顛覆認知!侏羅紀異特龍並非掠食者,而是“清道夫”

顛覆認知!侏羅紀異特龍並非掠食者,而是“清道夫”

圖片來自pixabay。com

體型龐大的異特龍與霸王龍同屬獸腳亞目(theropodgroup),1。55億至1。45億年前(侏羅紀晚期)生活在如今的北美洲西部。事實上,異特龍在外形上也與霸王龍有些許相似:它們用雙腿行走,有一個碩大無比的腦袋,下顎長滿了又長又尖的鋸齒狀牙齒;這些牙齒很容易脫落,會不斷更替;上臂和爪也都很小。基於這些事實,異特龍長久以來都被認為是食物鏈頂端的掠食者。

然而,在《生態建模》雜誌8月23日刊發的一篇論文中,美國波特蘭州立大學的Cameron Pahl和Luis Ruedas列舉了一系列證據表明,實際上,維持異特龍生存的大部分熱量來自周邊巨型蜥腳類食草動物的屍體。換句話說,它們是食腐動物(scavenger),而不是擅長捕食的食肉動物(predator)。Pahl表示:“這種新觀點可能會顛覆150年來的既定假設。”

異特龍與一些記錄在案的最大型食草恐龍一起生活,這些食草恐龍包括眾所周知的圓頂龍、重龍、樑龍、雷龍、超龍和腕龍等等。腕龍曾被認定為有史以來體型最大的陸地動物,其身長可達70英尺(約21。3米),體重可達64噸;超龍身長也超過110英尺(約33。5米),體重達40噸。如果這些巨型恐龍主要因自然原因死亡,那麼即使異特龍種群不捕食,也足以靠它們的屍體維持生計。

研究人員利用資料模型支援了這一假設,該模型計算了莫里森地層(Morrison Formation)中這些蜥腳類動物死亡後產生的腐肉資源與異特龍的食物能量需求之間的相關性。隨後,他們還進一步調查了異特龍頭骨的形態特徵(包括視覺範圍),以及捕食者、食草動物和食腐動物的相對種群數量等等。結果顯示,異特龍的頭骨和牙齒相對脆弱。除了這個缺陷,異特龍還不具備成為成功捕食者所需的雙目視力,其視力水平只相當於霸王龍的30%,現代獅子的15%。

總而言之,所有事實都表明:異特龍在生態系統中扮演著食腐動物的角色,它類似於今天的禿鷲,而不是食肉的活躍掠食者。

科界原創

編譯:朱明逸 審稿:西莫責編:陳之涵

期刊來源:《生態建模》

期刊編號:0304-3800

原文連結:https://www。eurekalert。org/news-releases/926314

版權宣告:本文由科界平臺原創編譯,中文內容僅供參考,一切內容以英文原版為準。轉載請註明來源科技工作者之家—科界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