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口云云的“消費主義”,到底是個啥?

歷史的車輪碾過,消費主義,也從一個貶義詞,靜悄悄的銳變為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

這是很多人沒想到的。

褒貶不一的背後,有不少人都很疑惑,所謂的“消費主義”,到底是個啥?

對於消費主義的定義,西方經濟學與馬克思主義學派是兩大主流學派,但他們所看認識到的本質都是相通的。

新古典經濟學以消費者的消費需要和消費偏好為理論基礎,認為人們根據自己的真實需要而主動選擇對產品的需求和消費,以此提出了“欲求經濟學”的理論:

眾口云云的“消費主義”,到底是個啥?

欲求經濟學研究的核心要點在於,人們對產品的需求和消費不是真實的、自願的和主動的,而是虛假的+脅迫的和被動的。

很簡單的說,消費來自於外界驅使的慾望。

比如你想口渴了,也許會去買喜茶,不是覺得喜茶會有多好喝,而是覺得現在怎麼這麼火,到處都在買、全網都在討論、身邊人都在買——我也買一杯嚐嚐唄,這就是“慾望驅使”。

馬克思主義學派提出了更加有意思的說法,叫“商品拜物教”。

這個名詞的含義是——你購買商品只是手段,真正愉悅自己才是目的; 也就是說,消費的核心取決於購買行為,是否能夠達到令你滿意的效果。

眾口云云的“消費主義”,到底是個啥?

這個說法與鮑德里亞的“支付差別溢價”有相通之處,也就是消費者為了享受差別等觀念,而支付的數額。

這個能夠營造差別的東西,說白了,就是商品的符號價值。

博德里亞曾經認為,商品價值具有四個層次:使用價值、交換價值,象徵交換價值、符號價值。

前兩個價值,固然是馬克思和邊際學派的核心思想。但商品的符號價值,反而成了新消費時代的重要標籤。

我們購買星巴克咖啡是為了提神嗎——如果說普通咖啡是為了提神,但是拍在朋友圈的星巴克咖啡絕逼不是。

你是為了告訴大家,你們在辛苦工作的時候,我正在享受小布爾喬亞的生活。

眾口云云的“消費主義”,到底是個啥?

我們購買LV的包包,是因為它很結實耐用嗎?

你是為了在朋友面前炫耀,我買的是維密們的生活方式。

當我們還在衡量商品使用價值的時候,狡猾的商人已經提前擷取了價值符號,並把它編織到消費主義的金縷衣中,讓你心甘情願的支付著品牌溢價。

不可否認,在這個消費主義盛行的時代中,不畏浮雲遮望眼的人太少,因為“買買買”而產生的焦慮感,也越來越多。

有人舉得,消費主義讓自己貧窮,有人覺得,消費主義讓自己感覺卑微。總之,在商家與消費者的反覆博弈中,每個人的感受是不同的,有人哭,有人笑。

身在時代洪流中的我們,可以在順應時代的同時,避免被消費主義所裹挾嗎?

不能,這是時代的趨勢,經濟在發展,消費主義不會垮崩。

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正確認識“消費主義”,從而去適應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