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接受蠻夷朝貢真的是“賠本賺吆喝”嗎?

中國曆代王朝,都一直是東亞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具有極強的向心力。所以自隋唐以來一千多年,一直吸引了海外“四夷”前來朝貢,誕生了獨特的中國古代對外交流體系——“朝貢體系”。而隨著“朝貢”而附加的,則是一系列商貿交易活動。而一直以來,受一些“網文”影響,大眾普遍認為中原王朝接受四夷朝貢是充當冤大頭的角色,四夷隨便進獻一點不值一提的土特產,便能獲得數十倍的賞賜。然而真的是如此嗎?由於明代之前的朝貢記錄不大完全,今天我們就主要來淺析一下明代的“朝貢”。

古代接受蠻夷朝貢真的是“賠本賺吆喝”嗎?

說起我國古代朝貢貿易,最初起源已不得知,只知覓跡於隋唐,起制於兩宋,極盛於大明。很多人都認為這就是一樁冤大頭的賠本生意,番國小邦僅需進獻些許方物,我國朝廷就要回饋大筆的賞賜以維護天朝上邦的“臉面”。

通俗易懂的意思就是“花錢買小弟”,還美其名曰:“統一四海,萬國欣仰。八方來貢,萬國來朝。”人家住宿全免,供你吃喝,供你玩賞,來了一趟還有錢拿。缺心眼的人才不搶著來,是吧?那歷史事實果真如此嗎?還真是,但並不全是,準確來說是於明一代不全是如此。

其實明代人不傻,知道這賠本生意做多了,自己豈不是虧大發了,對跟隨自己的小弟是要打點一下,但也不是任由他們坑大哥的是吧?

古代接受蠻夷朝貢真的是“賠本賺吆喝”嗎?

據《太祖實錄卷七十六》記載了朱元璋在位時,洪武五年的一件朝貢事:

“甲午,先是上以高麗貢獻使者往來煩數,遣故元樞密使延安答裡使高麗諭意,且以紗羅文綺賜其王顓。至是,顓遣其門下贊成事姜仁裕上表謝恩,貢馬十七匹,並錦囊弓矢,金鞍及人參等物。”

王氏朝鮮進貢過於頻繁,朱元璋心想不能再這麼任由這幫人天天獻殷勤,非奸即盜做得也太明顯了點,所以事後朱元璋改了改規矩。當時洪武皇帝這麼和中書省臣說的:

“曩因高麗貢獻煩數,故遣延安答裡往諭此意。今一歲之間,貢獻數至,既困弊其民,而使涉海道路艱險,如洪師範歸國蹈覆溺之患。幸有得免者能歸言其故,不然豈不致疑夫。古者諸侯之於天子,比年一小聘,三年一大聘。若九州之外蕃邦遠國,則惟世見而已其所貢獻亦無過侈之物。今高麗去中國稍近,人知經史文物禮樂,略似中國非他邦之比,宜令遵三年一聘之禮或比年一來,所貢方物止以所產之布十匹足矣。毋令過多,中書其以朕意諭之。占城,安南,西洋瑣裡,爪哇,渤尼,三佛齊,暹羅斛,真臘等國新附遠邦,凡來朝者亦明告以朕意。”——《太祖實錄卷七十六》。

這句話的意思說得十分體面,意思就是之前高麗進貢獻物太過頻繁,一是勞民傷財,二是來往道路還十分兇險,我老朱還是十分體恤他國難處的,雖然古時候的諸侯朝天子的規矩是每年一次小聘之禮,三年還要一次大聘之禮。高麗距離中國這麼近,禮俗文化還頗有相似都如此困難,那其他諸國就更不用說了,那就體諒體諒改成三年一聘或者每年來來隨便帶點小禮品就行了。

