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敬人:一個人,一部改革開放40年的書籍設計史

讀創/深圳商報首席記者 劉悠揚

見到呂敬人老師的時候,他正跟來自南京的設計師趙清、周晨等人吃完飯出來,不遠處的深圳市當代藝術與城市規劃館裡,“書藝問道——呂敬人書籍設計40年”的展覽正在進行。

▲1970年代末入行,經歷了改革開放後中國書籍藝術發展整個程序的書籍設計大師、插圖畫家、視覺藝術家呂敬人說:“我把書籍當成一個舞臺,設計要盡心盡力地為讀者演繹一出生動的‘書戲’。”這位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敬人設計工作室藝術總監,國際平面設計家聯盟(AGI)會員,作品兩獲德國萊比錫“世界最美的書”獎、14次獲“中國最美的書”獎、3度摘取中國出版裝幀設計政府獎,並獲得過全國書籍設計藝術展金銀獎等諸多獎項,被認為是對當代中國書籍裝幀做出傑出貢獻併產生影響的設計家之一。

這是呂敬人先生40年來書籍設計作品的回顧,共展示了呂敬人從事書籍設計 40 年以來具有代表性的設計作品400多件、1000多冊,同時,梳理出經歷了活字鉛印、平板膠印到數碼時代中國印刷技術進步下的創作歷程,以及“從裝幀到書籍設計的觀念轉換”學術思想的演變。趙清等人也是為了此次展覽特意從南京趕來。

▲呂敬人在開幕式上致辭

不只趙清、周晨,這次展覽開幕式可以用書籍設計界的“盛會”來形容。吳勇、劉曉翔、韓湛寧、小馬哥、朱贏椿、蔡仕偉、周晨、姜嵩、曲閔民、潘焰榮、張志奇等中國書籍設計界的中堅力量濟濟一堂,盛況空前;建築師劉曉都、攝影師餘海波、自然學者南兆旭、文化學者梁二平、畫家梁宇、詩人何鳴、收藏家王鵬……深圳文化界也是群賢畢至。此次深圳大展的策展人韓湛寧說“呂敬人先生像是一個巨大的光源,將大家從四面八方吸引而來。”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有人說呂敬人的作品從另一個側面可以反映出當代中國書籍設計進步的軌跡。這位曾兩度獲得“世界最美的書”殊榮的設計師,是改革開放以後第一代走出國門的書籍設計師,也是中國書籍設計領域的第一人,他曾經是中國青年出版社的“美編”,後師從日本著名的平面設計大師、教育家杉浦康平,將“書籍整體設計”的理念最早引進到國內,雖然40年過去了,呂敬人已經著作等身,桃李滿天下,可他依舊不懈地普及自己的理念,始終堅持著“做有價值的書”,每一本都精益求精。

這是一個向大師致敬的展覽,也是一部改革開放40年的書籍設計史。

▲呂敬人大量的優秀設計作品,成為改革開放40餘年中國當代書籍設計的縮影和代表。

思想轉變:1989年赴日師從杉浦康平

呂敬人出生於1947年的上海。雖然當時國內沒有“書籍設計”的概念,他也沒有學習過書籍設計,但從小學習繪畫奠定了他優良的美術基礎。

▲敬人幼小時拜師學畫

1978年,呂敬人進入中國青年出版社參與書籍裝幀工作,為書籍繪製封面。用他的話講,“從畫插圖到畫封面,20年間,其實還是處在了一個為書打扮、裝幀的階段,在出版社的環境裡,作為美術編輯,想介入文字幾乎是不大可能的。”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國開始了改革開放,大量的圖書、電影等文藝資料開始陸續進入中國。在那個中國圖書還處於限定三種色彩的凸版印刷和審美單一的時代,大量外國圖書的設計帶給呂敬人很大的衝擊,驚歎國外書籍設計的藝術表現力以及故事敘述的生動性的同時,他開始像那時的許多年輕人一樣,蠢蠢欲動,想去外面的世界裡看一看。

