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圈臭了,偶像涼了,誰贏了?

1993年9月初,正值央視35週年臺慶。

趙麗蓉搭檔蔡明、郭達出演小品《追星族》,在CCTV1首播。

三人扮演祖孫三代。

其中,蔡明飾演的追星女孩,與趙麗蓉飾演的奶奶有一段對話。

放今天看,依舊是很

蔡明:我們冒著大雨,捧著鮮花,在馬路旁邊等著他的車 。忽然車燈亮了,越來越近,我看見那個歌星衝我微微一笑,我捧著鮮花呼喊著,上前攔他的車的時候,就聽見那車輪“唰”的一下……

趙麗蓉:停住了?

蔡明:開過去了。

可是,那車它濺我一身的泥,那是多麼幸福的泥點子啊。

飯圈臭了,偶像涼了,誰贏了?

追星追到這份兒上,被作踐也幸福。

聽得郭達(飾爸爸)直冒火:

“真是個神經病。”

飯圈臭了,偶像涼了,誰贏了?

蔡明追的誰?

牆上貼著的四大天王。

九十年代,劉黎張郭四人於歌壇”廝殺,“香港十大勁歌金曲獎”近乎被他們壟斷。

那幾年,四人神曲疊出,風頭無兩。

飯圈臭了,偶像涼了,誰贏了?

只可惜。

2000年後,“臺灣金曲獎”以更加包容的姿態騰飛。

周杰倫首張專輯《JAY》便獲了獎,新的時代呼嘯而來……。

八零九零後,誰人不識周杰倫、五月天,抑或是王力宏、蔡依林……

飯圈臭了,偶像涼了,誰贏了?

2002年,第13屆金曲獎)

十年一轉變,二十年一鉅變。

如今,金曲獎已無人問津,各類“數字音樂榜單”粉墨登場。

四年前,《周杰倫的床邊故事》以36小時破1000萬銷量的速度,堪稱奇蹟。

如今各種愛豆的新單曲和專輯,正以人們想象不到的金額突破銷量。

比如之前

肖戰釋出新單曲《光點》,3元一張。

僅24小時,銷量便破7000萬,93小時銷量破億。

成亞洲銷量第一,全球銷量第三。

排他前面的是獲格萊美傳奇獎的Elton John,後面是獲格萊美終身成就獎的Bing Crosby。

飯圈臭了,偶像涼了,誰贏了?

飯圈臭了,偶像涼了,誰贏了?

當然這個情況並不止發生在一個愛豆身上。

逆天銷量的背後,爆出的是粉圈內部煽動性購買言論。

王健林式先定個小目標:

飯圈臭了,偶像涼了,誰贏了?

口吐芬芳式怒其不爭:

飯圈臭了,偶像涼了,誰贏了?

等價量化式張貼大字報:

飯圈臭了,偶像涼了,誰贏了?

與媽翻臉式借錢氪金:

飯圈臭了,偶像涼了,誰贏了?

飯圈臭了,偶像涼了,誰贏了?

飯圈臭了,偶像涼了,誰贏了?

這……

從“追星族”到“飯圈”,二十七年了。

粉絲竟比蔡明更加狂熱,父母比郭達更加焦灼,吃瓜群眾比趙麗蓉更加摸不著頭腦。

《新週刊》隨之轉載了一篇文章,題目便是:

“割韭菜,還是飯圈的刀快。”

飯圈臭了,偶像涼了,誰贏了?

如今飯圈再次引爆討論,是趙麗穎在電視劇《野蠻生長》再次搭檔王一博的訊息引發雙方粉絲不滿,於是互撕引戰,導致趙麗穎粉絲群被大規模禁言。

引得央視網和人民日報下場評論,要治理飯圈亂象。

從偶像和粉絲相互鼓勵到人人喊打的飯圈文化,這些年到底經歷了什麼?

01

入圈

飯圈,相同愛好的人組成的圈子。

這個愛好,可指粉單一明星、某一團體,或著某對CP……

入圈,本始於“愛”,出於自願。

但,近幾年

入圈門檻越來越高,標準也越來越嚴苛。

進入飯圈,新手需要上車指南:

打什麼榜?

買什麼代言?

關注什麼博主?

