名生於人。

《左傳襄公二十四年》中創制垂法而博施濟眾言立德;拯危除厄,功濟於時而利在千秋謂立功;言得其要理,足傳萬世稱立言。

先秦儒家的智慧哲學,對於當下的社會有著非常大的貢獻

三不朽中,與功業及文言相比,立德之事見仁見智、因時因人標準評價不一。顏回好學樂道,名列七十二賢之首,窮困不足移其志,年僅二十九歲發盡白,孔子贊其為學工夫可至仁,言行語默不違仁,嘆其不幸短命而殤自顏子之後,孔門再無好學者。

管仲其人其事與顏回迥然不同,孔子批評管仲不知禮,卻不計較其小德有虧,以其一匡天下之力、存亡絕續之功而深情讚許其仁。

對主體所建社會功業給予道德標榜,成仁的現實性指向肯定主體社會公德價值,這本是孔子仁道現實性的必然引申。但問題是,個人行為對他人產生是非功過影響,在公共領域內其言行有目共睹,他人有權評議褒貶。

先秦儒家的智慧哲學,對於當下的社會有著非常大的貢獻

然而,個人道德修為是私人領域之事,是非成敗與他人並無甚關涉,他人無從得知主體修為工夫深淺,更無法評議主體修為境界高下。若將主體個人立德私事,也拿到公共領域由他人評議定斷,這實無現實可行性。

兩漢之際,國家以道德標準察舉徵辟人入朝為官,地方官府以孝廉之名向朝廷推舉賢良方正,朝廷派專門人員考察虛實以證真偽。從街頭市井婦孺皆唱舉孝廉,父別居可窺察舉制流弊甚多,不僅於個人道德修為無甚增益,而且在現實富貴利祿誘惑下,導致世風日下,仁義禮法淪為欺世盜名的工具,道德作偽,滋生虛仁假義。

成仁樂道本是主體自覺自願的切實行為,由不得他人勉強,來不得絲毫虛假,若國家以統一標準強力推行,結果只得形同虛設,徒勞無功,不僅與成仁至聖的道德志向相左,更是與儒家以德治國的社會導向相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