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小捨得》的結局令人失望?雞娃還有解藥嗎?

原創 奕斐 奕斐有話說

大家好,我是沈奕斐。

最近後臺有很多私信讓我去看看《小捨得》,我看了一下覺得這部劇製作得還是很不錯的。

它把我們生活中父母的各種情況都非常現實地展現了出來了,也引發了廣泛的討論。

《小捨得》之所以引起很多的關注,跟“雞娃”兩個字真的是緊密相關,因為現在“雞娃”已經成了一個讓我們全社會焦慮的問題。

什麼是“雞娃”

先給大家普及一下什麼叫“雞娃”:“雞娃”就是給孩子打雞血,讓孩子不停的學習補課,要拼搏,考取好的成績。

為什麼《小捨得》的結局令人失望?雞娃還有解藥嗎?

其實以前是沒有“雞娃”這個概念的,但現在不僅僅有“雞娃”這個詞,還有很多其他對應的詞,比如“青蛙”、“牛蛙”、“小蝌蚪”、“原版娃”等等。

為什麼《小捨得》的結局令人失望?雞娃還有解藥嗎?

我們家的孩子在小學階段都屬於小蝌蚪,都不怎麼上課外培訓班,到了初中,他們就變成了青蛙,比較普通的孩子,有自己的學習節奏。

但我覺得不管怎麼樣,兩個孩子都是非常非常可愛的。

在這個階段,我看到了“雞娃”還出現了一個非常大的問題:

“雞娃”越來越低齡化,甚至0-3歲的時候,“雞娃”就已經開始出現了。

我在網上看到過很多2-3歲雙語早教的日程表、周計劃,都特別詳細,密密麻麻安排好了孩子的行程。

為什麼《小捨得》的結局令人失望?雞娃還有解藥嗎?

網上還有一個笑話:

有人問:孩子四歲,英語詞彙量只有1500左右,是不是不太夠?回答說:美國肯定夠了,但是在北京海淀區是不夠的。

我每次看到這樣的笑話,就覺得人民群眾真是很有智慧。甚至還有人說,五歲娃就活成了中考生,像這樣的例子其實越來越多。

為什麼《小捨得》的結局令人失望?雞娃還有解藥嗎?

所以你會發現,近期我們國家也出臺了很多的政策,去取締那些給0-6歲孩子提供語數外培訓的機構。

為什麼《小捨得》的結局令人失望?雞娃還有解藥嗎?

摘自《關於大力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的指導意見》

實際上就是因為各種專家,包括我自己,大家都不太認同這種“雞娃”的方式,尤其在孩子很小的年齡段。

但是很多家長經常會說這是形勢所迫,沒有辦法,所以今天我也想聊聊看,在“全民雞娃”的形勢下,我們應該怎麼辦?

為什麼我不支援“雞娃”

首先從我們的研究角度講,我們可以看到“雞娃”的結果常常是不盡人意的。

因為相比較20多年前,今天我們的父母,在孩子身上投入的時間、精力、金錢都要比過去更多,我們可能更努力。

可是我們今天的孩子成長,其實從心理健康,生理健康等方面,都出現了一些問題。

所以有很多的專家、教育工作者都在反思“雞娃”的問題,我們也可以看到有很多的研究告訴你雞娃會有哪些不同的後果。

為什麼《小捨得》的結局令人失望?雞娃還有解藥嗎?

