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他並非殘疾,老子比曾國藩牛,鬥倒和珅反而為之向皇上求情

縱觀大清二百九十六年深入普通百姓心中的好官,排在首位的便是劉墉劉羅鍋;因為一部電視劇《宰相劉羅鍋》的熱播,一首“天地之間有桿秤”的主題曲的傳唱,再加上李保田老師的傳奇演繹,使得劉羅鍋的形象傳唱大江南北。那麼歷史上的劉墉到底如何呢,且聽分解:

歷史上他並非殘疾,老子比曾國藩牛,鬥倒和珅反而為之向皇上求情

1。老子英雄兒好漢,兒子不如老子牛

劉墉從他的曾祖父開始,一門四代入朝為官,特別是劉墉的父親劉統勳,更是身居要職,深受早期的乾隆皇帝信任。那作為一個漢族官員,他的父親做出了哪些貢獻呢?

這要從乾隆皇帝的政治追求談起了。乾隆皇帝一生崇敬他的爺爺康熙帝,也渴望任內做出一番成就,可以概括為“三立”。三立,分別是,立德,立言,立功。所謂“立德”,就是政治思想上,皇帝的德行要好,能夠聽從不同的意見,也就是要虛心納諫;所謂“立言”,就是文化上不但皇帝本人的文章要出色,而且還讓天下所有的好文章發揚光大,知識分子要擁護清廷,也就是重視文化事業的發展;所謂“立功”,就是在其統治時期的疆域要實現擴張,而且不斷的擴張。

歷史上他並非殘疾,老子比曾國藩牛,鬥倒和珅反而為之向皇上求情

相聲泰斗馬三立老師的“三立”出自於此

劉統勳作為一個漢族官員,他認真的研究了乾隆皇帝的內心世界,做好了自己的本職工作,並且為乾隆皇帝的三立事業,作出了卓越貢獻。

他在立德方面做了三件事,分別是改革吏治,調整州縣錢糧府庫的管理制度,完成河南黃河的治理工程;立言方面就是推薦了紀曉嵐,參與編撰《四庫全書》;立功方面,做得最出色的就是第二次大小金川戰役。

所以,乾隆三十八年,當時年75歲的劉統勳病死在任上,乾隆皇帝十分傷心,親自前往弔唁,追封諡號“文正”。諡號為“文“的人,必須是翰林出身, ”文正“,就是指該官員,生前不僅德才兼備,而且要恪盡職守,忠君愛民;整個大清朝,一共只有八位”文正“,屬於大清朝對官員最高評價的諡號。按照先後順序來說,劉統勳第第二位,第一位是康熙年間的廉吏于成龍,還有曾國藩也是。除了”文正“,其次好的是”文忠“,比如李鴻章、林則徐;如果還立過戰功的,會被諡號”文襄“,比如福康安、左宗棠。那至於我們的大貪官,權傾朝野的和珅,因為是被打倒的,沒有諡號,還擔了一世罵名。

歷史上他並非殘疾,老子比曾國藩牛,鬥倒和珅反而為之向皇上求情

電視劇《天下糧倉》裡的劉統勳

那麼這時候的劉墉在哪呢?乾隆十六年劉墉考中進士,那年他32歲,據傳乾隆皇帝有意欽點為狀元,劉統勳為避嫌,將頭銜讓了出去。後來劉墉一直都在外為官,直到劉統勳去世,乾隆皇帝意識到,劉家為大清朝做出了這麼多年的貢獻,決定將劉墉招入京城做官;所以,三年的守孝期滿之後,乾隆四十一年,即成為內閣學士。之所以劉墉常年在外為官,主要是劉統勳考慮到北京惡劣的政治環境,如果讓兒子待在北京的話,容易讓人抓到把柄,被人陷害全家,到時候得不償失。

乾隆四十一年,劉墉57歲,和珅26歲,一個是內閣學士剛剛被調入中央任職;一個是剛剛得寵,作為“當紅炸子雞”,當上了戶部侍郎,內務府大臣,並在軍機大臣上行走。兩人的交鋒才剛剛開始。。。

歷史上他並非殘疾,老子比曾國藩牛,鬥倒和珅反而為之向皇上求情

3。為鬥和珅,韜光養晦,後來又為和珅求情

歷史上劉墉和和珅,真的像影視劇《宰相劉羅鍋》裡面描述的,爭爭鬥鬥幾十年嗎?