1989年,40歲出頭的呂敬人有機會得到中國出版工作者協會與日本講談社的協議派遣,來到日本學習。

初出國門的呂敬人對一切都充滿了好奇,尤其是對現代藝術,但最好奇不過的自然還是書籍。有一本名叫《全宇宙誌》的書,徹底顛覆了他對書籍設計的理解,也改變了他日後書籍設計的人生軌跡。

▲《全宇宙誌》1979

“我第一次翻閱《全宇宙誌》後,書捧在手心裡,我被震驚了。我站在那裡渾身發抖,萬萬沒有想到,書還能設計與製作成這個樣子,我覺得整本書就是一個宇宙,文字、影象、圖表、註釋、符號……紛雜的巨量資訊有序地融入黑色的頁面中。”

設計這本《全宇宙誌》的人,正是影響了呂敬人一生的恩師——日本著名書籍設計大師——杉浦康平先生。

經人介紹,呂敬人有幸來到杉浦先生的工作室學習書籍設計,從最基礎的“學徒”做起,歷時兩年,杉浦康平對圖書的“整體設計”的理念讓他豁然開朗。

▲1989年在杉浦康平事務所聆聽視覺資訊圖表設計課程

從杉浦康平那裡接受的書籍設計理念,包括編輯設計、資訊視覺化設計、網格設計等,都給呂敬人留下了非常深遠的影響。

里程碑:從“裝幀”到“書籍設計”的觀念轉換

回國後,呂敬人不再滿足於為書籍做封面。1996年,他與寧成春、吳勇和朱虹聯合舉辦“書籍設計四人展”,併合著了《書籍設計四人說》,提出我國書籍需要完成從“裝幀”到“書籍設計”的觀念轉換。

▲“書籍設計四人說”出版物、請柬及展覽現場 1996

這本書和這個展覽,無論是形式還是內容,在當時都可謂是異想天開之作,書籍印刷使用了多達35種不同材質的紙張,企圖創造出一種全新的語言樣式面向公眾和社會,希冀概念的提升和深入的實踐促動當時行業的發展進取。然而,此一振臂高呼卻引發了當時行業內一片譁然,批評與批判不絕於耳,持反對意見者隨之舉辦了針鋒相對的《大封面》展覽,以此捍衛“裝幀”傳統。

潮流終不可逆轉。在接下來的幾十年設計實踐中,呂敬人將書籍設計細化為“裝幀+編排設計+編輯設計+資訊視覺化設計”的“3+1”整體系統工程,並提出了“書戲”和“書築”兩個概念。

20多年過去了,中國一代又一代的設計師們接受了“3+1”的書籍整體設計觀。當初的那場探索與實踐的運動,也成為中國現代書籍設計的重要轉折點,並且推動了整個中國書籍設計的長遠發展。隨後,中國的書籍設計師與中國的現代書籍開始相繼走向國際舞臺,尤其自2004年開始參加被稱為世界圖書設計界“奧斯卡”的“世界最美的書”評選活動以來,至2021年,先後22本中國設計獲此稱號。

書籍設計師更像一個導演

呂敬人先生是國內第一個明確提出從“裝幀”到“書籍設計”理念的轉換這一關鍵課題的人,而後身體力行,在書籍設計領域不斷推陳出新,進行了無數獨創性嘗試。

2000年,他接到《梅蘭芳全傳》 一書的設計任務。文字編輯給了他一本純文稿,35萬字,沒有任何影象資料。可是,梅蘭芳是個視覺表演藝術家,沒有照片怎麼行?幾經與作者、編輯交流商量,並徵得了梅蘭芳家屬的同意,徵集了上百張梅蘭芳的圖片,呂敬人重新編輯了全書圖文結構。

