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價不高的呂蒙,到底憑藉什麼本領,能讓魏蜀兩國對其如此忌憚

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顏真卿奏請聖上,增設古今名將六十四位,列為武(成王)廟從祀。從古至唐,名將豪傑何其之多?想來,這64個配享名額的“競爭”,將會無比激烈。哪怕是名將輩出的三國時代,得唐人認可之人,也不過區區八位而已。他們分別是:

魏徵東將軍晉陽侯張遼,魏太尉鄧艾;蜀前將軍漢壽亭侯關羽,蜀車騎將軍西鄉侯張飛;吳偏將軍南郡太守周瑜,吳武威將軍南郡太守孱陵侯呂蒙,吳丞相婁侯陸遜,吳大司馬荊州牧陸抗。

相較其他七人而言,呂蒙倒有些爭議。在不少人印象中,似乎除了“吳下阿蒙”與“白衣渡江”撿漏關羽之外,呂蒙便再無拿得出手的事蹟。就連知名度,他也遠不如馬超、趙雲、典韋、許褚、太史慈等同代之人。

那麼,呂蒙真的是靠低調“撿漏”,才得以位列三國“八大名將”的嗎?

評價不高的呂蒙,到底憑藉什麼本領,能讓魏蜀兩國對其如此忌憚

上圖_ 毛宗崗父子批註《三國志演義》

一、呂蒙真的很低調嗎?

毛批本三國出現後,民間流傳出“三國二十四將”的打油詩:“一呂(布)二趙三典韋,四關五馬六張飛……”此“榜單”雖然一看就很假,卻也反映了三國名將在民間的受眾多寡。顯然,因沒有“粉絲”而無法上榜的呂蒙,在後世是相當低調的。

不過,在呂蒙自己的時代,他卻並不低調。作為和關羽“掰手腕”數年之久而不落下風的東吳都督,呂蒙在吳魏兩國的名氣,可謂如雷貫耳。畢竟,呂蒙也是繼周瑜、魯肅之後,東吳軍隊在戰時的最高指揮者。

評價不高的呂蒙,到底憑藉什麼本領,能讓魏蜀兩國對其如此忌憚

上圖_ 魯肅(172年-217年),字子敬

據《三國志·先主傳》記載:“(權)乃遣呂蒙襲奪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先主引兵五萬下公安,令關羽入益陽。是歲,曹公定漢中,張魯遁走巴西。先主聞之,與權連和。”

劉備此舉值得深究。蜀吳二分荊州,發生在建安二十年(215年)。彼時,劉備成功入蜀,曹操也剛剛平定漢中。孫權公然與劉備撕破臉皮,令呂蒙襲取荊州三郡後,劉備卻選擇了和談。

乍一看,是劉備忌憚曹操對蜀地的潛在威脅,不得不與孫權求和。這固然是一方面,但不可否認的是,呂蒙對荊州用兵,立即引起了劉備重視。這並非是劉備對關羽沒有信心,只是呂蒙的手段實在高明。他不戰而屈人之兵,甫一動手,便立即懾服長沙、桂陽二郡。這樣的呂蒙,又談何低調?

尤其是在擊敗關羽後,呂蒙更是名震天下;也正因如此,直到呂蒙去世,曹魏才敢反攻襄陽,而劉備對伐吳也更加有信心。顯然,魏蜀兩國對呂蒙的存在有頗多顧慮。呂蒙到底憑藉什麼本領,能讓人如此忌憚?

評價不高的呂蒙,到底憑藉什麼本領,能讓魏蜀兩國對其如此忌憚

上圖_ 呂蒙(179年—220年)

二、呂蒙戰績是撿漏嗎?

呂蒙的逆襲,完美詮釋了“讀書改變命運”的道理。觀其入行伍之初,常好為先登,悍不畏死,且富有冒險精神,“不入(探)虎穴,焉(安)得虎子”不僅是班超的名言,也是呂蒙的作戰準則。不過,在孫權的建議之下,“吳下阿蒙”開始遍觀群書,短短數年便叫人刮目相看。

期間,呂蒙最大的變化是:他與敵人交戰時,很少再直接“莽”過去;而是選擇更為高明的“攻心”戰術。陳壽說他“勇而有謀,斷識軍計,譎郝普,禽關羽,最其妙者”,即在此處。

接上文,建安二十年(215年)呂蒙襲奪荊州時,長沙、桂陽二郡望風而降,但零陵太守郝普卻欲堅守。彼時,劉備已至公安,又遣關羽兵至益陽。

呂蒙得到訊息,及時命人封鎖訊息,而後又借鄧玄之(郝普舊友)之口,詐稱“劉備在漢中,為夏侯淵所圍;關羽在南郡,為孫規所破”,郝普聞言惶恐,遂獻城而降。由此,呂蒙兵不血刃,得到荊州三郡;而小說“諸葛亮襲奪荊州三郡”的橋段,恐怕就是以此為原型的。

