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雖安,忘戰必危”|司馬穰苴及其兵書著作《司馬法》導讀

楔子

“天下雖安,忘戰必危”|司馬穰苴及其兵書著作《司馬法》導讀

兵學淵源,先秦兵書。

閎廓深遠,雖三代征伐未能竟其意。

如其文也,分權謀、形勢、陰陽、技巧。

為後世所傳兵家者流,皆出《司馬法》。

“天下雖安,忘戰必危”|司馬穰苴及其兵書著作《司馬法》導讀

司馬穰苴,文能附眾,武能威敵。

齊王召其與語兵事。

授節於邦境,不戰而屈人之兵。

燕、晉為之退師,而景公無患。

《司馬法》兵書解讀

“天下雖安,忘戰必危”|司馬穰苴及其兵書著作《司馬法》導讀

《司馬法》又稱《司馬穰苴兵法》、《軍禮司馬法》和《古司馬兵法》,是一部先秦古籍兵書。

一、《司馬法》傳世及今存

劉向《七略》將《司馬法》入於兵書類;班固編《漢書·藝文志》將其入“禮類”,著錄共155篇,《隋書·經籍志》稱《司馬法》三卷,不分篇;《直齋書錄解題》著錄為一卷。

“天下雖安,忘戰必危”|司馬穰苴及其兵書著作《司馬法》導讀

《司馬法》善本

在傳世過程中,《司馬法》大部分都已散佚。今傳世本有的作三卷,如《宋刊武經七書》本、《四庫叢刊》本等;有的作一卷,如《四庫全書》本、《百子全書》本等;還有的作五卷,如《施氏七書講義》本。但不管分為幾卷,其內容都是五篇。

二、《司馬法》篇目和主要內容

“權出於戰,不出於中人。是故

殺人安

人,殺之可也;攻其國,愛其民,攻之可也;以戰止戰,雖戰可也。”——《司馬法·仁本第一》

《司馬法》的篇目和主要內容:《仁本第一》,主要論述了戰爭的性質、目的、起因和對戰爭的態度,以及發動戰爭的時機,同時追述古代的一些戰法;《天子之義第二》,闡述君臣之禮,治國、教民和治軍的不同方法,記述了古代的一些作戰形式、兵器配置、戰車編組、旗語徽章、賞罰制度等;《定爵第三》,主要講戰爭的準備、戰場指揮、佈陣原則、偵察敵情、戰時規章等問題;《嚴位第四》,主要闡述戰略戰術和將帥指揮,以及勝利後注意事項;《用眾第五》繼續闡述戰略戰術以及戰場指揮等。

三、《司馬法》軍事思想

《司馬法》不僅包含有春秋以前的軍事思想和作戰原則,還包含根據春秋末期和戰國初期的戰爭實踐經驗而提出的進步軍事思想,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三點:

“天下雖安,忘戰必危”|司馬穰苴及其兵書著作《司馬法》導讀

《司馬法》四部備要本

凡戰:以輕行輕則危,以重行重則無功,以

輕行

重則敗,以重行輕則戰,故戰相為輕重。——《司馬法·嚴位第四》

一是“相為輕重”的樸素辯證法思想。

《司馬法》將戰爭中的諸多因素抽象為“輕、重”兩個對立統一的因素。它把統帥的戰術指揮稱為輕,戰略指揮稱為重,主張輕重相節,不可偏廢。它主張“以重行輕”,認為輕、重又可以相互轉化,輕重相輔相成。

“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司馬法·仁本第一》

二是“以戰止戰”的戰爭觀。

《司馬法》作者透過對春秋以來頻繁戰爭的洞察,認識到要消除這種混戰的狀態,非用戰爭不可,所以他極力支援正義戰爭。他所謂的正義就是指“安人”、“愛民”,他所說的“愛民”雖然有一定的虛偽性,但在當時卻是具有重要進步意義。

“天下雖安,忘戰必危”|司馬穰苴及其兵書著作《司馬法》導讀

《司馬法》善本

“入罪人之地,無暴聖祗,無行田獵,無毀土功,無燔牆屋,無伐林木,無取六畜,禾黍、器械,見其老幼,奉歸勿傷。雖遇壯者,不校勿敵,敵若傷之,醫藥歸之。”——《司馬法·仁本第一》

