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誤殺了呂伯奢一家史料記載真沒殺錯,呂伯奢一家死得不冤

“寧可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在《三國演義》中,這句話是曹操個人形象的代言詞,一句話道盡了一代千古奸雄的自私與殘忍。

曹操誤殺了呂伯奢一家史料記載真沒殺錯,呂伯奢一家死得不冤

這句話到底是誰記錄下來的呢?

在《三國演義》第四回中,伴隨著“寧可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出場的人物是“陳宮”。

話說當年曹操刺殺董卓失敗,逃出城外,途中路過牟縣,被守關的將士抓獲,送至牟縣縣令陳宮處。陳宮說:我姓陳名宮,母親和妻子都安置在東郡。曹公如此忠義,陳某敬佩不已,願棄官追隨曹公,曹操聽後非常高興。

曹操誤殺了呂伯奢一家史料記載真沒殺錯,呂伯奢一家死得不冤

陳宮、曹操

當天夜裡,陳宮便收拾好行李,二人換了一身衣服,各自背了一把劍,準備飛奔到譙郡。

路上,二人路過曹操好友呂伯奢家,打算借宿一晚,明一早出發。

呂伯奢吩咐家人殺豬款待,自己前往西村買酒,二人舟車勞頓,便在屋內小憩片刻。曹操生性多疑,聽到外面有磨刀霍霍聲,便以為呂伯奢家人要殺死自己。於是,曹操先下手為強,將呂氏家人殺盡。

曹操誤殺了呂伯奢一家史料記載真沒殺錯,呂伯奢一家死得不冤

曹操、呂伯奢

曹操後來才知道,呂伯奢磨刀的原因是要殺豬款待自己。

離開時,二人恰巧遇到買酒歸來的呂伯奢,曹操因擔心呂伯奢將告發自己,於是揮劍砍死呂伯奢。

陳宮因為此事,非常的後悔,大聲的責備曹操大不義,曹操卻回答“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陳宮因此認定曹操是不義之人,於是離他而去。

曹操誤殺了呂伯奢一家史料記載真沒殺錯,呂伯奢一家死得不冤

《三國演義》作為一部明代通俗文學作品,每個人物都有屬於他的“人設”,曹操,名為漢相,實為漢賊,亂世之奸雄也。曹操與董卓一樣殘忍、自私,所以陳宮棄之而去,甚至輔佐呂布對抗曹操,這就是曹操的“人設”。

曹操誤殺了呂伯奢一家史料記載真沒殺錯,呂伯奢一家死得不冤

然真實的歷史並非如此。

《三國演義》中,曹操的人設是“奸雄”二字,所以在整個作品中,涉及曹操的故事,都要突出曹操“奸雄”的一面。如果曹操是被逼無奈才殺死呂伯奢一家人的話,那就違背了曹操的人設。所以羅貫中只能這樣寫:曹操冤殺了呂伯奢一家。

曹操誤殺了呂伯奢一家史料記載真沒殺錯,呂伯奢一家死得不冤

在正史上,對於曹操借宿呂伯奢家中一事,有如下記載:

1、《魏書》曰:太祖以卓終必覆敗,遂不就拜,逃歸鄉里。從數騎過故人成皋呂伯奢;伯奢不在,其子與賓客共劫太祖,取馬及物,太祖手刃擊殺數人。

譯文:曹操與朋友來到老友呂伯奢家中借宿,當時呂伯奢不在家,他的兒子和賓客想圖謀曹操的馬匹和財物,然而被曹操就地反殺。

2、《世語》曰:太祖過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備賓主禮。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圖己,手劍夜殺八人而去。

譯文:曹操來到呂伯奢家,呂伯奢不在家,他的五個兒子備上好酒好菜,曹操心想,我倆關係也沒那麼鐵,為啥款待的這麼好。便起疑心,持劍幹掉了呂伯奢的五個兒子和賓客。

曹操誤殺了呂伯奢一家史料記載真沒殺錯,呂伯奢一家死得不冤

陳宮、曹操、呂伯奢

根據以上正史,發生在呂伯奢家中的整個事件應該是這樣的:

曹操一行人來到呂伯奢借宿,呂伯奢當時不在家,並非去買酒。當時只有五個兒子和賓客在家。呂伯奢的五個兒子對曹操異常的熱情,這引起了曹操的懷疑。呂伯奢的五個兒子當時垂涎曹操一行人的馬匹、財物。搶了也是白搶,曹操是個通緝犯,他不敢報官。

可是,理想是美好的,現實卻是骨感的。還沒等這五個兒子動手,曹操等人就聽到了磨刀霍霍的聲音,先下手為強,曹操手刃八人。

殺完人後,曹操透過審訊活口,才知道的呂伯奢之子的圖謀,否則,《魏書》中的記載也根本不會流傳下來。

其實,《三國演義》中曹操的經典名言:“寧可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在正史中應該換做:“寧可我先下手為強,也比後下手遭殃要好”。

曹操誤殺了呂伯奢一家史料記載真沒殺錯,呂伯奢一家死得不冤

讀到這,大家可能還有一個疑問,呂伯奢五子為何要垂涎曹操的馬匹、財物呢?一個被官府通緝的逃犯,身上也不可能有很值錢的東西。換言之,呂伯奢也是一大戶人家,有莊園、有賓客,為啥目光這麼短淺?

重點在那馬匹上,黃巾之亂前,漢靈帝蒐括天下馬匹,在黃巾軍之亂後,馬匹價格更是大漲。當時的曹操是俸祿二千石的高官,相當於現在的市級領導,所乘的駿馬自然價值不菲。

曹操誤殺了呂伯奢一家史料記載真沒殺錯,呂伯奢一家死得不冤

那樣的好馬市場價在100萬錢左右。摺合成黃金,也在20斤左右,以現在黃金的價格300元/克,這匹馬大約值600萬元。

這些錢能買下多少個莊園?呂伯奢的五個兒子怎能不心動?何況曹操在當時又是通緝犯,不敢報官,可以直接黑吃黑。

曹操又只是呂伯奢的朋友,大不了求財不害命,也就能和父親交代了,有這樣的好事,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