我自己是做家庭教育、家校互動研究的,所以我特別清楚地知道: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其實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教育體系。

學校教育,它最主要完成的任務是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

在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的時候,它是可以用追求效率的方式,用量化的標準去追求的。

而且學校總是會有一些選拔的層面的,所以優秀的孩子可能會被老師更看重,學習成績好的孩子能進到更好的學校,這是學校體系。

家庭最主要完成什麼功能呢?是情感支援和人格培養。

你想想看家是什麼?家是港灣。也就是說我們孩子在外面拼搏回到家的時候,希望從父母身上獲得的是情感支援的力量。

家長要去完成的孩子的人格培養,也不是唯分數論,不是叢林法則,不是說你成績好就變成什麼都好了,我們其實要給他一個完善的人格。

我們在教育的時候也不是採用集體化的模式,我們就只有一兩個孩子,所以我們可以採用個性化的教育。尤其在家庭裡面,絕對不是選拔機制的,它是個愛育機制。

所以不管孩子成績好不好,其實爸爸媽媽對孩子的愛都是不變的。

如果你看到學校教育跟家庭教育的不同,你就能意識到為什麼我們今天的家長進入到學校培訓的領域去“雞娃”,他們會出現那麼多的挫敗感。

為什麼《小捨得》的結局令人失望?雞娃還有解藥嗎?

作為兩個孩子的媽媽,我自己其實也清楚地認識到,身處這樣的環境,你要去抵抗“雞娃”潮流特別艱難。

因為每一個爸爸媽媽都很希望孩子成功,希望孩子能走得比別人更順利,這是作為父母來講與生俱來的。

但是我們父母即使有那樣美好的願望,我們希望孩子成績好,也請不要忘了我們家庭教育最重要的功能是情感教育和人格培養,這兩塊是同樣需要花時間的。

尤其是針對小年齡段的孩子,0-6歲是他情感教育特別重要的一個階段,這個階段奠定了他自己未來的安全感。

所以我們經常有句話說,不幸的人用一生去治癒童年,但是美好的童年會去治癒一生。

所以,在孩子小的時候,家長的情感教育是如何能夠給到足夠的支援,對孩子成長是特別特別重要的。

如果你回到家裡,只有兩個小時和孩子在一起,卻只關注他的學業,這一定會壓縮掉那些情感支援和人格培養的內容。

因為情感就是需要花時間的,我們一起去共享一些無聊的事情,一起玩一起哈哈大笑,有能量才能做到情感教育。

為什麼《小捨得》的結局令人失望?雞娃還有解藥嗎?

為什麼《小捨得》引發熱議

可是就像《小捨得》裡的很多父母一樣,我們父母常常走著走著就忘掉了我們最主要的職能,變成了一個老師,我們不斷地去追求孩子的學業成功。

《小捨得》裡的子悠雖然成績很好,但是他沒有真正的快樂。

考試的時候,他就把試卷撕掉,把課桌也推翻了,從教室裡跑出來,因為他壓力實在太大了。

為什麼《小捨得》的結局令人失望?雞娃還有解藥嗎?

子悠的媽媽田雨嵐跟他講:你不考第一名也要考第二名。作為一個媽媽,你怎麼能夠不在乎孩子是否快樂,心理是不是夠健康,而只在乎他的成績呢?

而且田雨嵐即使是在明知道老師罵子悠很難聽的話的時候,她依然置之不理。

為什麼《小捨得》的結局令人失望?雞娃還有解藥嗎?

因為她覺得只要老師能讓子悠成績提高,這個責罵和成績相比較起來就可以被忽略了。

為什麼《小捨得》的結局令人失望?雞娃還有解藥嗎?

像子悠這樣的孩子,當他被老師責罵的時候,他其實最希望的是父母能站在他身邊,能夠幫助他來度過這個難關,能去體諒他的情緒。

可是田雨嵐完全沒有體會到這一點,所以子悠會上臺哭著說:我媽媽愛的不是我,而是考滿分的我。

為什麼《小捨得》的結局令人失望?雞娃還有解藥嗎?

