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分鐘看完“杯子”的進化史!

“杯”字的形成,起源於“抔”字,是雙手合捧的意思,正如杯子的功能,捧水盛物。

數千年來,中國人的杯子發生了無數變化,每一次變化,也展現著那一時期的文化和社會風俗背景。

第一個階段:橢圓形的耳杯

最早的杯子是橢圓形的,兩側有耳,又名耳杯,雙手持耳捧起來用。

商周時飲酒的酒杯叫觚,青銅材質,有耳有把,後來一直到漢代,雖然杯子的材質經歷過無數次變化,但整體形制,依然保持著耳杯形式。

3分鐘看完“杯子”的進化史!

漢代漆杯

漢代漆杯

3分鐘看完“杯子”的進化史!

漢代漆杯

漢代漆杯

第二個階段:廣口瓷杯

唐代以後,中國製瓷工藝達到完美,漆器杯子逐漸被瓷杯子取代,由於瓷器是透過拉制成型的,因而耳杯的形制就不適合了,杯子變成了圓形。

此外,伴隨著漢代茶文化在唐朝的崛起和興盛,不管是功能上,還是裝飾上,杯子都和茶藝結下了不可分離的緣分。

3分鐘看完“杯子”的進化史!

最早出現的瓷杯是青瓷杯,後來才發展出白瓷杯,也是這一時期,形成了中國最早“南青北白”的瓷器格局。

順帶一提,當時白瓷在民間廣受喜愛,但實際上並沒有被上層社會接納,白瓷真正進入上層社會已經是元代了。

3分鐘看完“杯子”的進化史!

唐代邢窯茶碗

唐代邢窯茶碗

當時為了喝茶方便,杯子都是廣口的,而且很大,反而更像碗。

不過,瓷器導熱性很好,為了不燙手,大家就在杯子下面加了一個托盤,從此杯子多了一個親密的伴侶,這也是後世三才蓋碗的前身了。

3分鐘看完“杯子”的進化史!

有意思的是,自從杯子放棄了“耳”的設計之後,一直到清朝,瓷杯都沒有考慮增加把手的功能,直到晚清,西方的馬克杯傳入中國,才有了我們今天常見的瓷杯。

另外,唐代倒是發展出了另一種握持方式,就是把杯子的底做高,做成足,也起到了把手的功能,就是高足杯。

3分鐘看完“杯子”的進化史!

不得不說,唐朝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強盛了朝代之一,為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萌芽提供了沃土,是很多文化藝術形式的成型時期。

第三個階段:為茶藝服務的小巧杯盞

宋代,中國的制瓷工藝達到頂峰,發展出了六大瓷窯體系,杯子的製作工藝也水漲船高。

為了迎合宋代點茶鬥茶的風尚,杯子不為喝茶,而是更加註重賞茶,於是黑釉小巧的茶盞出現了。

3分鐘看完“杯子”的進化史!

宋徽宗曾特地寫過一篇《大觀茶論》,其中有句“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就是講茶盞的地位。

3分鐘看完“杯子”的進化史!

宋汝窯天青釉碗

宋汝窯天青釉碗

相比較唐代以前的廣口大茶杯,茶盞的口略微收束,杯身圓潤小巧,十分適合握持。

我們今天常說的建盞,就是這一時期茶杯藝術的集大成之作。

3分鐘看完“杯子”的進化史!

不過,好玩的是,茶藝發展到明代,炒茶工藝進一步發展,原本粗糙的鬥茶點茶被淘汰,茶藝又迴歸到泡茶的方式,適合品鑑茶湯色的白瓷又火了。

這算不算風水輪流轉呢?

3分鐘看完“杯子”的進化史!

伴隨著白瓷杯的崛起,景德鎮崛起了,並引領了中國後世數百年的瓷器審美風尚。

第四個階段:比茶杯更小巧的酒杯

明代算是杯子形制的一大分水嶺,酒杯、茶杯、飯碗,各種器皿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茶杯開始比碗小了,酒杯開始比茶杯小了。

酒杯越來越小,其實是受酒蒸餾技術進步影響的。

明代普及了蒸餾酒技術,因為酒精度上去了,再用過去口徑十幾釐米的杯子,可能倒一杯都喝不掉,所以像武松那樣一口氣十八碗的海量,也只會發生在宋朝。

要是換成現如今的二鍋頭,別說打虎了,武松走出店門都難!

3分鐘看完“杯子”的進化史!

清康熙馬蹄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