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出“大丈夫當持三尺利劍立不世之功”的太史慈是怎樣的一個人!

太史慈,字子義,東萊郡黃縣人。少時好學,在郡裡任奏曹史,郡府與州府鬧矛盾,當時的朝廷以先報告的為善,州里刺史已經派人送奏章了,郡守怕落後,就派了21歲的太史慈,日夜兼程追趕。

到洛陽公車府(管理上書的部門)門口看到州吏在那請求通報,太史慈走過去問他:“你想通報奏章?”那人答:“正是。”太史慈說:“奏章在哪裡?”那人答:“在車上。”太史慈說:“奏章的題署沒有什麼不對的地方吧?拿來看看。”那人以為他是公車府吏官,就拿給他了。太史慈拿過奏章就把它砍壞了。那人急忙大聲呼叫:“有人砍壞了我的奏章!”太史慈帶他到車子中間,對他說:“你不把奏章給我,我也無法砍壞它,現在我們兩人都有罪,不如我們一起逃走罷,這樣不會一起受到刑罰。”那位小官說:“你為郡里弄壞我的奏章,目的已經達到,還逃個什麼呢?”太史慈回答說:“起初受郡裡派遣,只是來看奏章報上去沒有。我把刺史的奏章弄壞,這件事做過分了,回到東萊郡恐怕太守也會治我的罪,不如我們一起逃亡吧!”那小官認為太史慈的話有道理,就同他一起逃走了。

太史慈與那小吏一起出城後,又藉機悄悄跑轉來送上郡裡的奏章。青州刺史知道這件事,重新派人上書,但中央官員因郡守的章已經先呈上,故不受理刺史的上書,刺史因而吃虧。太史慈因此小有名氣,但也因此被刺史怨恨,怕被刺史報復,就躲到遼東避難。

說出“大丈夫當持三尺利劍立不世之功”的太史慈是怎樣的一個人!

小時候會讓梨的孔融

北海相孔融聽說這件事後認為太史慈是個人才,多次派人問候太史慈的母親,並贈送禮物。當時孔融因為黃巾軍攻州掠府,出兵駐守都昌,被黃巾軍管亥包圍。太史慈從遼東回來,他母親對他說:“從你避走之後,孔北海對我的照顧有加,比親朋故舊還要殷勤。今天他被黃巾賊圍困,你應該去報答他。”太史慈在家照顧母親三天後,徒步走到都昌。

此時包圍不嚴,太史慈夜間,乘人不備偷進城見孔融。太史慈建議孔融派兵出城作戰。孔融不聽,想等待援兵解救,但一直沒人來,而包圍一天比一天緊。孔融想向平原相劉備告急,城裡人沒有辦法衝出去,太史慈毛遂自薦。孔融說:“如今賊兵包圍得十分嚴密,大家都認為出不去,你的決心雖然很大,但這實在是太難了!”太史慈回答:“過去您照顧我母親,母親感激您的善行,特讓我來奔救您的急難,這是因為我母親認為我有點才能,此來必定對府君有所幫助。今天大家都說無能為力,如果我也說無能為力,這怎能報達您的愛顧之義,這也不是母親遣慈之意呢!”現在情況危急,請您不要遲疑!”孔融於是答應他的請求。太史慈等到天明,令兩名騎兵跟隨在後,各作一個箭靶子拿在手上,開啟城門徑直出去。外面包圍的人都很驚駭,步兵、騎兵開始列陣。太史慈策馬來到城下的壕溝內,插好隨從所拿的兩個靶子,然後躍出壕溝射靶,射完後,徑直進入城門。

說出“大丈夫當持三尺利劍立不世之功”的太史慈是怎樣的一個人!

影視劇中劉備

第二天早晨又是這樣,城外包圍的人有的站起來,有的趴臥著,太史慈再插好靶,射完後又進城去。第三天早晨還是這樣,城外的包圍者再沒有站起來,太史慈於是用鞭猛抽馬直向包圍圈衝去。等到黃巾軍明白過來時,他已突圍而去,且射殺好幾個人,都是應弦倒地,故此無人敢追他。

太史慈到了平原,對劉備說:“我是東萊的鄉下人,和孔北海既無骨肉之親,亦無鄉黨之誼,只是敬重彼此的聲名志趣,有共患難之義。今天管亥暴亂,孔北海被賊人圍,孤窮無援,危在旦夕。因為您素有仁義之名,能救人之急,故此孔北海極為慕仰,使我太史慈冒生命危險來見您。北海的存亡全在您一念之間呀!”劉備嚴肅地回答說:“孔北海知道這世間還有我劉備在啊!”當即派精兵三千跟隨太史慈前去救助。起義軍聽說救兵已到,撤圍逃散而去。孔融得以解圍後,更加認為太史慈是個奇才而加以敬重,說:“您是我的年少明友。”事情結束後,太史慈回家稟告母親,母親說:“我很高興你能這樣報答孔北海。”

