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官職前面常出現的動詞,“表”、“領”、“拜”是什麼意思

劉備的漢朝官職與爵位是什麼?他的官職與爵位是漢朝皇帝直接拜封的嗎?這兩個問題,可能問的有些唐突。如果你對漢末三國時期的官職和爵位制度不是很瞭解的話,恐怕很難一下子搞清楚上面兩個問題。

本文就與讀者朋友們一同捋一捋,漢末三國時期,各類官職被任命的基本原則。順便也說一下魏蜀吳三國,作為臣子,誰的官職最大和誰的權力最大。

三國官職前面常出現的動詞,“表”、“領”、“拜”是什麼意思

上圖_ 東漢末年軍閥割據

隨著東漢朝廷的不斷衰微,天子都成了傀儡之後,東漢朝廷已經名存實亡,地方諸侯已經擁有了絕對自治與開府的權力。意味著這一時期,官職的任命由東漢朝廷和地方諸侯兩部分。理論上,朝廷地位在諸侯之上,但實際上朝廷已經沒有實權,因此朝廷任命的官員更有名分意義,而諸侯任命官員更有實權。而且,這一時期所謂的朝廷命官,也都是地方諸侯一手操控,只是假借皇帝名義完成自己意願而已。

我們舉幾個例子,來直觀說明一下,諸侯自己任命與假借天子名義任命官員的例子:

初平二年,討伐董卓聯盟盟主袁紹,因曹操立下戰功,“表”其位東郡太守。這個“表”字的意思就是,袁紹給天子上表,名義上是向天子推薦,請天子接納自己的請求,任命曹操位東郡太守。但實際上,皇帝的真實意見已經沒人在意,既然東郡這塊地方現在是袁紹說了算,那麼他“表”了曹操當這個太守,曹操就可以走馬上任了。其實,袁紹的表章,天子能不能看到都兩說,更別提什麼同不同意了,這是典型的假借天子名義完成個人意願的例子。

三國官職前面常出現的動詞,“表”、“領”、“拜”是什麼意思

上圖_ 曹操(155年-220年)

還有文章開篇提到的劉備官職問題。劉備起初被朝廷任命的官職,都是縣令級別的小官,任何“職稱”都沒有。而劉備最早能稱得上“職稱”的官職,是曹操“表”之而得,如建安元年,曹操表劉備為“鎮東將軍”(屬三四梯隊的將軍職務),同時又被“封”宜城亭侯之爵位。注意,這個“封”字表明是皇帝同意給予的爵位,因為此時曹操已經“挾天子以令諸侯”,所以曹操的表章,天子能看到且獲准同意(當然了,天子此時已經沒有否定權)。建安三年,劉備又在曹操的舉薦下,(拜)封為“左將軍”(屬第二梯隊的將軍職務),這個官職就是劉備為漢官的最高職位了。

儘管劉備的宜城亭侯以及左將軍是拜封而來,但實際上仍然是曹操操控天子的結果,這也是是曹操拉攏劉備而假借天子名義完成個人意願例項。但是不管怎麼說,名義上劉備的官職與爵位,是東漢朝廷任命和拜封的,這也成了他後來撈取資源的資本。

這類表借天子名義大封官員例子比比皆是,本文不做贅述。下面說一說諸侯直接任命官員的例子。

三國官職前面常出現的動詞,“表”、“領”、“拜”是什麼意思

上圖_ 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

這一情況獲得官職的人物例子就是周瑜。建安三年,周瑜棄袁術而前往輔佐好友孫策,時孫策已在江東初立基業,聞周瑜歸來,親自往迎周瑜,並“授”周瑜“建威中郎將”官職。“建威中郎將”這個官職完全是孫策自創並授予周瑜,因此這是典型的諸侯直接任命的官員。

而後在赤壁之戰獲勝之後,孫權“拜”周瑜為“偏將軍”,“領”南郡太守。這裡《三國志-周瑜傳》中,陳壽特地用“拜”字,與當初孫策時的“授”區分,說明此時孫權勢力已然割據一方了。另外,這個“領”字的意思,是周瑜以偏將軍的(高階)身份,兼任太守(低階)職務之意。