▲《梅蘭芳全傳》

在呂敬人看來,書不僅僅是平面的載體,更是承載資訊的三維六面體,每一面都可以承載資訊。於是,他將書口做了一個特別的設計,讀者在翻閱書籍時,左翻是穿戲服的梅蘭芳舞臺形象,右翻是著便裝的梅蘭芳生活形象,書口呈現出他生命中的兩個重要舞臺。此時的設計師成了文字的編導者,書籍設計為原文字增添了閱讀價值,其中編輯設計的概念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呂敬人與與梅蘭芳之子梅葆玖先生在一起

還有一套小書《懷珠雅集》,一共5本,是五位畫家的藏書票作品。出版社本來僅僅想出本畫冊,但是呂敬人覺得,隨著電子時代的到來,當今瞭解藏書票的人越來越少,年輕人對書卷文化也越來越淡薄。能不能將有關讀書、藏書、藏書票審美的文章評述,摘取隻言片語,融進這五本畫冊中?在他的建議下,出版社重新組織了編輯班子,引導人們感受讀書的價值,引證和補充作者對藏書票的創作涵義。最終,這套書一出版就受到關注,一銷而空。

▲《懷珠雅集》2003

《小橘燈》一書,出版社本來請了一位外國插畫師,以丙烯顏料創作抽象圖案。呂敬人覺得不妥,孩子未必看得懂。後來,在他的建議下換成了一位中國剪紙藝術家……

“這些文字、影象、色彩、結構……閱讀的過程,從來都不是一件簡簡單單的事。書籍設計師更像是一個述書人,一個導演,甚至有時候還是一個演員。”呂敬人說。

▲《剪紙的故事》獲“世界最美的書”銀獎

▲世界最美的書獎狀

1000冊代表作勾勒40年思想發展歷程

展覽中展出的一千多冊作品,可以看到呂敬人不同時期和階段的代表性作品,如:《生與死》《黑與白》《中國民間美術全集》《周作人俞平伯往來書札影真》《子夜》《馬克思手稿影真》《朱熹榜書千字文》《翻開》《趙氏孤兒》《食物本草》《賀友直畫三百六十行》《懷珠雅集》《書戲》《敬人書籍設計2號》《書藝問道》《懷袖雅物——中國扇子》《剪紙的故事》……

▲《黑與白》1995

▲《子夜(手跡本)》

《生與死》設計於20世紀80年代初,書封上紅與黑兩種色塊交映重疊,中間呈現一個灰色的人形,蹣跚行走。

這種寓意有所指有意味有聯想有判斷,在剛解凍的年代,算是一種大膽的嘗試。當時還是鉛字凸版印刷,全部手工繪製,連書名也需手寫。印刷限定用三色,只准印封面(封底空白,為省鋅版費用和油墨)。於是呂敬人動腦筋,想方設法由兩色疊壓產生第三色,甚至第四色第五色,這中間需要不斷試驗。此書獲得1986年第三屆全國書籍裝幀藝術展覽銀獎。是呂敬人剛入行獲得的第一個全國獎。

▲《周作人俞平伯往來書札影真》

▲《靈韻天成》2007

《懷袖雅物》,是呂敬人及其弟子歷時五年創作出來的作品。設計的前期先決定這本書的敘事結構,設計思路不希望只是扇子的平面展示,而是增加扇子從取材到製作到成品的過程,故增加補充了制扇骨、扇刻、扇面的圖文的編輯設計。因書的主題是摺扇,而紙質書與電子書載體不同之處在於翻閱形態,他便從摺扇的多層重壘特性中,找到不斷翻折的靈感。於是,在筒子頁的基體中,注入M摺頁、雙摺頁、單拉頁、長短頁、半透頁、宣紙頁的資訊,分別以不同的主題內容在多主語的陳述過程中承擔各自的角色。同時在二次元平面上進行文字、插圖、照片、色彩、空間、灰度、節奏的運籌,展現文字諸元素的延續性、滲透性、時空性。因其體例繁雜,他建立嚴密的網格系統,以文字屬性分割成不同板塊,分門別類為若干等級的題首、正文、說明文、註釋文、圖解文,使其有統一的原則,又具有識別性。古線裝、經摺裝、筒子頁、六合套成為其設計的基礎。該作品一經面世便成為經典。

