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泉青瓷的記憶(續)--從開片說實戰

龍泉青瓷的記憶(續)--從開片說實戰

龍泉青瓷的記憶(續)--從開片說實戰

《浪子歸》是崔健在1986年發行的專輯裡的同名歌曲。

又推開這扇籬笆小門,

今天我歸回。

不見媽媽往日淚水,

不認我小妹妹。

昨日我藏著十二個心願,

一百次的懺悔。

今天我回到她的身旁,

卻羞愧難張嘴。

啊。。。 卻羞愧難張嘴

面對著鏡子我偷偷的窺,

歲月已上眉。

不忍再看見鏡中的我,

過去已破碎

妹妹叫我一聲哥哥,

我卻不回頭。

不知是否她已經看見,

我滿臉的淚水。

啊。。。 我滿臉的淚水。

光陰匆匆似流水,

它一去不再回。

不再有那痛苦的夢,

和無用的懺悔。

我要洗漱身上的塵灰,

和臉上的淚水。

我要騎在那駿馬上,

把時光緊緊追

光陰匆匆似流水,

它一去不再回。

不再有那痛苦的夢,

和無用的懺悔。

我要洗漱身上的塵灰,

和臉上的淚水。

我要騎在那駿馬上,

把時光緊緊追。

啊。。。 把時光緊緊追。

收藏龍泉窯瓷器,免不了聽到一個高頻詞:開片。

通俗地說,開片就是釉面產生裂紋,

分為自然產生及人為的工藝開片。

龍泉窯的開片非常普遍,各種器形,各個窯口、不同朝代、不同時期都有開片現象,而且還有不同的開片形式。很多朋友希望搞明白龍泉窯開片的原因,及不同開片之間,孰優孰劣?龍泉窯瓷器開片好還是不好?正確認識開片性質對判別瓷器新老有何幫助?我們會在文中一一論述。

看開片,是鑑定龍泉窯瓷器的一個重要方面。按理,對開片的準確把握,應該分窯口來談,鑑於篇幅、讀者層次不同,這裡只作籠統性的講解,偶爾提及窯口,本文會作特別說明。

龍泉窯開片之成因

(1)龍泉窯燒造時間非常長,五代至北宋時期採用石灰釉的狀態下,為了突出劃刻工藝,施薄釉,由於薄釉伸縮率高、附著力強,開片相對比較少。只有在溫度過高的情況下,會產生無規則的開片現象,如下圖。

龍泉青瓷的記憶(續)--從開片說實戰

(圖1)

到了南宋時期,在龍泉窯經過配方改革後,採用石灰鹼釉後,開片現象逐步減少,這是因為石灰鹼釉的伸縮度相對石灰釉好,但在溫度過高時仍然會產生開片現象。

龍泉青瓷的記憶(續)--從開片說實戰

(圖2)

關於開片產生的原因,溫度控制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那麼,同一個窯口的產品,為何有不同的開片?同一種釉色為何有不同的開片效果呢?

第一種情況的產生與不同時期的產品有關,比如,南宋早期採用的是單次施釉一次燒成的工藝,所以,我們看到的開片效果是單一的、無規則的,大多帶有過燒產生的玻璃釉質感的開片,給人感覺比較單薄:

龍泉青瓷的記憶(續)--從開片說實戰

(圖3)

其次,在南宋中期後,各個窯頭有不同的理念和配方工藝,燒製出來的開片產品自然就不同,如大窯葉塢底的開片產品:

龍泉青瓷的記憶(續)--從開片說實戰

(圖4,

大窯葉塢底瓷片

與大窯岙底的開片產品:

龍泉青瓷的記憶(續)--從開片說實戰

(圖5,

大窯岙底瓷片

在開片感覺上截然不同,這是由於葉塢底首先汲取了南宋官窯的工藝開片的技術,在純失透釉的情況下,開出分層立體效果的開片。而岙底這個時候雖然也採用釉素燒的官窯工藝,但釉的配方仍然沿襲舊制,所以開出的片與葉塢底有區別。

(2)透過以上認識,大家會認為龍泉窯的開片大多是由於溫度過燒而產生,但事實卻不僅僅如此。先來觀察過燒引起開片的樣本:

龍泉青瓷的記憶(續)--從開片說實戰

龍泉青瓷的記憶(續)--從開片說實戰

龍泉青瓷的記憶(續)--從開片說實戰

(圖8)

可以清楚地看到,黃釉開片的為玻璃釉、粉青為半失透釉,黃釉樣本的玻化程度比粉青高得多。由此可見,過燒過度,會產生玻璃式開片。那我們經常提及的炒米黃、魚籽紋、冰裂紋又是什麼環境下產生的呢?

