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枝山本名祝允明,因右手有枝生手指,故號枝山,世人稱"祝京兆"

祝枝山的草書

祝枝山本名祝允明,因右手有枝生手指,故自號枝山。是明代著名書法家。生於天順四年十二月六日,卒於嘉靖五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字希哲,長洲人,世人稱為“祝京兆”。

中國流傳有“唐伯虎的畫,祝枝山的字”之說,被世人稱為“吳中四才子”之一的祝枝山,素來以書法著稱,並且尤其擅長狂草。他的 《古詩十九首》、《草書唐人詩卷》《六體書詩賦卷》、及《草書詩翰卷》、《草書杜甫詩卷》等作品在書法史上自成風格,廣受讚譽,成為傳世珍品,具有很強的鑑賞和收藏價值。

祝枝山的草書作品辨識度很高,真品贗品辨識較為容易,因為其作品有非常濃厚的個人風格,隨心而動,灑脫飄逸,內涵豐富,而模仿之作都不能達到他灑脫的境界,贗品中少的不僅僅是技術,還有一種靈魂。他的字之所以能夠自成一種風格,並且達到如此之高的境界,與他學字經歷和人生際遇及性格秉性都有極大的關係。分析他的尺牘的特點和風格,有助於我們總結其經驗,更好地理解其人其字,以及在書法創作中取其精華。

由於家庭背景的原因,祝枝山學習書法最初是從家中長輩的教導開始的,對他的書法生涯影響最深的兩個人一個是他的岳父李應禎,另外一個是他的外祖父徐有貞。早年他跟隨外祖父學習書法,徐有貞擅長行書,他的字深得古雅之氣,沿襲懷素等人的瀟灑之風。並且他主張讓祝枝山學習晉人的筆風,因此祝枝山小時候臨摹了大量晉人的書法作品,並且將其中飄逸隨性的精髓發揚光大。後期,祝枝山又師從李應禎學書十餘年。李應禎是一代書法家,他的行書橫、撇、捺用筆精巧、流暢,這對祝枝山的字影響也極深。祝枝山的行草運筆流暢隨性,筆觸靈巧精緻,整篇作品大小、佈局變化自然排陳有致,極具抒情性,這是其草書作品的一大特點。

祝枝山本名祝允明,因右手有枝生手指,故號枝山,世人稱

祝枝山的草書另外一大特點就是筆法變法豐富,拙巧相生。在祝枝山的書法作品中,經常能夠見到一個字的筆畫拙巧相間,或整幅字中有的字極巧,有的字卻極拙,不但不顯突兀,反而渾然天成別具一格。他早期小楷的基礎練習,使其字功底紮實,筆法精準,在細微之處見端麗;之後他學習行書,字型較楷書少了一分桎梏多了一分流暢,在精湛紮實的基本功的前提下,作品更見氣度;中年之後,隨著他閱歷的豐富,心態的變化,開始在狂草方面形成了奇險、寬博的氣勢。

祝枝山本名祝允明,因右手有枝生手指,故號枝山,世人稱

祝枝山的草書還有一個特點,看似狂放的佈局和奔放的運筆,其中卻有章法可循,疏密結合,點畫龍騰,並不是肆意妄為,而是胸有成竹,行雲流水。因此,他的作品狂而不亂,在瀟灑中還透著雋秀,在自由中體現章法。

祝枝山的字能夠自成一體,有所建樹,是與他的學習過程密不可分的:第一,在他年幼時就掌握了非常紮實的基本功,並且家中長輩也影響了他將他的興趣引向了晉人的書法,對他後來風格的養成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二,他學字並不是拘泥於一種字型或者一朝風格,而是廣納百川,涉獵各朝各代的字型,從中廣泛汲取有益的為己所用。第三,他在學習過程中秉承著“揚棄”的心態,對於任何一種字型和筆法,都不盲目崇拜,而是辯證的看待,選擇欣賞的並且與他自身風格契合的加以發揚,不利於自身發展的則摒棄。第四,祝枝山在書法上的成就不是偶然得之,而是長期努力練習積累的成果。因此除了天資以外,他的成功依靠的更多的是自身的勤奮。

祝枝山本名祝允明,因右手有枝生手指,故號枝山,世人稱

祝枝山的筆體能夠如此獨特的另外一個密不可分的原因,是他善於創新和巧用書寫工具。他書寫草書通常選用長鋒,因此他的草書轉折更清晰,行筆靈巧雋秀。另外,縱觀祝枝山流傳的草書作品,不難發現,在整個佈局謀篇的過程中,他十分善於利用點和線條,使整幅作品更加具有畫面感和內涵。他利用運筆的力度和方向,創造不同形狀、方向及角度的點畫以及草書中長短線條交錯使用,這些都幫助他進行了情感的表達,讓他的作品更加傳神。這種方法是非常具有創新性的,個人色彩也很濃烈,這更使他的字獨樹一幟,別具一格。

書法對於祝枝山來說不僅僅是一種學問,一種技能,一項流傳千古的專長,更是一種抒發感情的方式和載體。祝枝山一生筆法的發展都與他人生的機遇和心境是分不開的,特別是從他中年開始日漸成熟的草書,也是受到了他仕途際遇的影響。祝枝山的仕途不是十分順意,他在意氣風發之時中舉,但仕途卻再沒有進步,懷才不遇也曾讓他深受打擊,也是從此,他轉向老莊之學,開始有了避世的想法,他晚年自稱“枝山道人”表明了皈依道家的心境。雖然,對他個人而言,這樣的結局,不能不說是不幸的。但是,這卻對他書法的造詣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動作用。

祝枝山的草書對後世書法影響深遠,是中華文化中當之無愧的瑰寶。古語有云:字如其人。因此祝枝山本人也與他的書法一樣,萬古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