▲《懷袖雅物》2010

《書戲》設計於2006年,是中國當代40位書籍設計家的作品集,與《敬人書籍設計2號》《書藝問道》一樣,從內容到形式,從編輯到設計都由呂敬人自己主導。此時,對文字全方位的“介入”令呂敬人在書的舞臺上有了盡情馳騁的駕馭快感。

▲《書戲》2007 、《書戲》(內封)2007

此外,作為教育家,呂敬人有大量的書籍設計著作與教材。諸如《書籍設計四人說》《敬人書籍設計》《敬人書籍設計2號》《書藝載道》《從裝幀到書籍設計》《在書籍設計的星空中漫遊》《翻開:中國當代書籍設計》《呂敬人書籍設計教程》等。《書藝問道——呂敬人書籍設計說》更是成了設計界科班生的經典教材,裡邊有大量的圖表和演算法,黃金比五角星、螺旋形黃金比、東方草蓆形比例、德國黃金分割法、複合形網格、長方形網格……做設計,理科文科需兩全。

▲《書藝問道》2006

▲《書籍設計教學講義》2009

用設計去講中國故事

“不摹古卻飽浸東方品味,不擬洋又煥發時代精神。”是呂敬人一生的藝術設計追求。在展覽現場,這句話被十分醒目地鐫刻在入口處。

▲展覽入口處

“我喜歡中國設計的味道。”呂敬人說。他設計的書,從形態到圖形、紙張,都會注意中國元素。有傳統意韻,但一定是創造性地使用,轉化為現代人的審美符號。他曾設計一本十八世紀風靡法國的《趙氏孤兒》中法文劇本的合集,作為國禮。為此,他將書做成雙封面,中式封面篆刻的是明版本文字,西式封面雕刻法文譯文。裝飾圖形,一個是東方如意紋,一個是西方几何曲線紋。中國的雕版印刷和西方的鉛字技術相結合,最終形成一箇中西交融的、中法互通的書籍形態。

▲《趙氏孤兒》

獲得“世界最美的書”獎的《中國記憶》設計上則更為複雜。書脊上端用紅線扎制中國方勝圖形、內頁為了展示大圖而使用的跨頁M折法、薄紙隔頁與正文內頁相互疊印等,讓讀者在翻閱每一頁時都有驚喜。“這本書的設計成功主要在於,從選題確定一開始,我們都全力以赴地介入編輯,對圖書要做什麼內容,希望做成什麼樣式,心中都有非常清晰的構想。”呂敬人把《中國記憶》的設計成功原因歸結為,這是“書籍設計”理念一次較為完美的演繹。

▲《中國記憶》2008

“我現在在做一套很有價值的書,中國科技大學紙張研究所編著的《中國手工紙文庫》。這套書是全國各省造紙術的田野調查報告,對每一種紙作了人文和地理以及工藝的記載,並附有真實的原紙,為讀者提供直覺體驗。出版社選題定下來,我們就和學者、出版人、編輯投入全書的編輯方案的交流,到造紙現場考察,共同設定全書的資訊閱讀系統,完成全套書至少需要數十年,我認為是值得的。工作室的目標:儘可能讓學術研究成果透過設計發揮其閱讀的最大價值,這也是我這些年來提倡書籍設計理念的追求。”呂敬人說。

▲呂敬人在北京雅昌“人敬人”書籍藝術工坊做書

▲體現傳統書籍文化的手工書籍設計

40年來,在呂敬人的不斷探索中,傳承/創新、東方/西方,感性/理性,內容/形式,本土/國際……諸多原本對立割裂的觀點終於得到了融合。正如呂先生的老師、日本著名設計大師杉浦康平所言:“今天,呂敬人促成的中國書籍設計觀念革新的背景,重合疊印著我與呂敬人在東京反覆探討的‘東方設計語法的確立與實踐’這一主題……這是一種向對方靠近的看世界的方式。”

審讀:孫世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