龍泉窯有大量的黃釉產品,但真正的米黃釉帶開片產品並不太多,我們知道在稍欠燒的情況下(正燒為1260攝氏度左右),能燒製出粉青產品,但欠燒過度,則會產生多種黃釉開片型別,這是因為胎的瓷化程度不夠,過陶化而不及瓷化,收縮率極高,表面釉被牽拉,而造成開片,這個原理正好與過燒產生開片相反。而欠燒溫度各有不同所以產生多種型別的黃釉開片:

龍泉青瓷的記憶(續)--從開片說實戰

龍泉青瓷的記憶(續)--從開片說實戰

龍泉青瓷的記憶(續)--從開片說實戰

龍泉青瓷的記憶(續)--從開片說實戰

龍泉青瓷的記憶(續)--從開片說實戰

龍泉青瓷的記憶(續)--從開片說實戰

(圖12-1)

透過這組樣本胎的瓷化程度高低,可以大致判斷出欠燒開片,溫度與開片效果的不同原因。

龍泉窯瓷器開片的審美及收藏價值

一件古董瓷器的收藏價值,除了稀缺性和血統高低之外,美不美是一項重要因素。龍泉窯收藏有句俗語:北宋玩工,南宋玩釉!所以,釉色美否與收藏價值有很大關係。

史上記載,在南宋時期,無論官窯民窯,均以追求粉青、失透釉色為上品,明代學者文震亨《長物志》載:哥、官、汝窯以粉青色為上。而開片則只在談及哥窯和官窯才會提及,所以起初龍泉窯開片釉面並不是當時所追求的。在燒製粉青失透釉為目的的時候,面對龍窯的複雜環境,雖有高超的燒製技術,但成功率仍是天成,我們來觀察下面這件窯址過燒產品:

龍泉青瓷的記憶(續)--從開片說實戰

龍泉青瓷的記憶(續)--從開片說實戰

(圖13-1)

這件南宋高峰期的葫蘆執壺在燒製粉青過程中,由於溫度偏高,成了梅子青帶開片,從南宋審美的含蓄要求,個人認為並不是當時最理想的形式,不太符合南宋文人的清介、孤遠、淡泊、典雅的簡約審美情趣。跨入二十一世紀,用現在的流行審美入鄉隨俗的眼光,卻是非常不錯的開片藏品。再對比另一種開片形式:

龍泉青瓷的記憶(續)--從開片說實戰

龍泉青瓷的記憶(續)--從開片說實戰

(圖15)

現在行內稱細片,古人稱細碎紋,我想大多數讀者對這類開片,不會認為美,這應該和古人的審美是相同的。明代高濂對開片審美總結為:紋取冰裂鱔血為上、梅花片、墨紋次之,細碎紋,紋之下也。所以,無論如何,在非欠燒情況下,大片乃至冰裂為開片上品,亂細片為下品:

龍泉青瓷的記憶(續)--從開片說實戰

(圖16,高濂所述的冰裂、梅花開片樣本)

在南宋中晚期,工匠們透過不懈的努力,終於掌握了不同配方的胎、釉漿經過高溫燒製後所產生的不同伸縮率,以期達到所要紋片大致走向、力度、層次的開片。而這種開片,完全顛覆了人為利用溫度欠燒或過燒燒出的開片效果,哥窯系由此產生,龍泉窯的一些窯頭的工藝性開片開始出現:

龍泉青瓷的記憶(續)--從開片說實戰

(圖17,

大窯葉塢底白胎花口盤)

個人認為,這類工藝性開片,應為龍泉窯開片之最!