說是這麼說,心裡面咋想的繞個彎就能猜出來。減少貢獻次數,那就能少貼點錢。把每年的小聘之禮改成純粹的進貢,那就不是正規的聘禮,便可不用回賜大量的賞賜。還能白進點東西。說白了就是洪武帝藉著體恤他國的名由,讓這些小蛐蛐少來討東西。

在控制番國諸邦以及土司朝貢次數的同時,還不算太傻的明人也時常在賞賜中注水。比如據《太宗實錄卷二十九》記載,光是永樂二年這年裡,

“遣內官張勤等,頒賜麓川緬甸二宣慰使司及孟養府土官思行發等彩幣紗羅等物”。“朝鮮國王李芳遠,遣陪臣閔無疾貢金銀器皿方物,賜鈔及文綺。”

“琉球國山北王攀安知,遣使亞都結制等貢方物,賜錢鈔文綺彩幣。”

“罕東衛指揮僉事鎖南吉剌恩同兄答力襲等十六人貢馬,命答力襲為本衛指揮使頭目奴奴為指揮僉事各賜冠帶鈔幣。”

其實根據記載在朝貢往來當中,絕大多數使臣能得到的賞賜無非是鈔幣、襲衣、紗羅、文綺、彩幣、冠帶、彩絹、綺帛等物件。

古代接受蠻夷朝貢真的是“賠本賺吆喝”嗎?

其中鈔幣和彩幣是紙鈔,其他都屬於布料和衣服類。就這,一個使臣也才只能得一到兩種賞賜,還不能都發一遍。況且兩種以上賞賜還是鈔布混合搭配著賞賜。大明的寶鈔價值幾許,各位讀者君可以去查查,保證連擦屁股都嫌太軟。

小邦進貢的是上好的藥材,金銀器,然後上朝回贈一些無所大用的布料和一堆不知道在哪才能用出去的大明紙鈔。這筆賬算下來,說明朝吃虧那就有點不客觀了。

而在對一些特殊情況,比如自願進貢或者是貢物價值大,亦或是番邦等地或者大明自己需要某些物資的情況下,大明朝廷才會做一點不同的處理。

《太宗實錄》載:“安定衛指揮朵兒只束等來朝,自陳願納差發馬五百匹,命河州衛指揮僉事康壽往受之。壽言:必裡,罕東等衛所納馬,其直皆河州軍民運茶與之。今安定衛遙遠,運恭甚難,請給布絹為便。上曰:諸番市馬皆用茶,給著為令。今安定衛來朝之初,自願納馬,其意可嘉,姑以布給之後仍以茶為直。

於是,“上馬給絹二匹布二匹,中馬絹一匹布二匹,下馬絹一匹布一匹。” 而朵兒只束就算自願不遠千里朝貢,還願納馬匹,裝窮裝習慣的大明朝也只是計直給賞,什麼馬該多少價就是多少價,你可能會小賺,但我永遠不會虧,皮得不談了嘛。要不是看在你這次誠心誠意,我還是用茶和你換,以後照舊。

綜上就是朝貢貿易背後的部分故事,此文此例並不是以區域性和片面的案例去駁斥宏觀的大歷史框架。其實如今單方面的去看待朝貢貿易體系,他確實是一項古代的面子工程,但這種面子工程是需要某種東西去強行維持的,那就是國力。

不管是經濟,文化,軍事,科技能力,如果國力漸弱無法震懾周邊諸國番邦,他們又怎會不遠此行來此進行朝貢呢?有利可圖嗎?還真不是,正是因為明朝政府的糊弄了事,才導致明代後期的朝貢變成了使團與沿途市商的貿易順便朝貢的敷衍。

“今諸夷所進貢方物,僅有其名耳,大都草率不堪。而朝廷所賜繒、帛、靴帽之屬尤極不堪。”別人進貢本國的特產寶物,而朝廷回贈一些不值錢的紡織品,就連這些紡織品,還質量堪憂。。。

看完這些,你還認為咱們是在打腫臉充胖子當冤大頭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