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黛初見的場景裡,作家藏了兩段真實的歷史

寶黛初見的場景裡,作家藏了兩段真實的歷史

我們習慣把寶黛初見時的一見如故,視為前世有緣的含義,可是這又把作家的本意誤會了。作家在小說中所說的“這個人我像是在哪兒見過”,其深意是指這兩個人以前真的有過接觸。

在寶黛初見的時候,首先是作家借黛玉的視角寫:

黛玉一見,便吃一大驚,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象在那裡見過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

脂硯齋又在此處跳出來比劃,他說:正是想必在靈河岸上三生石畔曾見過。我們說過,批者跳出來議論的時候一般都是作家別有所指的地方,但是他的批語往往很含混,含混的原因在於文字獄。他提醒我們的是見過兒子。實際上,即使在木石前盟的神話中作家也沒有寫過他們見過呀。

真實的見過是指以前這個女孩見過此人,這次是再見。第一次是在那見的呢?在親王府。說直接點吧,就是雍王府。而此刻黛玉所扮演的是後來謙妃的角色。謙妃原是雍正做親王時的丫環(雍王府在圓明園),後來從答應升至貴人,於雍正十一年被封為謙嬪。注意此一嬪字,正是後文寶玉說“我送妹妹一妙字,莫若‘顰顰’二字極妙。”注意此處說的是送一個字,那就是顰。此一顰字

寶黛初見的場景裡,作家藏了兩段真實的歷史

是暗指嬪。

實際上作家關於寶玉頭上戴著束髮嵌寶紫金冠以及其他服飾都在描述的是皇上的衣著。(所以紅學家們關於紅樓夢服飾文化的研究都他媽是扯淡,什麼質料高檔顏色鮮豔,鬼扯),而且小說明寫此人是個公子(這個公子不是年輕帥哥的意思,是王公貴族的公子),還穿著朝靴。小說前文不是交代只比黛玉大一歲嗎?這兒的男人像只大一歲嗎?雍正此時五十多了,所以作家寫他“面若中秋之月”,脂硯齋(其實就是作家本人)怕讀者忽略,跳出來胡亂議論了一番:

“此非套“滿月”,蓋人生有面扁而青白色者,則皆可謂之秋月也。用“滿月”者不知此意。

此話囫圇不解。你可以想象批者此刻是乾著急,說白了就招致殺身之禍,不說白了又怕讀者忽略了他的深意。嗚呼悲哉!

第二次是作家借寶玉的口說:“這個妹妹我曾見過的。”脂硯齋又在此處比劃:瘋話。與黛玉同心,卻是兩樣筆墨。

這兒兩個人扮演的角色又變了,分別是曹家女孩和乾隆。你看寶玉此刻的服飾年齡比上個場景出來的寶玉明顯小了吧。(我不說術語,留著回頭寫學術論文用免得被查出來是抄襲)。注意作家說脖子上還帶著項圈,什麼項圈呀?赤金雕螭瓔珞圈。你還記得鳳姐後文的寶釵脖子上都有這玩意吧?這不是實寫,是身份的暗示。你有機會去搜一下清代皇后的影象,影象上皇后的脖子上就掛著這玩意。(我可以附圖)

乾隆見了黛玉問她有沒有玉,這是暗示的乾隆即位時手裡沒有傳國玉璽,傳國玉璽在曹家女孩手裡。雍正就死在這個曹家女孩的房間裡。這個資訊我們是怎麼知道的呢?上篇文章透露過,第一回賈雨村在甄士隱隔壁的時候脂硯齋又出來比劃說隔壁這個詞好危險啊。就是這意思。

而乾隆手裡沒有傳國玉璽這件事,作家隱寫在伏白首雙星那一節中。其中的史湘雲扮演的就是乾隆的角色,所以小說才叫她騷韃子。韃子一詞自古就是漢人對遊牧民族的蔑稱。詳情我們在解釋白首雙星時細說。

簡單說,寶玉見了黛玉的幾句話是分別針對不同歷史事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