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行為十二“忌”之(下)

社工行為十二“忌”之(下)

一時尚打扮

新入職社工小陳來見我,她一身時髦打扮,塗著口紅、帶著耳環、腳踏高跟鞋、身噴香水、穿著露背性感時裝、秀髮披滿肩頭,好不隆重,就像綜藝節目裡的娛樂明星。

我跟她說:“做社工是不能這樣打扮的。”她問:“為什麼呀?”我說:“你看見過這裡有誰這麼打扮?”她說:“漂亮些不好嗎?”我說:“這不是漂亮不漂亮的問題。

按照規定,駐點社工是不能時髦打扮的。”她馬上回去換了一身,結果穿了一身牛仔服,牛仔褲還是破洞款:“穿這身行吧?”我先沒說行不行,告訴她,要想知道自己著裝在社群裡合不合適,有一個簡單方法,就是想象有50個這樣的你站成排,如果你覺得合適,那就沒問題。

你想50個穿牛仔服的人站成排,這像是社群黨群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嗎?她也認為不像。牛仔服顧名思義,已經說明是牛仔穿的啊,儘管現在年輕人穿的也不少,但在社工崗位上不太合適。

天熱時候,有的社工愛穿圓領衫、五分褲或拖鞋。這些能穿嗎?還是那個辦法,社群裡站著一排這樣穿著的,你認為像黨群服務中心嗎?可能有些太隨便了吧。

這些年來,個別社工穿著越來越隨便,側面反應出來的是對自身身份認同的困惑。透過這一現象,我們可以認為個別社工已經把自己混同於社會上的普通居民了。

所以有人在收入上和社會比,心裡覺得不平衡。在穿著上和社會比,覺得也不自由。比來比去,就是沒有比社工價值觀規範,忘記了服務使命和職責,忘記了社工應有形象。

還有一點,就是社工無關宗教。

你在服務中可以掛一個佛像吊墜嗎?不行。你可以戴一個十字架項鍊嗎?也不行。因為社工組織不代表某一種文化或某一個團體,你戴得不合適,就有人不認同。

社工機構裡不能有所謂的“鐵粉”

,你要全心全意做好本職工作,努力符合居民或服務物件的利益訴求。而且我們社工需團結儘可能多的人群,倒過來我們應當是廣大居民的“鐵粉”。

社工穿著對錯或得體與否,只要和社工倫理守則規範一對照就明白啦。也包括公益組織辦公地本身裝修,如果奢華了、過分了,用納稅人出資、政府購買資金去顯擺招搖就是問題。這跟社工穿著同理,時髦愛美打扮無可厚非,只是選錯了地方。

社工工作員的穿著要大方得體、整潔自然,要與工作場景相符

。遇有重要場合,要穿著正式一些,以示尊重。如果是在服務過程中,則要求穿著機構或黨群馬甲,佩戴工作牌。

規範得體的著裝能讓人產生信任感,也是富有職業精神的體現。有社工認為自己在社群裡又不是領導,穿著上就可以隨便和自由一些,殊不知自身穿著不僅代表機構和社群形象,其實潛意識之中也是給自己定位了。

你是邊緣的著裝,恐怕就屬於邊緣人了;不及時反思和改進,就將一直邊緣下去。當然,如果我們要到特定地點或有特別需要,穿著要符合特定工作情況需求,就要靈活處理了。

二說出格的話

有一次和一位男社工一起,碰見我們督導。督導對那位社工說:“你前段時間請假回家,有人說你不是家裡有事,你去幹另外的事了。”他狠狠地說:“誰說的,我整死他!”當然督導不會告訴他是誰說的。

過後督導見我還心有餘悸地說:“他怎麼那麼說話!真讓人沒有安全感。”這位社工就是不能控制好情緒而說的出格極端話。一時氣話不可能真整死誰,但誰聽了都會不舒服,而且真的會讓人對此位社工的行為擔心並關注。

出格話多種多樣,比如狠話:“我弄死你”;比如髒話:“他媽的”“我丟”等口頭禪;比如“黃段子”,很多異性反感還津津樂道。一位丟失了計生證的居民到社群大廳諮詢,雙方發生爭執,社群工作者說:“你丟了活該。”工作人員本人可能不是社工,但被授予國家公權,要以人民為中心,他說的也是出格話。還有一種行為表現,如某地一位醫院護工,在服務重患者過程中不時和人說笑,引起家屬強烈抗議,這也是出格話。

說出格話首先是思想認識問題,把自己言行混同於社會人,不知道自己言行受到社工守則約束,關係著機構整體形象。其次是不能正確認識是非界限,以個人好惡判斷是非,只圖個人說著痛快,不計行為後果如何。

還有就是心直口快,說話不經大腦而造成錯誤;或者只想追求某種效果而不考慮結果,不顧左右、弄巧成拙,引起人們誤解和反感。而出格話大都在無意識情況下說的。如果想好再說,先明白行為不良後果和危害,一般就不會說了。