“古者賢王,明民之德,盡民之善,故無廢德,無簡民,賞無所生,罰無所試。”——《司馬法·天子之義第二》

三是以仁義為本的治軍思想。

《司馬法》以“仁義”思想貫穿全書的始終。對民施仁,就是弔民伐罪,不誤農時;對部下施仁,則是關心愛護。《司馬法》把“仁”作為戰爭的最高目標。

“將心,心也,眾心,心也。馬、牛、車、兵、佚飽,力也。教惟豫,戰惟節。將軍,身也,卒,支也,伍,指姆也。”——《司馬法·定爵第三》

“凡戰之道,用寡固,用眾治;寡利煩,眾利正。用眾進止,用寡進退。”——《司馬法·用眾第五》

除此之外,《司馬法》還有“國容不入軍,軍容不入國”、“難進易退”、“三軍一人勝”、“賞不逾時”、“罰不遷列”、“教惟豫、戰惟節”等軍事思想。

《司馬法》不僅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而且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它關於軍賦、軍法等軍制資料被許多史家和兵家所徵引,但其中包含的許多軍事思想原則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已經成為陳舊過時的東西,就是在當時也不會起到積極的作用,所以今天我們閱讀《司馬法》時需要批判繼承。

四、《司馬法》現存版本

《司馬法》現存最早的刊本是南宋孝宗、光宗年間刻《武經七書》本,這個系統版本最多、流傳最廣。除《武經七書》系統諸多版本以外,還有《武學經傳三種》本、《平津館叢書》本、《四庫全書》本、《述記》本、《四部備要》本等叢書本。

“天下雖安,忘戰必危”|司馬穰苴及其兵書著作《司馬法》導讀

《司馬法》研究論著

《司馬法》在國外流傳也較為廣泛,早在1600年日本就出現了研究《司馬法》的專著《校訂訓點司馬法》和《司馬法評判》,之後相繼有三十餘部專著問世。1772年《司馬法》被譯成為法文,被收入《中國軍事藝術》,在巴黎出版發行。

《司馬法》作者及司馬穰苴

“《司馬法》所從來尚矣,太公、孫、吳、 王子(成父)能紹而明之。”——《史記·太史公自序》

據司馬遷記載,《司馬法》並非一人所撰,周朝開國之初的《司馬法》是由姜太公所撰,姜太公死後,又有數人重新編撰。自《隋書·經籍志》開始,著錄為司馬穰苴撰。

“天下雖安,忘戰必危”|司馬穰苴及其兵書著作《司馬法》導讀

司馬穰苴像

司馬穰苴,又名田穰苴,因其任大司馬之職故稱,生卒年不詳,春秋末期齊國人,是田完(陳完)的後代,齊田氏家族的支庶。《史記》陳其為齊景公時人,《竹書紀年》載為齊威王時人,而《戰國策》又說是齊滑王時人。

司馬穰苴精通兵法,齊相國晏嬰以他“文能附眾,武能威敵”,推薦他於齊景公,授予將軍職位,嚴於治軍,執法不避權貴。曾率齊軍擊退晉、燕入侵之軍,因功被封為大司馬,子孫後世稱司馬氏。後因齊景公聽信讒言,田穰苴被罷黜,未幾抑鬱發病而死。由於年代久遠,其事蹟流傳不多,但其軍事思想卻影響巨大,其用兵之法為田氏後世所繼承,“用兵行威,大放穰苴之法,而諸侯朝齊。”

“天下雖安,忘戰必危”|司馬穰苴及其兵書著作《司馬法》導讀

唐肅宗時將司馬穰苴等歷史上十位武功卓著的名將供奉於武成王廟內,被稱為武廟十哲。宋徽宗時追尊田穰苴為橫山侯,位列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參考資料:

1。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

2。劉小樹。中國曆代兵書薈萃[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路,感謝圖片製作者的辛勤付出,若有侵權,請聯絡長歌君刪除

“天下雖安,忘戰必危”|司馬穰苴及其兵書著作《司馬法》導讀

推薦閱讀

先秦兵書導讀(一):《鬼谷子》和鬼谷先生的傳奇

先秦兵書導讀(二):“六韜三略,匯毓八方”,看姜子牙草根逆襲

先秦兵書導讀(三):《尉繚子》是誰所著,論述了哪些軍事理論?

先秦兵書導讀(四):淺析《吳子》,兼談忠臣不事二主悖論者吳起

《孫臏兵法》本該被偏愛,《武經七書》為何未收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