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文化美學巔峰之後,我們為什麼喜歡上大紅大綠?

宋代文化巔峰之後,我們好像忘記了如何審美。畫家吳冠中先生曾經說過:“今天中國的文盲不多了,但美盲很多。”

一、大紅大綠

吉林大學教授也曾在2018年畢業典禮上發表過這樣的演講:

“看看我們的校園裡,許多男同學穿著一條大短褲,露著帶毛的雙腿,穿一雙拖鞋,身披莊嚴的畢業禮服滿校園逛。你們覺得美嗎?

今天,走在世界上任何地方,判斷一個人是否是中國人的標準,基本上就是服飾與行為。

相對於其他亞洲人,中國人的服裝搭配比如衣褲、鞋帽、鞋襪等的搭配基本是不合體的,遠遠一看便知道是中國人。”

我們的中華文化有著深厚的底蘊和根基,值得我們去尋找、品讀、學習。可是現在,對美的麻木、對實用性的追求、美學教育的缺失,使我們漸漸失去了審美能力。

四川省安嶽縣有一尊石窟佛像,原本神態悲憫安詳,整體造型兼具唐代之渾厚和宋代之精美。當地信佛的村民,卻嫌棄佛像老舊,給塗上了油漆,滿山的佛像,變得廉價感十足。

他們懷著對修護文物的熱情,有著滿滿的心意,卻唯獨缺乏對藝術的審美。

太多國人的審美,還停留在“紅紅綠綠的多喜氣”、“金燦燦的就是好”。

這是已經多次改版和設計的小學課本,有人吐槽比30年前更醜了,作為對比,日本的小學教科書已經美成了繪本。

二、招牌

前幾天,有網友發帖吐槽:上海常德路的店鋪,招牌全被換成了黑底白字。

搭配上路邊一排整齊的小白花,好好的麵館簡直變成了“靈堂style”。大晚上的想進去吃一碗正宗老上海黃魚面,估計都要鼓起巨大的勇氣。有人戲稱:只要審美夠獨特,天天都是清明節。

被太多市民吐槽後,一夜之間,這條街道已經被責令整改。不過,整改後的樣子,我們也不敢有太多的期待。畢竟,中國隨處可見的招牌,常常是醜得整整齊齊。

配色不是瘮人的黑底白字,就是像番茄炒蛋一樣的紅配黃。又或者飽和度極高、十分辣眼睛的大黃大綠。

對比之下,其他城市的街頭招牌簡直美哭了。比如蘊含著濃濃煙火氣息的香港街頭,霓虹閃爍的招牌成了拍夜景最好的取景地;比如繁華張揚的東京街頭,亂中有序的招牌中暗藏著經典的朋克美學;比如紐約時代廣場特立獨行的燈紅酒綠,無論白天夜晚都給人以美的享受。

前段時間,一條關於新版《倚天屠龍記》的微博上了熱搜。

有人從靈魂深處發出了迷惑:“最近古裝劇的妝發到底是怎麼回事?從不覺得自己是臉盲,直到看到這張新倚天照片。張無忌的老婆們長得一模一樣也就罷了,張無忌和他的老婆們長得也是一模一樣。”

現在的國產古裝劇,全都是清一色的韓式平眉大眼睛斬男色唇釉。

沒有古代美人的韻味也就罷了,千篇一律的流水線妝容實在讓觀眾無法不跳戲。

我們的童年,還有製作精良的87版《紅樓夢》、《仙劍奇俠傳》、《大明宮詞》可以看。而現在的小孩到底做錯了什麼,要讓他們從小看著這樣的電視劇長大……

說到小孩,之前,北京大觀園的魔幻蠟像也是把小孩們給嚇哭了。

三、精緻與認真

中國式審美,曾經真的美過。我們的祖先焚香飲茶,插花制香,既美麗又浪漫。恐海棠睡去便燒紅燭,懂得體會畫船聽雨眠,懂得欣賞微雨燕雙飛。

“人面含魚的彩陶盆,古色斑斕的青銅器,琳琅滿目的漢代工藝品,秀骨清像的北朝雕塑;筆走龍蛇的晉唐書法,道不盡說不完的宋元山水,還有那些著名的詩人作家。”

而民國時期的廣告排版水平,也是令人忍不住驚歎。連大作家魯迅也是個被耽誤的設計師。

之前被群嘲的河北天子酒店和濟南“佛跳牆”,和“飛天之吻”如出一轍。

還有宜賓的五糧液、白洋淀的金鰲、陽澄湖的大閘蟹……中國式審美是“草木敷榮,不待丹碌之彩。雲雪飄揚,不待粉鉛而白”的色彩美學,是“由隱而顯,由虛而實”的構圖意境,是“雖為人作,宛自天開”的巧思妙築,是“明月停輝、風竹駐影”的嫻靜清雅,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寂靜深遠!

意境悠遠、平淡天真的宋瓷代表著中國陶瓷的最高成就,以簡潔流暢的線條和澄淨優雅的釉色傳遞出中國傳統的生活美學。

“獨運墨而五色具”的中國繪畫,採用單一墨色創造獨特的文化意境,由隱而顯,由虛而實” ,意境深遠!

