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嚴謹的周禮,對不同人等要求不同,論周禮為何可以禮不下庶人

“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關於這句話,有著眾多解讀,主流觀點認為,所謂“刑不上大夫”,是指不能因為士大夫階層知法犯法而加重對他們的處罰,“禮不下庶人”則是,不能因為對方是庶人而對他們採取蔑視甚至鄙視態度。

那麼嚴謹的周禮,對不同人等要求不同,論周禮為何可以禮不下庶人

無論作何解釋,關於“刑不上大夫”,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從歷史上看,至少在公元前356年之前,各諸侯國計程車大夫階層鮮有刑獄之災,但這種局面隨著商鞅變法而被打破了。太子嬴駟少兒無知,觸犯新法,作為太傅,管教無方,犯有失察之罪,太傅嬴虔,也就是秦孝公的庶兄被削去了鼻子,這在以往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刑不上大夫”在秦國被打破了。

而“禮不下庶人”就比較有意思了,無論站在哪個角度上解釋,都可以理解為對庶人不用施以禮儀,或者說,庶人可以不用講究禮儀。

庶人,作為一個佔據了人口數量較多的階層,為何可以不用“禮”呢?

因為用不到。

我們先看下週禮是怎麼誕生的。

那麼嚴謹的周禮,對不同人等要求不同,論周禮為何可以禮不下庶人

表面上看,周禮是朝代更迭的產物,但它的出現,幾乎帶有必然性。它是一種“自發”的行為方式,帶有很強的目的性,說到根上,這是一種價值觀體系。

夏商二代,敬神拜鬼是一種主流行為方式,大事皆決於鬼神。夏商王朝,是一種明顯帶有宗教色彩的神權。到了商朝末期,周原之地的姬姓部族開始崛起,他們依靠明德、慎罰、保民的策略,不斷壯大自己,蠶食商朝附屬國,最終,牧野一戰,成功實現姬周替代殷商。

比較有意思的是,在這個朝代更迭的過程中,周文王、周武王等人將“天命”注入到了這個新生的政權體系中,原來的“神鬼”被稀釋了。

那麼,這就帶來一個問題,既然敬神拜鬼的行事規則被破壞了,人們又該按照哪種方式來做事呢?或者說,整個社會面臨規則的缺失,人們已經無所適從了。

那麼嚴謹的周禮,對不同人等要求不同,論周禮為何可以禮不下庶人

在這種情況下,周公創造性地推出了周禮。

與之前“敬神”所不同的是,周禮的核心是“德”,這也正是周人崛起的關鍵因素。

目的性

周代商,正如周代統治者所言,這是“天命所歸”,是人性的勝利。一個地方諸侯,最終靠武力“篡位”,它需要給天下一種“說法”,也就是“法理”。不然,天下諸侯皆可反。憑什麼你能造反,我就不能扯旗了?

因此,周禮的目的性很簡單,就算為了維持其統治的合法性。

但是,僅僅有了“說法”還不行,對人們的行為方式、倫理道德等還要加以引導、限制。天子可以吃牛肉,諸侯就不可以,不然大家都去吃牛了,誰去犁田?沒了稼穡,統治者還吃什麼?

那麼嚴謹的周禮,對不同人等要求不同,論周禮為何可以禮不下庶人

所以,周禮是按照尊卑有序的主旨依次展開的。君臣、父子、兄弟、尊卑、親疏各種關係,周公均進行了細化、釐定。

應用性

周禮涵蓋範圍很廣泛,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一個人從出生到死亡,都要接觸到“禮”,剛出生有洗兒禮,後來有弱冠、成丁,還有婚喪嫁娶,可以說,禮和吃飯一樣,伴隨了人的一生。

但“禮”的核心應用卻不是這些,而是在廟堂!

天子也好,諸侯也罷,三妻四妾再也尋常不過,生下的眾多子女,誰來繼承大位?按照商代前期的規則,他們採取了兄終弟及的辦法。這有一個好處,眾多兄弟可能會為了王位而不斷銳意進取,但帶來的弊端也很明顯,到底哪個兄弟能繼承大位呢?

那麼嚴謹的周禮,對不同人等要求不同,論周禮為何可以禮不下庶人

因此,商代前期發生了九世之亂,就是因為這個兄終弟及的制度。

到了周代,周公以“禮制”的形式將嫡長子制固定下來,這一制度,直接影響了此後三千年。哪怕嫡長子繼位的時候只是個幾歲的孩子,眾臣也不得僭越。各個諸侯國亦是如此施行。到了春秋時代,臣子弒殺君主,諸侯挑戰天子成為家常便飯,孔子也由此發出了“禮崩樂壞”的感嘆。

從根子上說,周禮確實是為了維持統治秩序而生。周公認為,只要人人遵守規則,整個社會也就有條不紊的執行起來了,也便天下大治,這是他的政治理想,更是他推出周禮的出發點。

依照當時的社會,能夠參與、管理國家執行的,無非是氏族階層,因此,周禮的約束物件主要是這些人,那些鄉野村夫沒有參與這個遊戲的資格,也就不必對他們有所要求。

當然,庶人並非不講“禮”,周禮中的五個組成部分,分別為吉禮、嘉禮、賓禮、軍禮、凶禮,這五種“禮”,其實貫穿了每個人的一生。

那麼嚴謹的周禮,對不同人等要求不同,論周禮為何可以禮不下庶人

小結

總而言之,周禮是一個自帶更新功能的規則體系,儘管它的外殼千變萬化,但支撐它的核心是德,而德又可細化為仁義禮智信,因此,周禮並非是一成不變的等級制度,而是留下了進化空間。特別是在商鞅變法後,卸去了“行不上大夫”的枷鎖,一百多年後,陳勝吳廣那句口號“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使得“禮崩樂壞”的周禮進步到了2。0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