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67歲的恭親王奕訢,要在臨死前告誡光緒要遠離小人康有為?

為何67歲的恭親王奕訢,要在臨死前告誡光緒要遠離小人康有為?

1889年5月29日,夜晚正悄悄地吞噬著殘餘的光明,原本就有些悶熱的天氣,讓這個夜晚更加沉鬱。此時的恭親王奕訢氣息奄奄地躺在榻上,無論有沒有準備好,他都要去迎接這最後的時刻了。

他有些放不下自己辛辛苦苦耕耘了一輩子的大清國是,他也有些擔心,害怕後來者會將他所做的一切都毀於一旦。他將前來探望的光緒帝叫到床前,作出了人生中的最後一次叮囑:“聞有廣東舉人主張變法,請皇上慎思,不可輕信小人。”

為何67歲的恭親王奕訢,要在臨死前告誡光緒要遠離小人康有為?

病床前的燭光輕輕地搖著,突然,一陣驚天動地的哭喊,將整個黑夜的平靜都徹底地撕碎了。一代名臣恭親王就這樣在擔憂與不捨中走完了一生,享年67歲。

恭親王奕訢的一生是傳奇精彩的一生,在晚清的政治舞臺上,他曾一度扮演著一個極為重要的角色。那麼就是這樣一位肱股重臣,為何要警惕光緒帝要提防康有為呢?這得從恭親王的一點一滴說起。

為何67歲的恭親王奕訢,要在臨死前告誡光緒要遠離小人康有為?

1833年1月11日的午夜時分,一生啼哭讓時值天命之年的道光皇帝格外欣喜。這個啼哭的娃娃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奕訢,他是道光皇帝的第六個兒子,因為生的天庭飽滿,惹人喜歡。所以道光就給他起名字“奕訢”,“訢”者“欣”也,也蘊含著道光皇帝的歡喜和厚望。

少年時期的奕訢就表現得“生而穎敏”,他記憶力很強,師傅每天交的詩文常常能“少讀而成誦” 。所以十分得到道光皇帝的喜愛,他一度有將奕?作為接班人的意願。在師傅的調教下,奕訢能文能武,不僅精通儒家經典,也是有著一身的好功夫,可以說在當時的諸皇子中無出其右者。

為何67歲的恭親王奕訢,要在臨死前告誡光緒要遠離小人康有為?

奕訢在少年時與皇兄奕詝爭露鋒芒,但是在最後因為道光皇帝覺得奕寧仁孝寬厚,可以讓他身後安心,而奕寧雖然才幹一流,但是鋒芒畢露,德性涵養不足。所以道光留下了著名的“一匣兩諭”,喻中明確指定“皇四子奕詝立為皇太子!”、 “ 皇六子奕訢封為親王!”

道光皇帝特意將奕訢封為親王,而其他皇子均未提及,大概也是為了彌補對奕訢的愧疚吧。後來,咸豐皇帝登基,奕訢也終於被冊封為恭親王。

為何67歲的恭親王奕訢,要在臨死前告誡光緒要遠離小人康有為?

咸豐皇帝雖然給予奕訢名爵、豪宅,還有數不盡的榮華富貴,但是就是不給他參與政事的機會。因為之前爭奪儲君之位,所以權利和利益就一直被擺在了手足親情之上了。

不過,風雲激盪的時局還是給了這位恭親王走上政治舞臺的機會。恰逢南國狼煙遍佈,滿朝文武面對太平軍的熊熊之勢驚慌失措。此時的咸豐皇帝終於想起了他那位文武兼備的弟弟了。所以在1853年,他任命奕訢負責京師防務,對抗即將來犯的太平軍。而後,咸豐又進一步任命奕?為軍機大臣,總攬軍國大計,他出任軍機大臣那一年只有20歲。

為何67歲的恭親王奕訢,要在臨死前告誡光緒要遠離小人康有為?

此時,恭親王算是第一次真正的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奕訢也算是不辱使命,他重組軍機處,一掃之前萎靡不振之勢,然後又迅速撲滅了太平天國的討北軍。但是“飛鳥盡,良弓藏”,咸豐皇帝一方面高興恭親王保衛了京師,另一方面又害怕大權在握的弟弟功高蓋主。所以就找了理由,將奕?重新變回了一個閒散親王。

不久之後,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英法聯軍打進了北京城。咸豐皇帝倉皇北逃至熱河,一時間狼狽不堪。但是他沒有帶上弟弟奕?一起走,而是讓他在京料理殘局。當時的北京城戰火連天,危機四伏,留下其實是極度危險的,從中便可以看出咸豐皇帝用意何為。

為何67歲的恭親王奕訢,要在臨死前告誡光緒要遠離小人康有為?

然而,沒想到奕訢和洋人打交道十分有門道,他與洋人“ 不憚接對 ”,力促和局。雖然是靠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北京條約》來換取的和平,但是在一眾文武看來,奕?就是他們眼中的救世主,因為他保住了北京城,保住了每一個人的官位和榮華富貴。

透過議和,奕訢的政治資本不斷擴張,咸豐皇帝又一次警覺起來。當時一度形成了以奕訢為首的實力集團“京師派”和以肅順為首的實力集團“熱河派”,在咸豐看來,他當然是支援肅順的,因為這是他一手提拔上來的。但是,天有不測風雲,年紀輕輕的咸豐皇帝因為長時間的縱情淫樂,沒來得及大展宏圖就突然病危。

為何67歲的恭親王奕訢,要在臨死前告誡光緒要遠離小人康有為?

