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一群隱者為何半夜爬山?第一句唐詩兩個字告訴了原因

我們讀古典詩詞,經常能夠看得到詩人們對世俗生活的厭倦。這體現出了他們性格中的矛盾點:一方面也在孔子的教導下積極地尋求建功立業,所謂學而優則仕;另一方面,他們的思想又受到佛學和道家思想的影響,在現實生活當中遇到不如意的時候,總渴望去山林之中去田野之中返歸大自然。

唐代一群隱者為何半夜爬山?第一句唐詩兩個字告訴了原因

這也就是為什麼古代的山水詩歌如此興盛的重要原因之一。李白王維孟浩然再加上宋朝的蘇軾等人都寫出了關於山水的大量文學作品。即便是今天我們探討的這一首並不太知名的作品,也表達出了這一類的主題,而且其中還有非常精彩的意境。

半夜尋幽上四明,手攀松桂觸雲行。

相呼已到無人境,何處玉簫吹一聲。

這首古詩就是唐代詩人施肩吾的《同諸隱者夜登四明山》,題目當中告訴我們,此時詩人乃是一種隱逸的狀態。而且他還有很多和他一起有共同選擇的人,都是一群隱者。這幫隱者一同結伴而行,夜間攀爬四明山。

唐代一群隱者為何半夜爬山?第一句唐詩兩個字告訴了原因

四明山在今天的浙江省寧波市的西南,是天台山的一部分。大半夜的,這幫隱者爬山幹什麼呢?第一句當中的兩個字點出了他們此行的目的,那就是“

尋幽

”,也就是探訪幽隱之處。

看到這裡我們就能夠看得出中國傳統文化和外國文化的區別了。外國此類的主題一般都是探險,征服大自然。但是在中國傳統文化當中,他們這些人的行為只不過是為了尋求更加幽靜隱秘的地方用於自己的隱居罷了。

手攀松桂觸雲行

”,用了一句非常誇張的手法,手攀松桂枝,身與浮雲齊,極言山勢之高,而且還把這種攀爬過程的艱難表現了出來,慢慢地終於到了頂峰。

唐代一群隱者為何半夜爬山?第一句唐詩兩個字告訴了原因

相呼已到無人境

”,彼此之間還是有幾分歡欣雀躍的,又尋找到了一個新的隱居之地。登上山頂你呼我應,空山寂靜這不就是他們理想的隱居之處嗎?

但就在此時卻聽到了“

何處玉簫吹一聲

”,不知道何處,又傳來了吹簫的聲音。這說明什麼?人世間和他們有共同追求的大有人在,在這裡又收穫了更多的同道中人。

夜間爬山,山頂聞簫聲,他們內心這種平淡泊的心態,加上“

何處玉簫吹一聲

”,都是如此意境悠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