社工組織不是某一個自由團體,它代表著整個行業規範,所有言談舉止都要接受社會監督,自律作用至關重要

。任何一名工作員言論,都可以作為社工組織形象公示於眾,必須是絕大多數人接受和認同的,不能追求雷人雷語效果。

出格話是思想出格一種表現,有出格思想就可能說出格話、做出格事,而社工工作是不允許出格的。因為一旦出格,傷害的就是社會。這不能以個人性格、習慣、偏好而論,只跟社工職責相關。

不合規範的出格話,影響都不好,包括有的社工把機構理事長或總幹事叫成“老闆”“老大”等等,這也是出格話。這種說法把社工機構的工作關係說成私人依附關係,對於政府出資購買方能說的過去嗎?包括一些所謂幽默話,也需注意,不是不可以說,但不能被誤解和引人反感,在內容上應當是事實,在態度上要認真。我們要分清家庭的格、社會的格和工作的格。

說出格話損害說者形象,也損壞機構形象,它會影響社工正常工作,甚至導致嚴重後果。所以,社會工作者必須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因為你代表的不是你一個人。

三邏輯不清

一次,社工小李跟我抱怨,在各部門代表參加的機構例會上,輪到他發言時,說了還沒有一分鐘,總幹事就打斷了他,不再讓他往下說了。聽了他的敘述以後,我就知道為什麼不讓他說了。

一方面對主持領導來說,應當儘可能讓每個人在規定時間內把話說完,但遇上有要求嚴格的強勢領導,他認為你沒說到點子上,是浪費時間,就不讓你說了。如果再不告訴為什麼,那可真讓人鬱悶。

另一方面,即使讓小李說,小李的思路不清問題還是存在,沒有圍繞主題講,所以主要應當從小李的角度解決邏輯不清問題。

“誰思想得清楚,誰就表達得清楚。”通常情況下,我們都是不自覺地去思考和表達,所以就缺乏條理性。我自己之前不知道這個機理,說話寫文章不知道要講什麼,想到哪講到哪,很是盲目,沒有邏輯框架,為此苦惱了很久。

後來經過督導點撥,還有專案培訓學習,知道了圍繞每一個主題,都有一些必須回答問題。最基本問題就是“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當然可以細化和拓展,就像活動計劃書“5W2H分析法”一樣(WHAT+WHY+WHEN+WHERE+WHO+HOW+HOW MUCH),少了就不完整。這些必不可少的要素,就構成了我們思維和表達的邏輯。無論寫文章還是講話,無論時間和篇幅長短,都是這個道理。

知道此點,我就有意識地把邏輯框架運用到一線工作各方面,並反思總結出一個“五要素工作法”

即一般工作都必須回答五個方面問題,包括“理念-目標-機制-內容-方法”

。一個專案、一次會議或活動,都要回答這幾個必不可少的問題,就是回答“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的基本問題。

“五要素工作法”第一個“理念”很重要,卻經常會被忽略,願景理念對我們的宏觀工作和微觀工作都是最重要的,是靈魂。由於沒有確立正確思想理念,只為達到特定目標,可能目標達到了,方向卻偏了,做了無用功。“目標”應該滿足SMART原則,但如果目標偏離了理念,則要有所調整,它要服務於思想理念。還有“機制”,也是各項工作保障。它一般包含五個方面:督導管理-規範制度-組織人員-經費預算-績效評估,少了這些,不能保證理念和目標實現。

很短的文章和講話,同樣離不開邏輯框架。從我在一些活動現場督導觀察情況來看,不少社工在臨場發言時候,很少有意識地進行邏輯思維,想一點說一點,缺乏條理性。有一個“一分鐘倡導法”,即使在很短篇幅和時間內,都要回答“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都要有邏輯框架。有意識地建立邏輯框架,是我們社工工作基本功之一。

四活動前不到位

我經常協助並觀察一些社工開展的活動,以康娛活動、興趣類工作坊為主。通常我會提前30分鐘到達活動現場,但有時其他參加居民陸續來了以後,還遲遲看不見負責活動社工,我們就有點受冷落感覺。

有時只剩三五分鐘,才見到統籌社工匆匆到場,好像沒有什麼準備似的。有些應當告知參與者的流程和規則也不告知,活動顯得鬆鬆垮垮。這種情形下,參與者情緒都不高,活動質量和效果也好不到哪裡去。

個別社工有“掐著點到場”習慣,到場時間以準為美。參與者倒是無可厚非,但如果舉辦者也心安理得,那就讓人想不明白了。有社工解釋說,這可能是受國外一些文化影響吧,西方人特別講求效率,不浪費時間,而且不論你是誰,都一視同仁對待。

這種論調竟然也被我們一些社工所認可,而且進行效仿。豈不知這無意中犯了待人接物之大忌,至少對我們本土化社工來講是不能接受的。如果只講準時準點,不講待人做事之道,恐怕只是撿了一地雞毛,丟掉了我們做人的一些東西,丟掉了中華文化的傳統美德,是在對待服務物件方面的真誠、熱情、尊重,寧可自己辛苦一點、稍微多付出一些,盡主辦方之情。

