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在海外天價回購文物,一邊又不承認民間藏品,意欲何為?

先給大家講一個真實的故事。2020年夏初之時,法國Beaussant Lefèvre拍賣行,準備拍賣兩卷《永樂大典》嘉靖手抄本,你是否覺得老外研究中國文化比較透徹,經營拍賣也比較成熟,所以能發揮拍品的最大價值?

扯淡,拍賣行根本不瞭解這兩卷《永樂大典》的意義,在對外宣傳中,隨便複製貼上網上的一段介紹,然後僅僅給出5000~8000歐元的估價,參考的是香港的一次拍賣紀錄(民國時期的永樂大典)。

你看,一次撿大漏的機會來了!可萬萬沒想到,中國人自己來了一波迷幻的操作。

一邊在海外天價回購文物,一邊又不承認民間藏品,意欲何為?

在預展的時候,就有一大波華人表示了強烈的興趣,應該讓幕後法國賣家意識到價格絕對“低估了”。7月7日拍賣開始當天,不少看熱鬧的當地人湧入這個小小的會場。而巴黎的華人圈、國內的收藏家開始打爆現場電話(透過電話競拍),不到10秒鐘時間,計數器上的數字就從5000歐元飆升到10萬歐元。

一路競價,竟漲到了450萬歐元。此時,現場還剩下三位女性競拍人,她們都是幫幕後的老闆競拍,一位中年華人女性說的一口流利的法語,很明顯是幫法國老闆舉牌,另外兩位年輕姑娘說的中文,是幫國內的老闆舉牌。

看到這裡大家應該明白了,中年華人女性顯然是“託”,就是為了將價格哄抬到更高,果然,當最後價格被其中一位白衣女孩叫到640萬歐元的時候,中年華人女性馬上安靜下來,應該是達到了心理預期。隨後落錘成交,拍下兩卷《永樂大典》的白衣女孩迅速退場。

一邊在海外天價回購文物,一邊又不承認民間藏品,意欲何為?

網友“一隻雪兔”當時在法國正好觀看了此次拍賣,所以瞭解完整的過程。當她分享出來後,有人表示:“雖說把這麼珍貴的文物拍回國是好事,但可惜了,錢都被法國人賺走,這拍賣行也太黑了。”

然後她回覆得很精闢:“還真不能怪法國拍賣行,從頭到尾都是中國人自己在瘋狂哄抬價格,本來幾千歐元就能搞定的事情,硬生生哄抬到640萬歐元,加上佣金總共812。8萬歐元 (當時約合6438萬元人民幣)成交,只能說有錢任性!”

外國人當年把我們的文物搶走,如今又用這些文物進行“二次掠奪”,從中國人手裡賺到了天量的金錢。本來,可以用更好的方式把這些文物拿回來,可惜的是,國內有一批“暴發戶”,似乎對天價回購更加熱衷。

一邊在海外天價回購文物,一邊又不承認民間藏品,意欲何為?

不知何時,“海外迴流”成為當下收藏界的主流,國內有實力的收藏家,都以在國外天價買到文物為豪,價格低了還不行,“面子”上過不去。網上一直有個說法,說外國人故意炒高文物價格,割中國富豪的韭菜,這的確是存在的,但馬未都說過,造成這種現象的最大原因,其實是中國人自己。

馬未都曾不無感嘆地說道:“國人是內鬥內行,在國外競拍文物本來都有一個共同的目的,但大家誰也不服誰,都想在面子上爭一個高下,使勁哄抬價格就是為了那點臉皮,結果讓老外笑呵呵的數錢數到手抽筋!”

後果就是,一些本來藝術價值不高的文物,也被中國人自己炒成了天價,最有名的就是那幾個“水龍頭”。反觀日本,他們當年也有很多文物流失出去,但回購文物的流程就非常理性。

日本特地弄了個“商社制度”,只派一個人去海外回購文物,自己人絕不在國外自相搏殺,等把文物以一個理性的價格買回來後,再在國內自行競拍,這就杜絕了利潤大頭被外國人賺走!

一邊在海外天價回購文物,一邊又不承認民間藏品,意欲何為?

又有人說了,富豪們喜歡“燒錢”那是他們的事,我們何必閒操心。理是這麼個理,但不知何時,中國的收藏界出現了一種神奇的論調:“真東西都在國外,都在大型拍賣行,國內民間的古董文物全都是假貨!”

那些商業鑑寶專家們,鑑定一件藏品的真假,尤其是大名頭的精品,很少再從藏品的工藝、包漿、痕跡等地方著手,而是用奇葩的理由來否決。

“你這東西不是傳承有序、名家舊藏的啊!拿不出來證據,那就別想得到承認了。”

那對老外的東西怎麼就趨之若鶩呢?噢,原來他們在100多年前從中國搶走文物,然後留到現在就叫“傳承有序”,被某個外國大收藏家珍藏多年,那就叫“名家舊藏”。

一邊在海外天價回購文物,一邊又不承認民間藏品,意欲何為?

但問題是,這些“傳承證據”最多也只有近百來年的歷史,要是一件唐代、宋代的文物,前面還有幾百上千年的歷史,證據哪裡來的呢?沒人敢說!因為老外的標準就是“權威”。

中國的文物要靠老外來定“標準”,說出來好笑,但其實那些人不傻,這裡面有個重要的邏輯!

近幾十年來隨著經濟的高速增長,中國全面大開發,加上盜墓的猖獗,出土的文物可謂天量。這些文物流到了國外就能“洗白”,不管是編個“傳承有序”的故事,還是套上“名家舊藏”的噱頭,它們表面都鍍上了一層“合法”的外衣。

有了這層外衣,就可以肆無忌憚地進行他們的“金錢遊戲”,反觀存在於民間的大量文物,大家心裡都知道,但一方面是目前得不到承認,一方面也是專家鑑定水平的大幅度降低,導致一直處在一個“有價無市”的尷尬局面。

一邊在海外天價回購文物,一邊又不承認民間藏品,意欲何為?

文博界有領導曾經說過:“我知道民間現在有很多珍貴文物的存在,但鑑於目前難以辨別持有文物的收藏者是否直接參與犯罪,所以絕不能開‘允許交易’的口子,因為這樣會導致文物犯罪的機率大幅度提升。”

國家文物局三令五申“要讓民間文物活起來”,但很明顯,在一些阻礙下困難重重。人們如果想從真正意義上把一件古董文物保護好、利用好、傳承好,就要給予那些民間文物確切的“身份”,打擊文物犯罪但不能“誤傷”真正保護文物的民間藏家。

文物缺少認證,就會大量流失,這是過去幾十年給我們帶來的慘痛教訓,如今的收藏界混亂不堪,沒有“標準”沒有“次序”,碌碌無為混日子的專家,無處不在的造假販子和騙子,都在讓收藏界的信譽變得岌岌可危。相信隨著文博行業的自身革新,以後這個局面會逐漸變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