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道李建成李世民間勢同水火,唐高祖李淵為何不出手干預

武德九年(626年),唐王朝京師長安發生了震驚朝野的玄武門之變。事變中,李建成、李元吉兄弟二人死於非命,事件發生不久,唐高祖李淵被迫禪讓,李世民繼位為君。

玄武門之變是為爭奪皇權,發生的兄弟鬩牆、骨肉相殘事件。

或者後人要問:作為唐王朝的締造者,李淵難道就無力阻止玄武門事件的發生嗎?如果歷史可以重來,李淵怎樣才能避免悲劇的發生呢?

明知道李建成李世民間勢同水火,唐高祖李淵為何不出手干預

其實,李淵只需要做好一件事情,玄武門事變的悲劇完全可以避免發生。

玄武門事變痛下殺手的是李世民,釀成大錯的人卻是李淵。導致兄弟相殘,完全是李淵這個作父親的昏招迭出的原因。

其一:李淵是開國之君不假,也有遠過常人的雄材大略,但唐王朝在建立之初就有政治短板。李淵起家靠的是告密,因為揭發楊玄感造反而受到隋煬帝賞識的。隋大業十三年(617),李淵出任太原留守,成為一方諸侯。但隋煬帝對他既要用,還要小心提防,在他身邊安排了親信監視。李淵以告密起家,自然自己不會在這種事情上摔跟頭,正是他的小心謹慎,在太原始終未能形成自己的勢力集團,手下可掌控的人馬不過三五千之眾。

明知道李建成李世民間勢同水火,唐高祖李淵為何不出手干預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李淵起兵反隋時勢單力孤,不得不向突厥低頭,又是稱臣、又是借兵買馬。開疆拓土,又不得不依靠兒子李世民東征西討。

其二:建立政權後,李淵被勝利衝昏了頭腦,將內政交由太子李建成,“自非軍國大務,悉委決之”;軍權則交給二兒子李世民,並授權建天策上將府,自署官員,聽任李世民勢力坐大,為後來的玄武門埋下了隱患。自己不是乾綱獨斷,親政、親征,而是在有能力處理政務的時候就將政治、軍事大權交由兒子處理,這在歷史上也是特例。

由此帶來的後果是皇權旁落、政出多門,文臣武將悉數聚集在兩個兒子門下,只知有太子、秦王,而不知有皇帝了。也不能怪李世民不在其位而謀其政,要求進步是每個政治人物必須的品質。

明知道李建成李世民間勢同水火,唐高祖李淵為何不出手干預

其三:在太原起兵之前,李淵未能形成自己的政治勢力是有歷史原因的,但在他建都長安稱帝后,也沒有能形成以自己為核心的政治利益共同體就怪不得旁人了。玄武門事變前,滿朝文武,只有一個裴寂算是李淵親信,其餘人早就各自進行了政治選邊站隊。

尤其重要的是,負責宮禁安全的武士彠(武則天之父)本是從龍元勳,卻被他莫名其妙的打發離開了長安,自去藩籬,以致於後來的不可收拾。

其四:長安作為帝都,是首善之區國之根本所在,城中軍事力量理應是天子絕對掌控,除了禁軍不應該再有其餘武裝。

但是,李淵在位時,長安城內的軍事力量不僅包括禁軍,太子府的私軍,還有秦王、齊王兩府的王府兵。

明知道李建成李世民間勢同水火,唐高祖李淵為何不出手干預

長安禁軍主要是李淵起家時的那一幫人,但是李淵建立政權後,誤以為從此天下太平,“悉罷遣歸”,只有數萬不願意回故鄉的,就給他們“渭北白渠旁民棄腴田分給之,號‘元從禁軍’”。本來,那些不願重返原籍計程車兵多是老弱病殘,承平日久,早已不復當年之勇。李淵對此應該有所瞭解,只是大意了。

李世民府中有一千餘人的武裝力量,但僅夠勉強護衛王府安全,難以成為權力爭奪的有力砝碼。因為僅是李元吉府中的武裝力量,就與他大體相當。

太子李建成身為太子,不應該擁有武裝,但卻“私召四方驍勇,並募長安惡少年二千餘人,畜為宮甲,分屯左、右長林門,號為長林兵”。加上親信羅藝的突騎三百“置宮東諸坊”,李建成東宮有三千左右精兵。

明知道李建成李世民間勢同水火,唐高祖李淵為何不出手干預

玄武門事變發生前,長安城中三大政治勢力的兵力,李建成與齊王府最強,李世民次之,李淵所轄戰鬥力最弱。李世民雖然在洛陽有強援,但如果一旦有事發生,則鞭長莫及。

因此,李世民惟有暴起發難,暗施冷箭,放手一搏才有機會成功。李淵、李建成、李元吉父子對李世民發動政變沒有防備,正是因為他們佔據了絕對優勢,誤以為可以高枕無憂,放鬆了警惕。

歷史證明——事故緣於一時的麻痺!

造成玄武門事變的各種原因數不勝數,但究其根本,想要避免骨肉相殘的發生,李淵只須將權力緊緊掌握在手中,軍政大事親力親為即可。

明知道李建成李世民間勢同水火,唐高祖李淵為何不出手干預

從李世民繼位後即縱禁苑鷹犬、停諸官所進珍異、放掖庭宮女三千餘人的舉措來看,李淵在位期間太過注重聲色歡娛享受。這樣的人做好守成之君都難,開創一個王朝則不合格了。幸虧李淵作了太上皇,也多虧李世民沒有斬盡殺絕。