除了上述兩種獲得官職的途徑,還有一個途徑就是自己任命。袁紹在討伐董卓之時,就自號“車騎將軍”。實際上,袁紹當時的漢朝官職是司隸校尉(這是個級別低但權力大的職務),董卓挾天子之時拜封其為渤海太守。因為當時討董聯盟的頭領們,大多數官職都比袁紹要高,尤其袁術更是官拜後將軍,袁紹不自號車騎將軍,似乎無法與他這個聯盟首領相匹配。而後,韓馥因懼怕北方公孫瓚而主動讓賢,將冀州拱手於袁紹,袁紹就“自領”冀州牧,正式成為地方諸侯中的一員。

三國官職前面常出現的動詞,“表”、“領”、“拜”是什麼意思

上圖_ 袁紹(?-202年),字本初

透過上文,我們大致可以瞭解“表”、“領”、“(拜)封”,這些官職之前的動詞是什麼意思了。除了這些動詞之外,還有一些,如“行”,就是代理的意思,劉備就曾表孫權為行驃騎將軍,後奇襲荊州得手,曹操表孫權為驃騎將軍,算是扶正。還有“督”,這個好理解不贅述。還有一個“錄”,就是平級兼任的意思,與“領”上級兼任下級工作是不同的。

其實,在群雄逐鹿的大混亂時期,能不能獲得所謂官職,完全是看個人的能力與實力。你有實力能夠割據一方,除了天子,想當什麼官要什麼爵,基本不在話下。曹操能硬逼著天子封自己為親王(魏王),後由其子曹丕,逼迫漢獻帝禪位。劉備佔據益州與漢中,可以自立為漢中王,後自立為帝。孫權假意依附曹魏,曹丕為了拉攏孫權不得不拜封孫權為吳王,後孫權自立為帝,形成三國鼎立之勢。

三國官職前面常出現的動詞,“表”、“領”、“拜”是什麼意思

上圖_ 孫權題跋像

三國形成之後,各國的官職制度又有什麼異同呢?

因三國官職大多沿襲兩漢,因此之間相同之處頗多,不做贅述,倒是這不同之處,值得多表一表。

先說蜀漢。蜀漢的官制效仿西漢初期頗多。尤其是後主劉禪時期,諸葛亮作為丞相併開府而治,這在其他兩國是不存在的。同時,蜀漢不設定“三公”,僅設定尚書令,另一位託孤之臣李嚴就是這個職位。但是,由於諸葛亮在丞相之外還錄尚書事,這就明顯表明諸葛亮是李嚴上級。換句話說,在蜀漢諸葛亮基本上是大權獨攬,而諸葛亮本人也就是三國時期權力最大的臣子。

諸葛亮死後,蜀漢權力開始分散,官制也發生一些變化,丞相不再集軍政大權於一身,軍事指揮權逐漸歸於大將軍。姜維後來官至大將軍,掌管了蜀漢軍權。

三國官職前面常出現的動詞,“表”、“領”、“拜”是什麼意思

上圖_ 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

而曹魏與孫吳,官制基本沿襲東漢,以三公九卿製為主,丞相不設或為虛位。相比曹魏,孫吳孫權更加尊崇黃老之術,採用依託江東士族代管模式(孫權更多時候是出於無奈),最具代表性人物,非重臣陸遜莫屬。黃龍元年(公元229年),孫權開創官職先河,在大將軍之上,設立“上大將軍”,地位位於三公、丞相之上,拜陸遜為之。

所以,三國時期,官職最高的臣子乃是江東陸遜,但要說明的是,陸遜在孫吳的權力遠不及諸葛亮在蜀漢。至於曹魏,在曹丕為稱帝而妥協士族之後,在文帝、明帝統治時期,採用宗室制約士族的統治模式。但後來還是士族出身的司馬懿道高一丈,最終後發制人,一舉幹掉曹魏宗室,司馬氏成為曹魏的實際統治者。

三國官職前面常出現的動詞,“表”、“領”、“拜”是什麼意思

上圖_ 兩晉官制簡表

公元266年,司馬氏篡取曹魏政權建立晉朝,史稱“西晉”,官制基本沿襲曹魏。公元280年,晉滅孫吳,結束三國分裂割據,完成一統,全國進入了一個短暫的和平時期。

作者:王金百校正/編輯:莉莉絲

參考資料:

[1] 《三國志》 陳壽/著 吉林文史出版社

[2] 《中國古代官制》 劉俊/編著 中國商業出版社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