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論語》:是什麼令孔子拍案,“是可忍,孰不可忍”

在《論語》中,八佾篇是第三篇,一共二十六章,主要說的是關於禮樂的事情。禮崩樂壞的大環境令孔子極為不滿,但除了出離憤怒,現實中卻無法實現真正的作為,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和前面一樣,篇幅較長,也分成兩部分來讀。

讀《論語》:是什麼令孔子拍案,“是可忍,孰不可忍”

《論語·八佾篇(上)》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今譯:孔子談到魯國大夫季孫氏,說:“他能在庭院中使用八佾樂舞,這樣的事情都能忍心去做,還有什麼事情他不忍心做呢?”

八佾是一種樂舞,每列八人,八列共六十四人,是天子才能用的樂舞。如果按照禮制,大夫只能用四佾,季孫氏明顯越禮了。

我們現在經常說的“是可忍孰不可忍”就出自這一章,但現在的“忍”則有容忍之意。

三家者以《雍》徹,子曰:“‘相維闢公,天子穆穆’,奚取於三家之堂?”

今譯:在魯國當政的仲孫、叔孫、季孫三家大夫,家祭結束撤去祭品時唱著《詩經·周頌》中的“雍”,孔子說:“‘雍’中說的是‘相維闢公,天子穆穆’,三家大夫的家廟中,憑什麼敢唱此詩呢?”

和前面的大夫之家跳八佾樂舞一樣,大夫在家祭中吟唱“雍”也是違背禮制的,“相維闢公,天子穆穆”說的是諸侯助祭,天子端正恭敬地主祭,“雍”只有在周天子祭祀之後撤去祭品時才能吟唱。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今譯:孔子說:“一個人如果缺乏仁德,又怎麼能遵循禮?一個人如果缺乏仁德,又怎麼會懂得樂?”

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甯戚。”

今譯:魯國人林放請教禮的根本是什麼。孔子說:“這個問題很大啊!禮,與其奢侈,寧可節儉;喪禮,與其儀節過度,寧可悲慼過度。”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

今譯:“外族雖然有君主,還不如華夏各諸侯國沒有君主。”

讀《論語》:是什麼令孔子拍案,“是可忍,孰不可忍”

季氏旅於泰山。子謂冉有曰:“女弗能救與?”對曰:“不能。”子曰:“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

今譯:魯國大夫季孫氏到泰山行“旅祭”。孔子對冉有(孔子弟子,姓冉名求字子有,是季孫氏的家臣)說:“你不能阻止這件事嗎?”冉有說:“阻止不了。”孔子說:“唉!難道泰山神還不如林放知禮,而接受季孫氏的祭祀嗎?”

季孫氏祭祀泰山,為何孔子如此生氣,因為根據禮制,只有天子才能祭祀全天下的名山大川,諸侯可以祭祀封地內的名山大川,諸侯國的大夫沒有祭祀的權利,所以屬於嚴重僭越。

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今譯:孔子說:“君子沒有什麼可爭的事情。如果有爭,也必是在射禮上吧!但君子會相互行禮,然後登堂比賽射箭,比賽完畢後下堂同飲。這樣的爭也是君子之爭。”

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曰:“禮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

今譯:子夏問:“《詩經·衛風·碩人》中說‘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這是什麼意思?”孔子說:“繪畫時先以素色為底,然後繪五彩。”子夏說:“意思是禮是在仁義之後形成的?”孔子說:“能夠闡發我的觀點的人就是你啊!從現在開始能和你談論《詩經》了。”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的意思是:美好的笑容真是動人呀,美麗的眼波真是嫵媚呀,白淨的臉龐上的妝容真是美麗呀。

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徵之矣。”

今譯:孔子說:“夏禮,我能夠言說闡明,但夏朝的後代杞國卻不足以證明;殷禮,我能夠言說闡明,但殷商的後代宋國卻不足以證明。這是因為杞國、宋國的典籍和賢者不夠多。如果有足夠的典籍和賢者,那麼我就可以引以為證了。”

讀《論語》:是什麼令孔子拍案,“是可忍,孰不可忍”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

今譯:孔子說:“禘祭之禮,從第一次獻酒之後,我就不想再看了。”

為什麼?這種祭禮是宗廟大祭,只有天子才能進行。周朝初期,因周公旦有大功於國,成王封周公於魯,並下令魯國國君用禘禮來祭祀周公。但之後,魯國國君擅自把這種祭禮擴大到其他祭祀中,屬於越禮,所以孔子不想看。

或問禘之說。子曰:“不知也。知其說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指其掌。

今譯:有人向孔子請教禘祭之禮。孔子說:“我不知道。如果是知道這個道理的人來治理天下,那就像是把物品放在這上面一樣容易吧!”說著,指了指手掌。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

今譯:祭祀祖先時,就如同祖先真在那裡,祭祀神靈時,就如同神靈真在那裡。孔子說:“如果我沒有親自參加祭祀,就會覺得好像並沒有祭祀過一樣。”

王孫賈問曰:“‘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何謂也?”子曰:“不然,獲罪於天,無所禱也。”

今譯:衛國大夫王孫賈問:“‘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說的是什麼意思?”孔子說:“這話說得不對。如果獲罪於上天,那麼就沒有地方可以祈禱了,祭什麼神都沒有用處了。”

為什麼孔子覺得這話不對?奧,是居室的西南角,古人認為有神在這裡。灶,指的是灶神。奧神位尊,灶神位低,但灶是日常烹飪食物的地方,灶神就顯得更實用。所以,很多人認為與其獻媚於奧神,不如獻媚於灶神。

子曰:“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

今譯:孔子說:“周朝借鑑了夏、商兩朝,所以它所制定的禮儀樂制是那麼豐富多彩!我主張遵從周朝的禮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