況且早一些到達,不僅可以提前準備好活動物資,還可以加強溝通,儘可能發現和解決活動前存在一些問題,往往這是開好活動、瞭解好需求的關鍵。時間觀念是習慣作風的集中體現。客到主不見,實在不禮貌,給參與者留下的,是冷淡應付的第一印象。

我們做法是,如果開展小型活動,又都在一個辦公樓,那麼社工提前半小時就要到場

。如果開展外展或中大型活動,那麼社工一般要提前一小時到場。活動組織者提前到場準備是責無旁貸的,相關的場地佈置應在活動前準備妥當,並在開始前檢查確認,以防出現差錯。同時,也要接待好積極參與的先到者,以示重視和尊重。活動前的工作重要得很。

五隨性表現

隨性表現就是隨自己性情,隨心所欲的一種行為狀態,也是人自然狀態下想做的事。在家裡,或者沒人約束情況下,我們都喜歡隨著自己性情來。由於不想受約束而隨著性子來,容易犯無意識差錯。例如,某日心情不好,就對周圍同工沉著臉,電話也不好好接,待人沒好臉色。某日高興,就手舞足蹈、得意忘形。類似情況較常見。

社工行為必須是在社工倫理守則和價值觀框架裡面

。社工機構也需有規範、講理性,不能簡單放任。崗位社工個人行為還要受到用人單位職責約束。喜怒形於色,會給人造成“沒常性、不靠譜”印象。

所以只要在崗位上,我們就要受約束。不是某人要約束你,是社工屬性、整個社會在約束你。明星可以化濃妝,社工工作中就不行。明星可以爆個雷語,社工就不行。因為“隨性”而出事的社工歷歷在目,如與服務物件發生糾葛的深圳“郭社工”。另外,社工圈一些隨性現象不在少數。上班時間在辦公室吃早餐,遲到早退,工作時間外出辦私事或做其他事情等。

每個社工要知道自己扮演什麼角色。

在社群黨群服務中心,社工就是政府工作人員,你的言談舉止、思想作風,就要符合相應文化要求,就要符合居民大眾對你的期待,不能愁眉苦臉、不能放肆大笑、不能低聲細語等。

可以看出,社工機構對社工要求也是很高的,既要有奉獻情懷,又要自律性很強,還要能經得起居民監督,不能走極端。只有這樣,服務物件才會信任你。

社工其實屬於服務轄區的公眾人物,不要以為自己就是小社工,或者自己職務低,隨性一點沒關係,做些小動作、吐槽抱怨一下、沒事收個紅包什麼的

。由納稅人支付、政府購買服務的社工,可不能由著你的性子來,要社會大眾認可才行。社工服務責任重大,服務物件要求很高,所以不能隨性表現。

六不知自己

我問社工小王:“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略微一怔,看來他可能沒有認真想過。我澄清:“你能不能用幾個正面積極的詞來形容你是什麼樣的人?”很快,他就說:“我是一個勤勞的、認真的、善良的人。”聽著好熟悉。我叫社工小李,問他:“你是勤勞的人嗎?”“是啊。”“你是認真的人嗎?”“是啊。”“你是善良的人嗎?”“是啊。”我又叫小陳過來,再問了一遍,她也認為自己是那樣的人。

大家發現什麼問題了?怎麼小王的自我認知適合很多人?原來他對自我認定標準,和社會上普通人一樣,對社會工作者來說,這就是問題。比如說勤勞善良,這是中華民族最典型的品格特徵,世界公認。

《易經》也說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自強不息就是指“勤勞”,厚德載物是指“善良”。這是中國人普遍具備的品格。作為一名合格的社工,當然必須具備這些基本品格,但只具備這些是遠遠不夠的,還應當具備一些更高要求的優秀品格。

我們曾開展過一個“職業形象自我認知”活動。它是讓我們好好反思自己是個什麼樣的社工,先以優勢視角發現自己身上特有優點或核心競爭力;再根據羅傑斯的自我概念,透過別人反饋,尋找自己和他人眼中的“你”差距,從而更好地認識瞭解自己、調整完善自己。

此活動很有意義,它讓我們明白,作為社會工作者,每人身上都有獨特好品格,這些品格又符合社工職責要求。比如包容、精細、耐心等。我們認真思考自己,並透過與他人交流,儘可能得到客觀準確認識。比如有的社工認為自己很包容,但其他同工給出評價分並不高,說明自己對這點認定並不準確。

還有的社工認為自己很細緻,但看到大家並不認同後,就找到了自己努力的完善方向;也便於結合SWOT分析,做好職業生涯規劃。你也可以為自己選四個正面詞彙,看大家認同嗎?活動最後,我們頭腦風暴出近百個品格形容詞,供大家參照學習,幫助大家更好地認識自己,揚長避短,做一名優秀社會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