評價不高的呂蒙,到底憑藉什麼本領,能讓魏蜀兩國對其如此忌憚

上圖_ 劉備(161年-223年)

至於呂蒙“白衣渡江”夜襲南郡,而後迫降公安守將士仁、江陵守將糜芳,則源於他的未雨綢繆。自接替魯肅後,他便“倍修恩厚,與羽結好”。由關羽“擅取湘江米”可知,呂蒙的主動“示好”,確實讓關羽降低了警惕心。

(注:“白江渡江”並非身穿白色衣服,而是吳軍皆換上常服,扮作商賈路人。如此,方能起到惑人之用。否則,黑夜白衣行,豈非招搖過市?又按,“白衣”在這裡指平民,典故“白衣卿相”即表示尚未發跡的白丁士子。)

在襲奪南郡之後,呂蒙仿效“劉邦故事”,與荊州吏民“約法三章”,有同鄉犯法者,他揮淚斬之,於是“軍中震慄,道不拾遺”;又有舊民耆老,蒙則“暮使親近,問所不足,疾病者給醫藥,飢寒者賜衣糧”。

評價不高的呂蒙,到底憑藉什麼本領,能讓魏蜀兩國對其如此忌憚

上圖_ 荊州各郡劃分圖

呂蒙此舉,並非無用之功。往近了看,他又效仿“韓信故事”,對荊州軍大打“感情牌”,四面楚歌起,荊州信使還,精準打擊了荊州軍“哀兵必勝”的氣勢。因此,待關羽信使迴歸後,荊州士卒“鹹知家門無恙,見待過於平時,便“再無鬥心”了。往遠了看,呂蒙收買人心,已撬動了劉備集團在荊州的根基,以致於劉備日後兵出猇亭,卻無荊人吶喊助威。

這便是呂蒙的高明之處。依“隆中對”,荊州對蜀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即便如此,呂蒙兩次出手以“全”荊土,幾乎都是兵不血刃。試問,這樣的呂蒙,如何不令人忌憚?而他這般手段,又豈是一句“撿漏”就能抹殺的?

評價不高的呂蒙,到底憑藉什麼本領,能讓魏蜀兩國對其如此忌憚

上圖_ 李贄(1527年~1602年),福建泉州人

三、呂蒙評價為何不高?

言至於此,還要探討一下呂蒙的風評問題。實際上,不止是名氣,就連呂蒙的風評也不太好。明代李贄甚至大罵:“呂蒙、陸遜妖魔耳!縱然奸計得行,亦一時勝負,何足誇戰?汝不見蒙與遜與當年草木同朽腐矣!”

後人對呂蒙的貶損,顯然離不開他們對“蜀漢正統論”的維護。按前文“《三國演義》成書前,就已流行的‘擁劉反曹’思想,是如何形成的”可知,唐人並未對蜀漢君臣一味地拔高,如此一來,出身東吳的呂蒙、陸遜等人,也就不會遭到貶低。是以,他們才能憑藉實打實的戰績,成功位列武廟從祀。

評價不高的呂蒙,到底憑藉什麼本領,能讓魏蜀兩國對其如此忌憚

上圖_ 陸遜(183年-245年3月19日),本名陸議,字伯言

然宋元以降,民間“擁劉”思潮空前高漲。,曾背棄過“孫劉盟約”的東吳君臣,也難免遭至後人抨擊、攻訐。尤其是呂蒙,在“關羽崇拜”愈發盛行時,他作為害死關羽的主要元兇之一,其風評也與日俱下。

至明清之際,關羽“大意失荊州”的故事深入人心,這便導致民間對呂蒙的評價,越發不堪。須知,關羽愈是“大意”,便愈能反映出呂蒙的“水分”;人們越是稱頌關羽的“武聖”之名,便越是要把呂蒙描繪成一個“只會偷襲,全靠撿漏”的鼠輩。

評價不高的呂蒙,到底憑藉什麼本領,能讓魏蜀兩國對其如此忌憚

上圖_ 《三國演義》

對呂蒙更加“嚴苛”的,還數毛倫、毛宗綱父子。羅貫中作《三國演義》時,並未否定呂蒙的謀略與功績,甚至有詩讚他;可在毛氏父子的刪改本中,這些內容卻遭到了“和諧”。如,羅貫中描述關羽得知上當之後,說的是“此乃呂蒙之計也”;可在毛批本中,這話卻成了“此乃奸賊之計也”。

“奸賊”二字,實在誅心。毛氏貶低東吳君臣之心,可見一斑。這麼一來,呂蒙風評又焉能不壞?

作者:瀛洲海客 校正/編輯:莉莉絲

參考資料:《三國志》《三國演義》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