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三顧茅廬”,還是諸葛亮“毛遂自薦”,歷史真相究竟如何

劉備“三顧茅廬”,還是諸葛亮“毛遂自薦”,歷史真相究竟如何

劉備“三顧茅廬”,還是諸葛亮“毛遂自薦”,歷史真相究竟如何

《三國演義》是我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很多典故經過這部書的流傳而深入人心。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的故事就是其中之一。在書中羅貫中是這樣寫的: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有槍就是草頭王,眾英雄紛紛擁兵自重,割據一方。曹操把持朝廷,挾天子以令諸侯,孫權坐領江東,虎踞一方,劉表、張魯、劉璋等人也都是各有各的地盤,唯有漢宗室親劉備空有一個豫州牧的頭銜,卻始終沒有一塊屬於自己的地盤,多年來浪跡天涯,如喪家之犬,最後投靠本家兄弟劉表門下休整。但劉備志向遠大,經歷多次失敗仍然不忘初心,他不甘心寄人籬下,始終圖謀王霸之業。他雖然有關張之勇為之衝鋒陷陣,但在謀略上卻無人可用,自始至終沒有人給他制定一個像樣的戰略規劃,因此他急需一個高階智謀之士為之籌劃。在徐庶和司馬徽的大力推薦下,劉備和關羽、張飛起到隆中臥龍崗去請諸葛亮出山。

劉備“三顧茅廬”,還是諸葛亮“毛遂自薦”,歷史真相究竟如何

第一次去時,恰巧諸葛亮外出,劉備只得失望地轉回去。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著大風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外出閒遊去了,只見到了諸葛亮的岳父大人黃承彥。張飛本就對諸葛亮不感冒,打心眼裡根本就不願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嚷嚷著快點兒回去。劉備只得留下一封信,意思是自己對諸葛亮十分敬佩,請他出來幫助自己匡扶漢室,共同挽救國家危難。過了一段時間,還沒見到諸葛亮的蹤跡,劉備準備第三次去請諸葛亮。關羽認為諸葛亮不過是一個浪得虛名的腐儒,沒有什麼真本事,沒有必要再三請他。張飛更極端,要用繩子綁架諸葛亮。劉備力排眾議,第三次拜訪諸葛亮。

劉備“三顧茅廬”,還是諸葛亮“毛遂自薦”,歷史真相究竟如何

諸葛亮得知劉備再次來訪,便拿足了架子,擺夠了造型,才和經久考驗的劉備坐下談話。諸葛亮為劉備制定了長遠的戰略規劃,劉備一聽茅塞頓開,心中直說這趟來對了,為了邀請諸葛亮出山,他再次祭出了他的絕招“哭”,用眼淚和鼻涕感動了諸葛亮,從此諸葛亮為蜀國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劉備三次親自敦請諸葛亮的這件事情,叫作“三顧茅廬”,成為中國歷史上的一段佳話,歷來為

人傳頌。但“三顧茅廬”的是真實的歷史嗎?

劉備“三顧茅廬”,還是諸葛亮“毛遂自薦”,歷史真相究竟如何

“三顧茅廬”的記載,只存在於《三國志》中,再沒有其他史料與之相印證。在與之相關歷史人物記載中,竟無一處提到劉備三顧之事,這個被後世尊為禮賢下士的經典事蹟在三國時代竟無人提起,不得不讓人生疑。與此相反,有些史料對劉備和諸葛亮見面的相關記載,與《三國志》的記載大相徑庭。

劉備“三顧茅廬”,還是諸葛亮“毛遂自薦”,歷史真相究竟如何

根據《魏略》記載,劉備來到荊州後,駐紮在樊城。曹操統一了北方以後,諸葛亮判斷自己所在的荊州將是曹操的下一個攻擊目標。而經過多年對劉表的瞭解,諸葛亮認為劉表不是幹大事的人,不是自己心目中的老闆,於是選擇加盟劉備集團,他來到樊城求見劉備。

劉備“三顧茅廬”,還是諸葛亮“毛遂自薦”,歷史真相究竟如何

這是劉備與諸葛亮初次相見,之前諸葛亮的名氣並不大,只有他朋友圈內少部分人認可他的才能。而劉備對諸葛亮並沒有什麼深刻印象,見面後又見諸葛亮年少,並未對他特別在意,一邊幹著編起草鞋的手工活,一邊和諸葛亮談話。諸葛亮便說,將軍的雄心壯志難道就是編草鞋嗎?劉備很不高興,回答說你這是什麼話!我不過閒來解悶罷了。諸葛亮接著說,將軍你與劉表和曹操相比怎麼樣?劉備說,我們倆比不上。諸葛亮說,既然都比不上,難道就坐著任人宰割嗎?劉備說,我正在為此事而發愁,你有什麼好主意?諸葛亮就給劉備提出若干建議。經過這一番談話,最後,劉備才“以上客禮之”。西晉司馬彪《九州春秋》也做過相同的記載。

劉備“三顧茅廬”,還是諸葛亮“毛遂自薦”,歷史真相究竟如何

我們先不討論《魏略》和《九州春秋》的記載是否屬實,來說說《三國志》記載的“三顧茅廬”的不合常理之處。第一,“三顧茅廬”時,曹操幾十萬大軍正整裝待發,即將南下,新野、樊城首當其衝,劉備危如累卵,已經到了火燒眉毛的時候,諸葛亮對這個緊迫的現實問題避而不談,反而制定《隆中對》這樣一個長遠規劃,非常不合乎情理。第二,諸葛亮製作《隆中對》是戰略規劃,需要高度保密,當時是劉備和諸葛亮兩人的閉門會談,連關張這樣的核心人物都不在場,這次會談的紀要怎麼會變得天下盡知呢?與之相比較的是,郭嘉初見曹操時對天下大勢的分析,後人一字不知,只留下了曹操的一聲長嘆:能使我安天下者,必此人。看來,所謂《隆中對》,很有可能是後人根據《出師表》而分析整理的。因此,“三顧茅廬”之說的可信度也應大打折扣。

劉備“三顧茅廬”,還是諸葛亮“毛遂自薦”,歷史真相究竟如何

那麼,陳壽在寫《三國志》時採用的是諸葛亮在《出師表》中的說法:劉備親自到隆中找過他,而且去了多次,這也是諸葛亮決定出山輔佐劉備的直接原因。從諸葛亮出山到北伐上《出師表》,前後不過二十年的時間,許多當事人都還在世,諸葛亮憑空捏造一個“三顧茅廬”的故事,無論從諸葛亮的為人看,還是從當時的實際情況看,恐怕都不可能。

劉備“三顧茅廬”,還是諸葛亮“毛遂自薦”,歷史真相究竟如何

那麼《三國志》和《魏略》、《九州春秋》的記載為什麼會不一樣呢?真相很可能是這樣:最初如《魏略》所記,諸葛亮求見劉備於樊城,劉備雖以上客待之,但沒有特別器重他,感到屈才的諸葛亮又辭別了劉備。後來徐庶、司馬徽等人極力向劉備舉薦,劉備才認識到諸葛亮的價值,只好親自出馬,三顧茅廬,重新把諸葛亮請了出來。正因為有前面的那段小小的插曲,劉備求賢的過程才如此曲折,需要“三顧”才讓諸葛亮回心轉意。

劉備“三顧茅廬”,還是諸葛亮“毛遂自薦”,歷史真相究竟如何

但不管是諸葛亮向劉備“毛遂自薦”,還是劉備“三顧茅廬”,或是二者兼而有之,最終的結果是諸葛亮終於出山輔佐劉備,終於使劉備完成王霸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