發博有什麼要求

……

飯圈臭了,偶像涼了,誰贏了?

上車之後,要勤勉努力。

微博超話作為主戰地,每日簽到、發帖互動,必不可少。

提升超話等級,領取積分,再用積分為超話打榜。

超話排行榜,隨之成為各路飯圈必爭之地。

飯圈臭了,偶像涼了,誰贏了?

個人超話等級,也成為檢驗粉絲忠誠度的重要指標之一。

在某後援會粉絲群的入群條件中,明確標明:

超話等級需要≥9級。

此外,微博主頁相關博文需超150條。

且必須只粉一人。

飯圈臭了,偶像涼了,誰贏了?

為何只能粉一人?

因為別人即敵人。

處處有比賽,四面皆楚歌。

今日他家愛豆低你一頭,明日有可能就騎在自家頭上。

黑料不可怕,誰糊誰尷尬。

在這樣的危機意識驅動之下,對粉圈來說,最重要的就是:

做資料!做資料!做資料!

最簡單的,要給偶像“掄博”,即提高轉評贊資料。

偶像一條微博,轉贊數要過百萬,千萬,甚至過億。

飯圈臭了,偶像涼了,誰贏了?

而微博的總使用者數僅3億多。

在2018年,央視就做過專題報道:

“人為操縱流量,轉發點贊均可做假”。

某資料公司總裁直言:

根本不是由真人刷出來的,而是由機器刷出來的。

飯圈臭了,偶像涼了,誰贏了?

商家看到商機,提供刷資料服務。

粉絲可以直接在購物平臺,選擇留言內容,選擇轉評數量。

剩下的,就是一鍵付費。

飯圈臭了,偶像涼了,誰贏了?

除了“掄博”,還有“

打投

”。

即讓自己家偶像,在各類說不上名字的榜單上位列前茅。

榜單都有時效性,往往今日輝煌,明日雲煙。

所以,另有個名詞叫“

搬家

”。

當出現新的榜單,飯圈需要連續一段時間連砸錢帶做資料,把偶像從一個榜單搬到另一個榜單。

流量帶來的不確定性,只能用砸錢來獲得安全感。

飯圈臭了,偶像涼了,誰贏了?

每逢偶像生日會,又是一輪新的戰爭。

誰家也別讓誰家小瞧了去。

買下紐約時代廣場大螢幕已經不新鮮,送行星命名權,送月球地皮(你沒看錯),直升機拉橫幅繞城飛行,海報一路貼到冰島……

如此大規模、統一化的集資應援,單憑個人是辦不到的。

背後是等級森嚴的管理結構:

統籌(後援會會長/副會長)→管理(各管理層)→幹事(各工作組負責人)

飯圈臭了,偶像涼了,誰贏了?

規模越大的後援會,管理層的選拔越嚴格:

稽核條件不僅包括年齡、學歷。

還包括入坑時間,相關博文數量,有效氪金記錄……

甚至包括歷史身份審查,是否粉過對家或者真人CP。

飯圈臭了,偶像涼了,誰贏了?

而後援會背後站著的便是藝人公司。

據央視採訪的某後援會前管理層人員親述:

事實上,每一次掄博、打投、大型集資,經紀公司都會進行統一安排。

飯圈臭了,偶像涼了,誰贏了?

經紀公司養大粉,由大粉下場煽動小粉早就不是什麼新鮮事。

那場面,說是PUA或者邪教現場,一點不為過:

“人都死哪去了?別人家半小時十萬!咱們家半小時一萬!”

飯圈臭了,偶像涼了,誰贏了?

“榜單路人金主媒體都會看,姐姐只有我們了。”

飯圈臭了,偶像涼了,誰贏了?

“過了今晚如果數字不好,你就等著全網鋪天蓋地嘲三年!”

飯圈臭了,偶像涼了,誰贏了?

粉圈本是圈內事。

管你是養粉還是養蠱,邪教還是正教,路人真的不在乎。

但隨著飯圈不斷擴張,手伸得越來越長。

控評、反黑、舉報......入目皆是。

而留給路人的公共空間,越來越狹小。

乃至令人窒息。

02

出圈

公共空間,路人幾乎沒有討論偶像的餘地。

但卻要被迫接受資訊。

熱搜一買,路人懵圈,這都誰跟誰?