特別提示:從市場現狀來看,一些當年殘次類產品,被市場作為“開門”而盲目抬高價值。

器物置於龍窯中的位置對釉色及開片型別有決定性的影響,窯位相對差的邊角,由於受溫不均,一件器物上會產生不同的釉色及開片。只要不損毀,都是可以作為次品銷售的。出土器物中有極少量的,有著和窯址中相同的“窯病”,這類產品應該是當年最低檔次的銷售產品,窯址中殘留丟棄的片、殘器絕大多數都是燒製失敗的產物,這些“次品完整器”絕大多數開片:

龍泉青瓷的記憶(續)--從開片說實戰

龍泉青瓷的記憶(續)--從開片說實戰

(圖18-2)

當日之棄品,卻被當今部分人認為開門的標誌,時間會證明這是一種錯誤的認識,也是一種眼力不逮、缺乏自信的表現。

新觀點:

從明代以來,無論藏家、玩家、商家均以窯器當重汝、官、哥!這三個窯口的瓷器都以開片著稱,只是開片形式不同而已,其中最難分出的開片形式是官窯、哥窯,所以有官、哥不分之說。

當下有人提出判別方法,觀察瓷片斷面,胎釉開片走為官窯,釉胎錯位斷面則為哥窯。

這種觀點有一定道理,因為官窯普遍厚胎,胎釉同步截面上必然的,龍泉燒製的哥窯普遍超薄胎,胎的強度相當差,依著釉的開片錯位走勢是當然的事。但完整器就沒有辦法分辨了。

龍泉青瓷的記憶(續)--從開片說實戰

(圖19-1,哥窯胎釉結合關係)

古人在沒有窯址考古的情況下,提出的官哥不分的釉面開片形式,至今仍然有重大的參考價值。而個人認為,汝窯作為首創釉素燒工藝,厚釉條件下的開片模式幾乎都差不多,並沒有顯得力度和鬼斧神工之走向,在哥窯和官窯中只能稱得上細紋:

龍泉青瓷的記憶(續)--從開片說實戰

龍泉青瓷的記憶(續)--從開片說實戰

(圖20-1)

有些甚至是亂細紋的下品。應該說,汝窯在停燒之時,並沒有熟練掌握和儲備釉面開片技術。這種細紋開片在龍泉窯卻比比皆是,所以說龍泉窯在南宋中晚期的工藝性開片,為汝窯完成了未盡之功。

龍泉窯開片與官窯之間的關係

據觀察,最早官窯在大窯葉塢底燒造之初,分別有開片與不開片兩種產品,最早期的均為自然開片模式:

龍泉青瓷的記憶(續)--從開片說實戰

龍泉青瓷的記憶(續)--從開片說實戰

(圖22)

半失透釉,採用官式支釘支燒,黑胎,形為南宋官窯典型形制,帶有濃郁的“汝”味。據記載:“宣和年,禁庭(向龍泉窯)制樣索取,工益加巧”,徽宗時期龍泉窯已經在朝廷很有地位,並已經開始為朝廷燒製貢瓷,高宗趙構身為皇族豈能不知?個人推測,這是汝窯的工藝結合龍泉胎釉的官窯產物。而後產品的開片則力度有餘,走向不逮。

龍泉青瓷的記憶(續)--從開片說實戰

(圖23)

在南宋中晚期,終於燒製出成熟的、符合宮廷審美的開片瓷器。而後朝廷在大窯的杉樹連、屋後底、烏窯也曾少量燒製開片器物。

龍泉青瓷的記憶(續)--從開片說實戰

(圖24,杉樹連瓷片)

龍泉青瓷的記憶(續)--從開片說實戰

(圖25,南宋屋後底八邊洗)

龍泉青瓷的記憶(續)--從開片說實戰

(圖26,南宋烏窯斂口碗)