揚州刺史劉繇與太史慈是同郡人,太史慈從遼東回來,未能與他相見,不久渡江到曲阿見到劉繇,尚未離去,適逢孫策率軍前來。有人勸劉繇可以用太史慈為大將軍,劉繇說:“如果我用太史慈,許劭不就譏笑我嗎?”只派太史慈去偵察孫策的兵力如何。太史慈帶一個騎兵與孫策猝然相遇。孫策的隨從有十三人,都是韓當、宋謙、黃蓋一流的將領。太史慈衝上去挑戰,與孫策相對。孫策刺太史慈的坐騎,奪走太史慈插在身背後的手戟,太史慈也得到了孫策的頭盔。正好兩邊的步、騎大隊人馬都趕來,於是各自罷手散開。太史慈本當同劉繇一道逃往豫章,可是他悄悄前住蕪湖,藏在山中,自稱丹楊太守。這時,孫策軍隊已平定宣城以東地區,只剩下涇縣以西六縣沒有歸服。太史慈因而進駐涇縣,設立屯府,招來大量的山越夷民前來歸附。

說出“大丈夫當持三尺利劍立不世之功”的太史慈是怎樣的一個人!

孫策親率大軍攻打,太史慈被擒獲。孫策當即給他鬆綁,握住他的手說:“還記得在神亭的時候嗎?如果你當時抓住我,該會怎麼處置?”太史慈說:“很難說我會怎麼處置。”孫策放聲大笑說:“今日國家大事,我當與你共同為之。”當即任命太史慈為門下督,返還吳郡後又授給他兵馬,升為折衝中郎將(孫策託孤的張昭為撫軍中郎將,程普為蕩寇中郎將)。後來劉繇在豫章去世,部下一萬多人無所歸屬,孫策命太史慈前去安撫他們。孫策身邊的人說:“太史慈此番北去一定不返回。”孫策說:“子義除了我,還能歸服誰?”於是在昌門為太史慈餞行,牽著他的手說:“何時能回來?”太史慈回答說:“不過六十天。”後來果然如期而歸。

劉表的侄兒劉磐(此時黃忠為中郎將,與磐共守長沙攸縣),驍勇過人,多次侵犯艾縣、西安縣等縣地方。孫策於是把豫章郡的海昬、建昌等六縣分了出來,建成建昌縣,以太史慈為建昌都尉,治所在海昬,並且督率諸將抵禦劉磐。劉磐後來不見蹤影,不來侵犯各縣了。

太史慈身長七尺七寸,鬍鬚蓄得很漂亮,手臂很長善於射箭,且弦不虛發。曾跟隨孫策征討麻保一帶賊寇。賊兵在軍營裡緣樓上咒罵,手扶著樓的橫樑,太史慈引弓搭箭,一箭穿透那人的手並釘在樑上,包圍的上萬名兵士無人不稱好。曹操聽到太史慈的名聲,便給他送來書信,用小匣子密封著,開啟一看,裡面並無什麼書信,只是裝了中藥材“當歸”。太史慈並未理睬。孫權掌權之後,考慮到太史慈能制服劉磐,於是將管理南方的事務委託給他。

建安十一年(206),太克量內史慈去世。吳書曰:慈臨亡,嘆息曰:“丈夫生世,當帶七尺之劍,前旁卻以昇天子之階。今所志未從,奈何而死乎!”權甚悼惜之。子享,官至越騎校尉。河待吳書曰:享字元復,歷尚書、吳郡太守。

說出“大丈夫當持三尺利劍立不世之功”的太史慈是怎樣的一個人!

影視劇孫權

太史慈的一生很短暫,只有四十年,但也很精彩,為報郡守,得罪州刺史,報孔融的顧母之恩,單人突圍搬來劉備援軍。陳壽評曰:“太史慈信義篤烈,有古人之分。”古代的讀書人都好古,認為古時的人都很好,太史慈可不僅僅只是一個信義篤烈的古人,更令人欽佩的是他的才華,和他同傳的劉繇、士燮一個是皇族,一個是士族,都被舉孝廉,只有太史慈,因為“少好學”成為一個小吏,在看望老朋友劉繇時,有人勸劉繇可以用太史慈為大將軍,劉繇卻怕被許劭譏笑,只是“但使慈偵視輕重”,太史慈的能力有人認可,孔融引為“少友”,歷史上沒留下姓名的人覺得太史慈可以當將軍。

劉繇兵敗退豫章,太史慈沒和他一起走,他去蕪湖自己創業了,雖然創業失敗,當然劉備、曹操也是好幾次創業失敗後才成為老闆的,太史慈僅僅才失敗一次而已,可惜打敗他的是“小霸王”孫策,一個懂他的知己,太史慈就停止了他的創業。可悲的是造化弄人,孫策早死,太史慈也僅活到40歲,沒趕上東吳最高光時刻的“赤壁之戰”,空有一身頂尖武藝、才華,卻為時施展。有一種,出“師未捷身先死的悲涼”。臨終那句“丈夫生世,當帶七尺之劍,以昇天子之階。今所志未從,奈何而死乎!”應是他想對孫策說的。可嘆,若孫策未橫死,北伐他們會取得什麼樣的戰績呢?

(本文素材取自《三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