飯圈臭了,偶像涼了,誰贏了?

飯圈語言入侵,隨處而見的縮寫:

(救救孩子,誰來給翻譯一下)

飯圈臭了,偶像涼了,誰贏了?

無休無止的控評:

飯圈臭了,偶像涼了,誰贏了?

讓人生理不適的彩虹屁:

“內娛今年能孕育出(某明星),是內娛的福氣,是內娛長夜中終於燃起了一星亮,它終於懂得對美神低下頭顱……”

飯圈臭了,偶像涼了,誰贏了?

“他烏靈的眼眸,倏地籠上嗜血的寒意,仿若魔神降世一般……”

飯圈臭了,偶像涼了,誰贏了?

一方面,偶像是神,是完美的化身。

另一方面,偶像又備受迫害,需要被保護,容不得一點中傷。

所有美好的詞皆為偶像而生,剷除異己時又異常惡毒。

讚美往往與詆譭一樣淺薄。

撕表達不同意見的素人:

P圖,點蠟,再送一套靈車漂移

飯圈臭了,偶像涼了,誰贏了?

撕資源衝撞的對家:

祖墳被炸

飯圈臭了,偶像涼了,誰贏了?

撕番位。撕偶像經紀公司。撕偶像參加的節目……

粉絲自稱是偶像的媽媽、妹妹、姐姐,甚至是狗。

飯圈臭了,偶像涼了,誰贏了?

全方位包攬所有事宜。

看到沒,飯圈認為自己手握“造神”與“毀人”的權力。

飯圈,是帶有宗教底色的。

這種底色又賦予其暴力性。

飯圈臭了,偶像涼了,誰贏了?

正如《烏合之眾》所說:

孤立的個人很清楚,在孤身一人時,他不能焚燒宮殿或洗劫商店,即使受到這樣做的誘惑,他也很容易抵制這種誘惑。

但是在成為群體的一員時,他就會意識到人數賦予他的力量,這足以讓他生出殺人劫掠的念頭,並且會立刻屈從於這種誘惑。

群體的惡,掩飾了個人的怯懦。

群體的皮,催生了個人的惡爪。

當路人已經對買熱搜、控評、洗廣場習以為常。

不聽。不看。不理。

但是稍有不慎,便會觸碰到飯圈敏感的神經。

我們遇到過。

寫一篇分析偶像話語權的文章,會被評論扣粉籍。

寫一篇分析中國影視少女審美的文章,會被評論威脅。

飯圈臭了,偶像涼了,誰贏了?

這篇文章甚至沒有提到、批評這位偶像。

一句“噴子別噴,黑粉閉嘴”,便給定性了。

語言被簡化,思維在退化。

最後,只剩下反黑與舉報。

“所有帖子一律不去回覆,直接舉報”。

飯圈臭了,偶像涼了,誰贏了?

這話背後暗含的意思是:

不需要講理,不需要辯論,只需要一哄而起,一棍打死。

媒體一旦發聲,一律按吃流量紅利、蹭熱度處理。

這其中甚至包括官方媒體。

“因紫光閣批評偶像,造謠紫光閣地溝油,事實上《紫光閣》是雜誌而不是飯店。”

飯圈臭了,偶像涼了,誰贏了?

飯圈臭了,偶像涼了,誰贏了?

罵不得。說不得。談不得。碰不得。

飯圈之外,其他的圈子、個人更要謹小慎微了。

今年三月底,名為“

亞非文學bot

”的微博號宣佈永久停更。

這個微博號由幾位小語種文學愛好者組建,內容為轉載亞非文學投稿。

直到某次,

投稿人

的暱稱被飯圈定性為偶像黑稱,“亞非文學bot”的轉發被定性為夾帶私貨。

飯圈臭了,偶像涼了,誰贏了?

隨後,“亞非文學bot”被炸號,最後釋出停更宣告。

飯圈臭了,偶像涼了,誰贏了?

“中東歐詩歌bot”為聲援“亞非文學bot”,也宣佈永久停更。

在“中東歐詩歌bot”的宣告中寫著:

是什麼情況把人逼到噤若寒蟬,不敢發聲?舉報、人肉、洗地、控評,這樣真的人性嗎?

