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四又叫“羊日”,講究“2迎1送”,“2吃1扔”,都是啥意思?

初四又叫“羊日”,講究“2迎1送”,“2吃1扔”,都是啥意思?

原創出品,禁止抄襲,違者必究。

咱們接著上篇來說,初一、初二、初三分別對應六畜日裡面的雞日、狗日和豬日,而到了初四,對應的是羊,女媧在第四天創造了羊,所以大年初四也就被稱為“羊日”,“羊日”又有什麼講究呢?

首先講究“2迎1送”。

“2迎”裡面第一個迎就是“迎灶神”

,我們都知道灶神掌管著每一家的灶火生活,在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小年這天,灶神要去天庭彙報各家的情況,而到了初四這天,灶神彙報完畢就要回來了,所以民間有習俗要在這天擺好供品,來迎接灶神的歸來。俗話說“送神早,接神遲”,迎灶神也不用著急,通常是到下午才開始準備。

初四又叫“羊日”,講究“2迎1送”,“2吃1扔”,都是啥意思?

第二迎就是“迎財神”,

確切地說,初五是財神下凡巡查的日子,人們為了表達誠意,往往在初四晚上就準備迎接財神了。過去還有“接五路”的說法,本來指的是接五路行神,後來演變成了五路財神。

五路財神是哪五路呢?指的是財神趙公明和他手下的4個部將,分別是

東路財神招寶天尊蕭升,西路財神納珍天尊曹寶,南路財神招財使者陳九公和北路財神利市仙官姚少司。

除了迎神以外,

還有“一送”就是“送火神”,

在北方一些地區民間有送火神的習俗,也叫綁火神,即在這天用玉米梗或者麥梗綁在棍子上,點燃以後從自家送到附近的河裡去,代表著這一年無妄無災。

此外,

還有“2吃和1扔”。

“2吃”中第一吃指的是吃哲籮,

哲籮其實就是大雜燴的意思,因為過年準備了很多年貨和好吃的,常常會吃不完,於是在初四這天就把之前剩下的飯菜合到一起,形成大雜燴,就是哲籮了。

初四又叫“羊日”,講究“2迎1送”,“2吃1扔”,都是啥意思?

而在過去開店做生意的老闆一般會在初四晚上請夥計們吃飯併發紅包,尤其在北京地區有句老話說

“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初四晚上掌櫃的說官話”

。因為吃完飯後,慣例是要吃包子,這時候掌櫃的就要舉杯祝賀,向大家說一些冠冕堂皇的所謂的“官話”,而說完官話時就要吃包子。如果掌櫃的把這個包子夾給了誰,那麼就意味著這個人被解僱了。所以也叫吃“滾蛋包子”,不過現在這一習俗普遍已經沒有了。

第二吃就是吃烙餅卷雞蛋。

北方有句俗語說

“初一的餃子初二的面,初三合子往家轉,初四烙餅卷雞蛋”

。初四這天吃烙餅卷蛋,熱騰騰的餅卷著蛋香、蔥香,寓意著日子將過得熱氣騰騰。

最後還有“一扔”,即“扔窮”。

扔窮的意思其實就是扔垃圾,因為初一講究不打掃,而初二要回孃家,初三在家中休息,到了初四就要裡裡外外把家裡打掃一番,收拾好後把垃圾清理出去,即所謂的“扔窮”了。

其實這麼來看,一些所謂的習俗有的只是我們生活中的一些習慣,而

古人們卻把它們都賦予了不同的寓意,使得每一項工作顯得不那麼枯燥了。這大概也是人們所說的一種年味兒吧!

初四又叫“羊日”,講究“2迎1送”,“2吃1扔”,都是啥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