答案當然不是,首先年齡上的差距,劉墉都是當和珅爹的歲數了。而且終乾隆一朝,劉墉都沒有正面和和珅“剛過”,也就是寫摺子參他。劉墉在官職上一直不如和珅,並不在權利的正中心,沒有產生任何利益上的衝突,所以和珅首先不會去動劉墉;其次,劉墉畢竟家裡世代為官,深刻了解在朝為官的種種禁忌,尤其是去得罪權傾朝野的和珅,如若不慎甚至會導致滅門之禍;再加上劉墉和他的父親一樣,是個堂堂正正的清官,兢兢業業幹好自己的工作,雖然瞧不上和珅貪汙受賄,但也只能做到不與之同流合汙罷了,至於鬥倒和珅,恐怕不是不想,只是不能。因為他在等,等一個時機,那就是新帝登基。

乾隆皇帝在朝60年,又當了三年太上皇,雖然位置讓給了兒子嘉慶皇帝,可是依然牢牢把持著朝政。嘉慶皇帝也是“忍”功練到了家,對太上皇恭恭敬敬,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對和珅的處處試探,步步妥協,甚至要裝出一副朝政還要處處依仗和大人的庸人假象。

歷史上他並非殘疾,老子比曾國藩牛,鬥倒和珅反而為之向皇上求情

乾隆與兒子嘉慶

嘉慶四年正月,太上皇乾隆一過世沒幾天,他就雷厲風行地將和珅打入大牢,並委任劉墉為主審官,查抄和珅家產。滿朝文武更是選邊站隊,紛紛上書要凌遲處死和珅。所謂“凌遲”,是中國歷史上最殘酷的死刑,一刀一刀的,像剃生魚片一樣,將犯人處死。受刑者,一般都是不忍欺痛苦咬舌自盡或者疼到筋疲力盡而死。面對都是大奸大惡,不忠不孝的人。雖然群情激奮,嚴懲的呼聲佔了上風,但是嘉慶最要好的妹妹,和珅家的兒媳婦固倫和孝公主卻是苦苦哀求,嘉慶皇帝一時拿不定主意,便召見劉墉。

劉墉在此時表現的非常像一個群臣領袖,他深刻了解裡面的利害關係。他勸告皇上,和珅雖然罪大惡極,但是他畢竟擔任過前朝的重臣,否定和珅就是等於否定先帝乾隆皇帝的很多功績,請從次律,賜和珅自盡,保齊全屍。為防止有人借和珅事件打擊報復,避免案件擴大化,劉墉及時向嘉慶皇帝提出建議,一定要做好善後事宜。結果處死和珅的第二天,嘉慶帝釋出聖旨,申明和珅案件已經辦結,以此安撫人心。劉墉也因此事被封太子太保,可見嘉慶皇帝對他的肯定與讚賞。劉墉沒有借公務洩私憤,充分體現了他剛正不阿,秉公辦事的人性光輝。

3。個人形象臉譜化,在曲藝相聲界的作品中傳唱不衰

歷史上他並非殘疾,老子比曾國藩牛,鬥倒和珅反而為之向皇上求情

此外,像豫劇《劉墉下南京》,明明故事是大清朝該留辮子的形象,在舞臺上卻都是宋朝人的扮相,更表現了漢族文化中對外族統治者的反感與蔑視。劉墉、和珅、乾隆,君臣間的演義,也在90年代搬上了熒屏《宰相劉羅鍋》,由此更加深入人心。

歷史上他並非殘疾,老子比曾國藩牛,鬥倒和珅反而為之向皇上求情

說到“羅鍋”,需要澄清的一點是,只有嘉慶在朝的時候稱劉墉“羅鍋子”,多半是因為劉墉當時已年過80,彎腰駝背的並不是先天殘疾。口口相傳就變成了劉羅鍋,跟包拯的“包黑子”一樣,令人物的形象更加豐滿,平添了很多戲劇性。

劉羅鍋還有很多奇聞趣事,限於篇幅,今天先分解到這;有興趣的朋友請關注我“白馬非馬談古今”,行書至此,且聽下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