你們的偶像,還在,別人的房子,塌了。你們踩在別人家園的廢墟上,說什麼洗白的話會不讓人群憤怒呢?

有讀者難過道:

“亞非文學bot能告訴你世界有多大,飯圈便告訴你世界有多小。”

小眾文化死去,大眾不覺得唇亡齒寒嗎?

03

破圈

2008年,德國有一部電影名為《浪潮》,改編自真實事件。

講的是獨裁統治下的集體主義。

老師在課堂上提出“獨裁統治”實驗,學生從排斥到狂熱,僅用了五天。

將老師視為唯一領袖,用相同的手勢、穿著區分同類。

他們歸屬於集體,被集體安撫,藉由集體的力量向外界開炮。

他們建立網頁、四處宣傳,並將集體的標誌印在城市的標誌性建築上。

飯圈臭了,偶像涼了,誰贏了?

飯圈臭了,偶像涼了,誰贏了?

集體的狂熱帶來手握權力的快感。

像極了飯圈:

集資。控評。洗廣場。

舉報。人肉。反黑站。

無意將追星汙名化,也並非批判所有明星的飯圈。

不可否認,有的飯圈更佛系、更理智。

也並非飯圈行為,每位粉絲皆參與。

但是,生態如斯,內部腐爛,惡果外溢,圈內圈外誰也無法獨善其身。

當崇拜化為浪潮,只剩下奔湧與呼嘯,對不同的聲音,唯有粗暴的拍打與遮蓋。

結果吞沒了原因,目的吞沒了手段。

為剷除異己,便一步步降低作為人的底線。

飯圈臭了,偶像涼了,誰贏了?

粉一個人,為何要將自己化為槍、變成矛,任怒意支配黨同伐異。

我想起尼爾波茲曼在《童年的消逝》寫的那句:

“兒童成人化,成人兒童化。”

在尚未分辨真正的惡之前,便輕易行使惡的權利。

在已經有能力表達善之後,又任意丟棄善的本性。

曾經,豆瓣打分是評價文學影視作品的標杆之一;

如今,無數小號湧入豆瓣,給偶像刷五星,給同檔期作品刷一星。

飯圈臭了,偶像涼了,誰贏了?

曾經,表達意見是據理力爭,辯駁論證。

如今,我們需要透過混亂的字母縮寫,猜測傳遞的資訊。

曾經,向他人安利自己的偶像是靠作品。

如今,讓他人認識自己的偶像是靠強迫。

飯圈臭了,偶像涼了,誰贏了?

曾經,支援偶像是量力而行。

如今,量力而行是咬咬牙、榨乾錢包。

飯圈臭了,偶像涼了,誰贏了?

曾經,不同圈子,不硬融。

如今,小眾圈子,抵擋不住飯圈的入侵與炮轟。

飯圈臭了,偶像涼了,誰贏了?

(熒光棒應援)

誰都明白,文化是用來交流的。

可,何處是陣地?哪裡還有家園?

飯圈臭了,偶像涼了,誰贏了?

在《浪潮》的最後,老師讓學生把不同意見的人架上講臺,讓集體用暴力、用語言對他進行羞辱。

當老師發號施令說:

再殺了他

,學生愣住了。

直到那一刻,集體才察覺是不是越界了。

老師想借此敲醒學生:從開始,集體的所作所為便是錯誤的。

但,狂熱的信徒衝出來,他不願承認集體的虛無,也不願承認信仰只是假象。

最後只能掏出一把槍。

想用極端,求一個答案。

而這把槍,不僅打向別人,也打向自己。

飯圈臭了,偶像涼了,誰贏了?

飯圈臭了,偶像涼了,誰贏了?

在“中東歐詩歌bot”退博時,他送給讀者一首詩歌。

其中有幾句:

“當你聽到被侮辱者和被踐踏者的呼喊

願你不要拋棄你的傲骨

保持警惕,當山光亮起,起身出發

只要血在奔流,只要黑暗之星還在胸間”

最後:

沒有任何一種文化,應該被飯圈文化摧毀。

沒有誰的發言權,應該被飯圈抹殺摺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