1861年3月22日,咸豐皇帝在熱河駕崩,年僅31歲。他將這偌大的江山,留給了他6歲的兒子。咸豐皇帝死後,“京師派”和“熱河派”關係更為緊張,甚至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為了防備奕訢,咸豐皇帝在臨死交代後事時,拒絕攝政王祖制,並且將其排除在顧命大臣之列。

但是,時勢造英雄啊!歷史註定了需要奕?登臺。1861年11月,震驚中外,而且影響了整個大清國勢走向的“辛酉政變”爆發。慈禧太后聯合奕?,將整個肅順集團摧毀,一舉改變了大清的權力中樞結構。

為何67歲的恭親王奕訢,要在臨死前告誡光緒要遠離小人康有為?

辛酉政變後,“ 恭親王奕訢著授為議政王,在軍機處行走 ”,外加上他之前就已經掌管的總理衙門。此時的他,已經走到了權力的巔峰。於是在他的積極推動下,規模浩大,影響深遠的洋務運動興起。

他將總理衙門改成了總覽“新政”,包羅永珍的洋務衙門,一舉使其從外交部門變成了權力中樞。奕訢在內得到了重權,在外又受到了列強的扶植和支援。在辛酉政變後,侵略者們都十分高興,因為奕?的上臺將會使他們的侵略之路少了許多麻煩,也會讓他們更容易攫取在華利益。

為何67歲的恭親王奕訢,要在臨死前告誡光緒要遠離小人康有為?

這個被人嘲諷為“鬼子六”的恭親王,也的確在和洋人的交流中鬼點子眾多,但基本都是靠犧牲國家利益來換得一時的安穩。他自己就曾經說過:“換約以來,事事皆推誠相待”。但是這裡的推誠根本不是雙方的推心置腹,而是中國單方面地把自己的東西拿給人家,把人家搶劫犯當成座上賓。

雖然奕訢媚外,親近列強,但是也不能就此否定奕?的功勞業績,他畢竟也是為晚清的改革和中興作出了巨大貢獻。洋務運動也是成就了中國近代化歷程上的多個第一,在這其中,恭親王奕訢都是功不可沒的。

後來,奕訢和慈禧的矛盾愈演愈烈,終於鐵帽子王也沒有戰勝慈禧,終於在1884年甲申易樞。在此之後,這位敢跟慈禧叫板“臣是先皇第六子,你能革我職,不能革我皇子 !”的恭親王,再一次跌入人生的谷底,從此賦閒達十年之久。

奕訢和慈禧共謀國事20餘年,他深知這個皇嫂的野心之大,嗜權如命,所以他在被罷黜後,悲觀至極,發出了我大清要亡於方家園的驚呼。

為何67歲的恭親王奕訢,要在臨死前告誡光緒要遠離小人康有為?

1894年,甲午海戰讓無數人為之辛苦奮鬥了30餘年的洋務運動宣告破產,那一刻,奕訢更是痛心疾首,不能自已。這比他當年被罷免一切職位的時候 ,還要讓悲痛萬分。他不惜以出賣國家利益,在洋人面前唯唯諾諾而換來的洋務發展,竟然如此不堪一擊,這讓他真的難以接受。但是,事已至此,他也是無力迴天了。可他仍然對國家的發展抱有極大的責任感,因為這都是他們家的江山。

甲午海戰之後,維新變法的思潮不斷醞釀。而身為穩健的政治派,奕訢斷然不能接受康梁他們改變國家政治體制的激進改革做法。他對君主立憲制十分牴觸,而且對康有為本身的為人之道也是十分不滿,這是他阻撓康有為的根本原因。但是值得關注的是,對於一些不動搖國本的改革,他也並不是都全部否定,所以他並非全然的阻斷新政,而是不信任康有為。

為何67歲的恭親王奕訢,要在臨死前告誡光緒要遠離小人康有為?

奕?告訴光緒皇帝,大清王朝確實有些地方需要改革,但只能是在既有體制之下的改革,不能涉及根本,否則將會使國家崩壞,亂作一團。他在彌留之際留下遺折“伏願我皇上敬天法祖,保泰持盈,首重尊養慈闈,以隆聖治,況值強鄰環伺,諸切隱憂,尤宜經武整軍;力圖自強之策。至於用人行政,伏望恪遵成憲,維繫人心,與二三大臣,維懷永圖。”

奕?死後僅僅13天,光緒皇帝就迫不及待地頒佈了實施新法的昭告,可憐的奕?用自己一生的政治經驗也沒能說服光緒。

為何67歲的恭親王奕訢,要在臨死前告誡光緒要遠離小人康有為?

最後,改革在血腥中倉促落幕,奕?最擔心的內鬥爭權還是來了。後來的晚清朝政更是一片混亂,大清在風雨漂泊中慢慢走向了自己的墳墓。

奕?作為晚清帝國的重要支柱,為了支撐大清,他有過豐功,也有過大錯。是非曲直,每個人心中都自有定數。

為何67歲的恭親王奕訢,要在臨死前告誡光緒要遠離小人康有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