我在現實生活中做研究的時候,真是碰到大量這樣的父母。

他們真的就是有現實的焦慮:我們知道成績對孩子很重要,所以我們覺得為了未來的幸福,未來的成就,你現在就要苦一點。

而這個時候,很多父母忘掉了自己最應該提供的是情感支援。

如果問每個父母說,人格培養重不重要,情感支援重不重要?他們都會說重要的。

只是常常現實情況一擠壓,這塊沒法被量化的方面就常常是被忽略掉了。

所以呢,小捨得把現實中間父母的這些情況非常現實地展現出來了,這就引起很多社會的討論。

為什麼《小捨得》的結局讓人失望

但是我看到最後,我發現是反“雞娃”的小捨得的結局是讓人失望的。

因為小捨得最後展現的大結局是:米桃一家搬進了寬敞的大房子,顏子悠也不必再逼著學奧數了,夏歡歡也可以重新再上自己的舞臺,整個大家庭放棄了拿孩子做對比。

大家在經歷了小捨得裡的雞娃長跑以後,終於紛紛退出了比賽。好像看上去大人和孩子形成了和解,就像童話故事一樣,大家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為什麼《小捨得》的結局令人失望?雞娃還有解藥嗎?

可是這真的是一個解決方案嗎?

我在看彈幕的時候就發現特別有意思,其實大家並不買賬,比如彈幕經常在問:

這樣不學習就真的沒有問題了嗎?

受不了的就下來,撐得住的就成功了,這是現實啊,你說不學習,難道就可以了嗎?

我希望孩子有個好的前程,這有錯嗎?

歡歡這個樣子下去肯定也沒有出息的。

我看到彈幕上不斷表示“不學習就好了嗎?放養就沒有問題了嗎?”,大家都覺得這個結局是過於理想化了,不真實。

為什麼大家好像對這個結局並不是很買賬呢?

我作為兩個孩子的媽媽其實也是會有焦慮的,所以我覺得《小捨得》走進了另外一個誤區:

在我們強調情感支援的時候,並不意味著我們是反對孩子學習的。

其實孩子學習是有苦但也有樂趣的,學習也不見得一定是痛苦的。

我們父母不是要強行的說要孩子去學習,或者我們就告訴孩子不要學習了。

我自己學社會性別,覺得最給我啟發的就是:人生不要走那兩個極端,走兩個極端常常是有問題的,其實你總是能發現第三條道路的。

為什麼《小捨得》的結局令人失望?雞娃還有解藥嗎?

Easy Fun 和 Hard Fun

在家庭教育裡面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劃分,人生其實有兩種快樂的取向。

一個叫Easy Fun,就是那些吃吃喝喝,旅遊走走看看的那些快樂。

還有一些就是需要經歷一些困難,去達成一些成就才能有的快樂叫Hard Fun。

你彈鋼琴中一定會遇到彈不下去的時候,你咬咬牙度過了,終於彈出來了,這就是Hard Fun,學習也是這樣子的。

你會發現在過去家庭相對比較貧困的時候,Easy Fun能起到特別好的激勵作用,大家能夠吃吃喝喝就特別快樂。

但是對現在新一代的00後,你會發現Easy Fun不太有激勵作用了,因為吃飽穿暖對他們講其實沒有什麼大的問題了。

真正能夠產生持續的快樂的其實是Hard Fun,每個人都應該去嘗試那種慢慢突破一些小的困難,然後再經過一些大的困難,最後品嚐到那些成就的滋味。

為什麼《小捨得》的結局令人失望?雞娃還有解藥嗎?

可是恰恰是在這個過程中,情感支援就變得無比的重要。

因為所有的人,我們其實都有個惰性,我們遇到困難都想繞道而走,甚至想要放棄。

恰恰是因為我們身邊有很多的情感支援,他告訴我們不管我怎麼樣,都有人愛著,所以即使我失敗也沒關係。

比如在遇到困難的時候,有人告訴我“哇,你真的很不容易,我願意陪在你身邊一起度過難關”或者是“有什麼是我可以幫到你的?”,這個時候,我就會覺得我不再孤單。

在這種情感支援下面,我們才會去努把力,對自己提更高的要求,我們才能夠去突破困難,然後去品嚐成就。

當我們這樣的經歷越累積越多的時候,我們去克服困難的能力也就越來越多了。

為什麼《小捨得》的結局令人失望?雞娃還有解藥嗎?