不用一釘的中國建築透過多樣化的院落方式,構築出或富麗、或素雅的空間感受。園林是建築藝術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中國美學思想的集大成體現者。

四、美學巔峰

宋代美學則是整個中華美學代表。正如陳寅恪先生對趙宋藝術的稱頌: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

因而宋代的文化藝術是批次性的輸出,文化人物們的藝術貢獻不僅僅是單項的領域。譬如人見人愛的蘇軾,詩詞書畫樣樣全,歐陽修,辛棄疾雖為武將,卻不失文人風度,一來帶得了兵打得了仗,二來作詞能力也不在蘇軾之下。

唐代詩畫的韻味壯美雄渾,到了宋代,唐韻逐漸淡化,取而代之以含蓄、內斂、和諧、靜謐的感受發展。

宋之書法造詣自上而下也是傳承頗深,上有徽宗個性化字型瘦金體的出現,下有蔡、蘇、黃、米四大家的書法藝術成就,蘇軾的《寒食帖》中見他真性情,被列為三大行書之首。

宋代繪畫美,簡單、含蓄、謙卑、輕柔、空靈,在困頓中浪漫,在缺憾中稱讚,山川,花鳥全然獨具生命價值,《清明上河圖》和《千里江山圖》便是宋代繪畫造詣最好的解釋,觀畫同時,身陷其中,不可自拔,人畫相通,此時此刻就達到了領悟宋代藝術的最高境界。

說宋代詞美,畫美,又不得不兼顧其宋代瓷器的美。作為愛茶之人,對於茶具的講究更是不在話下,一套瓷器帶來的美感,更加豐富了喝茶的韻味。用俗話講這是“講究”,高雅一點稱之“有品位”。

宋代瓷器的美是質樸的,與唐三彩的花花綠綠相比,“提純”是宋的特色,這種大道至簡,返璞歸真的風格,實在是讓人心曠神怡。

愛瓷器的人且細細觀看“汝窯”瓷器:點點青色,點點藍,點點粉色,點點紫。用徽宗的“雨過天晴”命名最貼切不過,好一個雨後氤氳的朦朧美,這是一種萬物折射雨後陽光美感。或是看定窯的白瓷,更是簡潔得如處子般純真,不施粉黛,僅以紋樣裝飾,靜謐之中似乎有含苞待放之勢,思來想去,好像能用曇花一現這種美感形容,豈不美哉。

宋的美感,是全面的,私認為它既然是內斂細膩展示,透過精心雕琢,看美的眼睛就要溫柔許多。

如果藝術只是上層人士的消遣和愛好,那麼藝術就會變得狹隘。可是宋的藝術自上而下的蔓延,從深宮中推廣到鄉野間,世俗化和平民化的特色就把這些細膩的美展示得更加豐富多樣。

這一點可在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序》中看到:輦轂之下,太平日久,人物繁阜。垂髫之童,但習鼓舞;班白之老,不識干戈。時節相歡,各有觀賞……舉目則青樓畫閣,繡戶珠簾,雕車競駐於天街,寶馬爭馳於御路,金翠耀目,羅綺飄香。新聲巧笑於柳陌花衢,按管調絃於茶坊酒肆。八荒爭湊,萬國鹹通。集四海之珍奇,皆歸市易;會寰區之異味,悉在庖廚。花光滿路,何限春遊;簫鼓喧空,幾家夜宴。伎巧則驚人耳目,侈奢則長人精神。

這便是城市大眾通俗文化美感的的盛世狂歡。觀宋代美術好似進入一個大的藝術博物館,這個博物館可以是寂靜的,彷彿置身山水之間,一切都變得緩慢了,時間慢了,步履也輕盈了,感受最深的是一種雅緻。但是它似乎又帶著某種喧囂,有點晨間剛剛在山水間洗禮,晌午又隨著《清明上河圖》的人物竄動回鬧市中的感覺,嚐到了人間煙火的味道,謂俗又非厭俗。

這麼豐富多彩的藝術衝擊,宋代美學在各個領域的輝煌成就,都足以讓世人頂禮膜拜。我在想,既然宋的美並非高不可攀,為何不將此藏納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知當下的社會,太過浮躁和心急,走得太快也就錯過了許多美好的事物。

人活一世,某些人生境界難以參透的時候,不妨停下來觀其美好。愛詞者讀讀宋詞,看看一千多年前的曲子和當下的曲子有何不同,雖然宋詞的大部分音律已經遺失,但是歌詞卻保留至今。

讀宋詞的古韻味和當代歌詞的白話感差別隨著而來,譬如當你在吟誦“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時,卻不由自主地唱了起來,朗朗上口又不失風雅,這種感覺太妙了。

愛畫之人,凝視著一幅圖,這山川花鳥,動人非凡,眼睛也不再想從畫上移動到手機上,這不也是一樁美的享受嗎?花上百文錢,買上一套有著宋美學韻味的瓷器,且不管它是真是假,是不是古董有收藏價值,剔除滿身功利心,只看茶水在晶瑩的器皿中盪漾出絲絲漣漪,豈不快哉。

這些個閒情逸致是人生不可或缺的部分,走得慢一點,緩一步,讓心沉下來,私認為配合宋的美學,雅俗共賞之間,可觀自在,識得自我,也能成就自我。我們不管這叫附庸風雅,也不會稱之為做作,總覺得這是一種禪宗的意味在裡面,在靜謐裡悟道,又或是在鬧市中超越。

這種趙宋的美感顯現方式,似乎和人生境界有了聯絡。宋代美學是雅俗共賞的,宋代計程車人們也就領悟到了雅俗之辨不在於外在形貌,而在於內在心境,因而他們的活法就是採取現身於塵間,俯仰於世俗的生活態度。

這一點的確就是我們要追求的超脫境界,按照東坡先生的說法:凡物皆有可觀,苟有可觀,皆有可樂,非必怪奇瑰麗者也。

是此,既然左腳踏進了宋代的雅緻美學,右腳也涉足在了宋代的世俗美學。我們怎麼就全部忘記了,只剩下大紅大綠、金光閃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