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此日青雲去,卻笑人間舉子忙:宋濂虛心求教和勤苦學習的經歷

白苧新袍入嫩涼。春蠶食葉響迴廊,禹門已準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鵬北海,鳳朝陽。又攜書劍路茫茫。明年此日青雲去,卻笑人間舉子忙。

每年的六月都是舉子繁忙的一月。我國為國家選拔人才的體系歷史悠久,從春秋戰國以前的貴族壟斷教育算起,已有幾千年的歷史。中間也經歷過幾次大的變革:漢朝的察舉制,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九品中正制,隋唐最終確立的科舉制……

商鞅變法後,封建社會重農抑商,同時漢武帝採取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整個國家受著儒家的浸潤,讀書人抱著“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立志報國之心紛紛投入趕考科舉的大潮,整個國家的風氣更是演變成了: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不得不說這是一部貴族教育演變為平民教育的歷史,

科舉考試的出現不僅有效地為國家輸送了大批的人才,更是讓過去貴族壟斷的教育逐漸下移,讓出生寒門計程車子有機會能夠透過自己的努力和好學的精神為國重用,躋身上流社會。

考試一直以來都是打破階級固化的最好方式。而從古至今也有許多寒門學子真的做到了,同時他們的事蹟也流傳下來,鼓勵著一代又一代的讀書人。

在高考前夕,我們來看看明朝的大文豪的讀書科考事蹟。

宋濂(1310-1381),名壽,字景濂,號潛溪,別號龍門子、玄真遁叟等,祖籍金華潛溪,後遷居金華浦江。他是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思想家,和高啟、劉基並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又和章溢、劉基、葉琛並稱為“浙東四先生”,還被明太祖朱元璋譽為“開國文臣之首”,學者稱其為太史公、宋龍門。

明年此日青雲去,卻笑人間舉子忙:宋濂虛心求教和勤苦學習的經歷

宋濂自幼多病,且家境貧寒,但他聰敏好學,號稱“神童”。

曾受業於聞人夢吉、吳萊、柳貫、黃溍等人。元末辭朝廷徵命,修道著書。明初時受朱元璋禮聘,被尊為“五經”師,為太子朱標講經。洪武二年(1369),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時朝廷禮儀多為其制定。洪武十年(1377)以年老辭官還鄉,後因長孫宋慎牽連胡惟庸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於夔州病逝,年七十二。明武宗時追諡“文憲”,故稱“宋文憲”。

宋濂與劉基均以散文創作聞名,並被稱為“一代之宗”。他的散文質樸簡潔,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他推崇臺閣文學,文風淳厚飄逸,為其後“臺閣體”作家的文學創作提供範本。

宋濂從小就聰明好學,六歲時入小學,一日便讀完唐人李瀚編著的《蒙求》,其後日記兩千言。九歲能作詩,人稱“神童”。十五歲時,六里人張繼之聽說宋濂善記,邀請他到自己家中,問多少日可通背四書經傳,宋濂說只需一週。張繼之不信,隨機抽取雜書、稗記等五百言要求宋濂背誦,宋濂一字不漏地背下來。張繼之大為驚異,對宋濂的父親說:“這個孩子天分非凡,應當讓他隨名師學習。”

明年此日青雲去,卻笑人間舉子忙:宋濂虛心求教和勤苦學習的經歷

在宋濂給自己的同鄉晚生的贈序《送東陽馬生序》中為了勉勵後輩,他談到自己讀書時候的經歷:“餘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餘,餘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益慕聖賢之道 ,又患無碩師、名人與遊,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餘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餘雖愚,卒獲有所聞。”

“當餘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餘則縕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豔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蓋餘之勤且艱若此。”

明年此日青雲去,卻笑人間舉子忙:宋濂虛心求教和勤苦學習的經歷

大意就是說宋濂年幼時就愛學習,但家中貧窮,無法得到書來看,常向藏書的人家求借,親手抄錄,約定日期送還。天氣酷寒時,硯池中的水凍成了堅冰,手指不能屈伸,他都不放鬆抄書。抄寫完後,趕快送還人家,不敢超過約定的期限。

到了成年之後,為了和學識淵博的老師和名人交往,他曾快步走到百里之外,手拿著經書向同鄉前輩求教。前輩德高望重,門人學生擠滿了他的房間。宋濂就站著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難之處,低身側耳向他請教;有時遭到他的訓斥,表情更為恭敬,禮貌更為周到,不敢答覆一句話;等到他高興時,就又向他請教。

當他尋師時,揹著書箱,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嚴冬寒風凜冽,大雪深達幾尺,腳和面板受凍裂開都不知道,到學舍後,四肢已經僵硬不能動彈。他住在旅館,每天吃兩頓飯,沒有新鮮肥嫩的美味享受。而同舍的求學者都穿著錦繡衣服,戴著有紅色帽帶、飾有珍寶的帽子,腰間掛著白玉環,左邊佩戴著刀,右邊備有香囊,光彩鮮明,如同神人;他卻穿著舊棉袍、破衣服處於他們之間,但沒有絲毫羨慕的意思。

因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興的事,並不覺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

宋濂的辛勞和勤奮大概就是這樣。他講了早年虛心求教和勤苦學習的經歷,自己借書求師之難,飢寒奔走之苦,並與太學生優越的條件加以對比。

明年此日青雲去,卻笑人間舉子忙:宋濂虛心求教和勤苦學習的經歷

可見學業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於主觀努力,不在天資的高下和條件的優劣。宋濂以自己的經歷勉勵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讀書環境,專心治學。放眼現在,我們的條件更是優越至極,那麼就更應該珍惜眼下的各種資源,寒窗苦讀十餘年,一朝題名高考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