當然,大窯的葉塢底燒製的官窯時間最早、質量最好、時間最長,其中的民窯產品深受官窯影響,配方工藝、裝燒工藝為大窯之最,成為大窯的第一品牌窯頭。

1964年,耿寶昌先生曾對龍泉溪口窯作過考古發掘,由於當時規模的侷限性,發掘報告並不算詳細,但他提到了瓦窯垟產品“不排除官燒的可能”!這個提法在當時是非常大膽的了。而陳萬里、馮先銘等前輩對龍泉窯的考察主要集中在大窯,受技術、資金等方面等客觀條件制約,考察結果是一個大致性的、概括性的,有所遺漏在所難免。直至上世紀九十年代末,他們的結論仍是學術界對龍泉窯理解的理論基石。隨著近年來對溪口瓦窯垟的正式大規模聯合考古,揭開了哥窯之謎,這裡我們要大致說說溪口瓷器的開片。

龍泉溪口窯受官窯影響特別大,無論瓦窯垟還是周邊的古峽坑等等,大多為高溫開片釉,溪口開片釉比率遠超不開片釉。以瓦窯垟為傑出代表的官哥窯開片,可以用鬼斧神工來形容:

龍泉青瓷的記憶(續)--從開片說實戰

龍泉青瓷的記憶(續)--從開片說實戰

龍泉青瓷的記憶(續)--從開片說實戰

龍泉青瓷的記憶(續)--從開片說實戰

(圖30)

透過這組圖片的比較,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官哥一家,瓦窯垟是官窯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鑑賞與考古是有所區別的,一味地尋找窯址中的文字記載不是壞事,但為了文字而文字,未免有刻舟求劍之嫌了。更何況明早開始至明晚期的幾乎所有記載哥窯燒製都指向龍泉,這就是事實、就是記載。

圍繞溪口瓦窯垟的產品均為南宋中晚期-元中晚期,應該說,這類產品中絕大部分都是民窯產品,但總擺脫不了官窯、哥窯的影子。

龍泉青瓷的記憶(續)--從開片說實戰

(圖31,半失透釉開雙層片,是南宋高峰期的典型特徵)

發現與糾錯:

哥窯性質的開片,其實在二宋之際就已經產生,之前是天成而非人為,這與真正的哥窯有本質上的區別。

龍泉青瓷的記憶(續)--從開片說實戰

龍泉青瓷的記憶(續)--從開片說實戰

(圖33)

此為二宋之際金村窯產品,厚胎薄釉。雖有“淺白紋、百圾碎”的形,卻無神,切不可混淆!

另附溪口窯非官哥過燒與欠燒產品樣本:

龍泉青瓷的記憶(續)--從開片說實戰

龍泉青瓷的記憶(續)--從開片說實戰

(圖35,欠燒)

如何透過開片斷新老

(1)龍泉窯器物開片非常普遍,仿品也利用各種方式進行仿製,早年的黃釉開細片仿製較多,上當的人也非常多。其表現特徵為釉色黃中帶青、細片、胎不欠燒,圈足露胎給人緻密而堅固的感覺,

此類仿品是在釉漿中加入氧化鈦之故。

龍泉青瓷的記憶(續)--從開片說實戰

龍泉青瓷的記憶(續)--從開片說實戰

(圖37)

利用化學呈劑調配黃釉開片仿品則形成奶黃開片效果,其實,在宋元開片瓷器中,並無此類釉色。

龍泉青瓷的記憶(續)--從開片說實戰

(圖38)

(2)利用高溫使釉玻化程度高,伸縮係數小的原理,冷卻法造成開片。

此類開片的特點給人感覺釉裂得很“嫩”,

仔細觀察非常容易辨認:

龍泉青瓷的記憶(續)--從開片說實戰

龍泉青瓷的記憶(續)--從開片說實戰

(圖41)

另外,胎依然給人生硬、緻密的感覺。開片類仿品型別不一一類舉,

總體把握一點:開片“嫩裂”;露胎緻密!為絕大多數開片仿品的共同特徵。

圖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絡我們刪除,向原作者致敬!

龍泉青瓷的記憶(續)--從開片說實戰

龍泉青瓷的記憶(續)--從開片說實戰

龍泉青瓷的記憶(續)--從開片說實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