所以不“雞娃”並不代表就吃吃喝就好了。恰恰相反,不“雞娃”的目的是要給孩子提供足夠的情感支援。

至於孩子到底學習後面怎麼樣子,其實這個跟孩子自己本身的智商,跟他遇到的學校的老師以及他自己的學習方法等等相關。

坦率地講,我們家庭其實能做的事情並不多。

我們家庭真正要做的事情就是不要去拖後腿,我願意站在你旁邊,你有多少的能力願意發揮出來。

但如果你在學業上真的不擅長,我也能接受,這樣你也可以有個美好的未來。

不是說只有學業成功才是成功,有的小孩子藝術能力特別強,也能成功;有的孩子動手能力特別強,也能成功。

其實你會發現,在足夠的情感支援的前提下,任何一種孩子,不管特點是什麼,他在未來都能找到他合適的位置,都能激發他的潛能,成長得很好。

為什麼《小捨得》的結局令人失望?雞娃還有解藥嗎?

所以我覺得《小捨得》之所引起我們的關注,是因為它把這個現實演給了我們看,所以我覺得這個是一部不錯的作品。

它之所以沒有一個好的結局,也是因為當我們去理解孩子成長的時候,其實我們總是走到了一個二元對立裡面。

好像要麼就“雞娃”,要麼就不“雞娃”,我們就只有這兩種方式了,所以我覺得這個恰恰是我們要改變的。

其實我們的“雞娃”是不應該“雞”在所謂的學業上,我們家庭其實更多的是給孩子情感支援。

我們可以告訴孩子:“我陪在你旁邊,即使失敗了也沒關係,但是你可以試試看,但如果你實在失敗了,到媽媽懷裡哭一會。”

然後有的時候也可以問問孩子:“哎,你有什麼樣的方法?我能怎麼幫到你?”

我在優勢累積法中也提出了一個重要的方法:

密切關注,謹慎出手,優勢累積,快樂為首

你會發現當我們把這些事情做好,我們的孩子就會有充足的成長的動力。

為什麼《小捨得》的結局令人失望?雞娃還有解藥嗎?

在最後,我特別想跟那些想要做父母,即將做父母或已經做了父母的朋友講。

“雞娃”本身真的是代價太大,我們得換個方式來“雞”,要給孩子提供情感支援,讓孩子成長的養分更大。

你會發現,當你滿足這一條的時候,你的孩子成長其實並不會比別人落後的。

其實我一直以來的觀點是:不是考試讓人痛苦,而是人生只有考試才是讓人最為痛苦的。

所以在前面家長可能需要花一點時間,比較耐心的等待孩子成長,給孩子提供足夠的養料,陪伴著他走過早期那些稍微落後一點點的環境。

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他在找適合他的學習方法,找他的成長節奏,找他自己成功的道路,這一點對孩子的長遠發展是特別重要的。

我也想給一些沒有結婚也沒有生孩子,甚至不想生孩子的朋友說。

其實我們自己也會遇到原生家庭的問題,為什麼有的時候我們很痛苦,就是因為可能我們也是被這麼“雞”過來的。

所以我們有的時候不知道所謂的情感支援到底怎麼做,只能做一些功能性的教育。

那麼遇到這種情況,我們不知道怎麼做情感支援怎麼辦?

我們可以開啟對親密關係的想象力,我們給自己找到情感支援,找到動力。

這也是為什麼你會發現,有的時候可能我會被批評飄在空中,但我依然是想給大家這樣一種好的養分。

我特別希望大家能學會給自己情感的支援,因為只有當我們自己有足夠的情感支援,這樣我們才能給到我們的孩子,給到我們愛人好的情感支援。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